初探李鸿章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贡献
2020-09-02周婷
周婷
[摘 要] 从明末清初开始到晚清民初结束的西学东渐对我国近代化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近代政治、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等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使西学东渐逐渐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层面,不仅拉近了封建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更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启迪着人们的思想。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其在洋务运动中的一系列做法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西学东渐为历史背景,围绕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就李鸿章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贡献进行了深入的解析。通过对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相关内容的概述,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就李鸿章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贡献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通过以下研究和探讨,可以从理论研究层面为研究李鸿章对西学东渐的影响,对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李鸿章;影响;贡献
[中图分类号] K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32-02
晚清时期,西方世界在近代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下,凭借坚船利炮敲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华民族的命运被改写,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和威胁下逐渐由封建时代走向现代发展的道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作用下,以制度、技术、文化、哲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西方学术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对我国早期思想启蒙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的启蒙作用下,我国先后兴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些运动的兴起为中华民族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洋务运动才得以在我国全面实施开来。即便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也带有私人利益的色彩,但从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整体效果来看,更多的还是为了民族发展、国家命运考虑的,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1879年在李鸿章写给友人的信件中提到“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面对保守派坚决拒绝西学的态度更是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着工业革命,而中国却仍在维护着传统的制度,特别是保守派更为坚决与彻底。西方列强依赖其先进的枪械、蒸汽机等开始大肆摧残中国。“天啊,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明白其中缘由呢?”由此我们看出,作为晚清时期社会思想解放的先驱,李鸿章自始至终都倡导西学东渐,坚持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技术、制度来实现内部改革,使中国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一、相关概述
(一)西学东渐
西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形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包括西方人文学术、自然科学。西学东渐,则指的是这种特殊文化从西方向中国的传播过程。受晚清社会时代发展背景的影响,西学东渐的形式是多样的,涉及圖书翻译、授徒传教、报刊杂志编辑出版、新式学堂兴办、留学生派遣等。就近代中国发生的西学东渐其历史背景而言,主要是在西方列强的侵扰下,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文化、经济、军事思想逐渐渗透到我国,在其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影响下,极大地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习俗、政治体制、思想结构的变革,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科技等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步伐。从名称上看,“西学东渐”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西学东渐记》,其作者为晚清时期我国早期维新代表人物容闳,其书中主要是对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学美国事件始末的记录,反映了作者教育救国、维新改良的思想。从主要思想方面来看,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主要诞生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德先生与赛先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思想。对封建保守的“夷夏之辨”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为西学在华夏大地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基础。
(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之为自强运动。是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围绕救国主题所举办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科技、装备,而开展的救亡图存运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分别为自强、求富、创办新式学校。其中自强,主张积极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生产设备、技术,来实现我国新式军事工业的创办;求富,主张于纺织、采矿、电报、铁路、轮船等行业创办新式民用工业,实现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创办新学,主张通过派遣优秀留学生出国深造,来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培育先进的科技、军事、翻译人才。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其分别表达了洋务运动与我国封建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洋务运动的具体实施细则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更是洋务派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于文化、政治层面处理与西方各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提倡“洋务”,倡导“西学”,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学校、报刊、机器、火车、轮船、电、光、声、化等来增强国家实力,实现新式军队、武器、工厂的创办,最终达到自强、求富的终极目的。凭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突出表现,李鸿章逐渐走入清政府权力中心位极人臣,占据了统治阶级大量的话语权。
二、李鸿章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贡献
(一)促进了民族发展意识的崛起
洋务运动的巨大成效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工业等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发展意识的崛起。李鸿章凭借自身在洋务运动中丰富的学识、见闻,提出了许多极具发展意义的洋务思想,不仅对洋务运动的实施起到了指导作用,更深深影响着后续的西学东渐活动。主要包括:一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在开展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深深认识到了我国与西方各国的巨大差距,因此站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的高度,制定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思想总纲要。希望能够通过暂时的牺牲,来为洋务运动的实施争取宝贵的机会和时间。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决定也引发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有着很大积极意义的,有助于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二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恃”。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李鸿章逐渐意识到在列强的无情侵略下,我国已然是千疮百孔,再无能力围绕“自强”“求富”实施一系列工业改革政策。目前局势下只有顺势而为,通过变法才能寻找到发展的出路。自此李鸿章洋务思想逐渐拓展至制度改革层面,意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制度的实施,来以新事物作用的发挥维护清政府统治。三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面对封建顽固派的巨大阻碍作用,李鸿章在开展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为摒除各方阻力,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效仿原则。向世人指出“西学”的实施并不会对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构成威胁,而只本着“用”的目的进入到我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当中,对我们原有的社会发展增添动力支持。可以说李鸿章的这一思想不仅减少了洋务运动的阻力,更是对当时历史社会环境下于洋务运动模式的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