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自然”的美术再造

2020-09-02刘光炜

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与灵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传播文化遗产、解读文化遗产的方式与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广州作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从古越文化到丝绸之路上的大港,再到岭南文化的主阵地,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精神内涵,不仅让人们领略到文化遗产的艺术之美,更让人们感受到孕育其中不竭的精神力量。文章以广州文化遗产中的美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哲学概念“第二自然”,对广州美术艺术的再造进行一些研究,以期用具象的行为,为“文化自信”提供生动的注解。

关键词:第二自然 广州文化遗产 美术创作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不同于自然环境中物质的天生天养,而是紧密的附着于某种物质之上,力图通过与人类生活的连接,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广州作为古越文化、雷州文化、岭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的聚集地,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试图以广州的文物为载体,对于美术再造遗产的价值这一哲学议题进行一番探究,在充分展现文化遗产的外在形象和价值内涵,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与共鸣的同时,让“第二自然”成为艺术再造的常态。

一、什么是第二自然

1.第二自然的定义

“第二自然”是来源于哲学范畴的定义,是相对于没有经过人类改造的“第一自然”而言的。两者统称为自然客体,只是第二自然需要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来形成,意即第二自然是以第一自然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的,是不能脱离第一自然的物质形态的呈现与延伸。

2.第二自然的构建

从属性上看,第二自然属于人化自然,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与产物。人们对它进行的改造,其实是将自己意识形态中的内容物化。古人以看山时的三个境界描述这种物化,第一层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层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第三层境界是看山还是山。他们分别对应了物质境界、有我境界和无我境界,人逐渐和山融为一体,到最后,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山。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首先提出了“有我”、“无我”两个境界,他说:“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是‘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后世之人就把有我之境划分到了主观世界中(即第二自然),而把无我之境划到了客观世界(即第一自然)。

对应西方的绘画体系来看,有我之境即为西方的表现主义,如画家梵高、蒙克就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在无我方面,西方的绘画似乎并没有过于鲜明的代表,倒是中国的倪瓒、黄公望等山水大家更能代表这种无我之境,当然,“有我”与“无我”,都是主观精神的表达,“无我”也并不是真的把个人消弭,只是说“无我”相对于“有我”,感情更加平淡和冷峻。所以“第二自然”的构建可以被认为是为客观世界注入主观的色彩,让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世界更有“温度”一些。

3.第二自然与中国哲学的连接

徐复观曾说:“艺术家最根本的能力是能从第一自然中看到第二自然”。也就是说艺术家需要有传统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并将两者融合为一的能力,有人把其称作辨别力,也有人称其为世界感。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画家的身上都有鲜明的体现,他们均凭借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不存在于普世之中的精神世界。例如梵高作品的热烈艳丽、毕加索作品的变幻诡异、莫奈作品中的立体深刻……再有黄宾虹的浑厚华滋、黄公望的出世成仙、朱耷的飘逸隽永……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明确的世界感,无论所描绘的事物是多是少,军带给人们无限延伸、无尽回味的感受。

有人把第二自然等同于艺术作品,笔者是极为赞同的。在美术领域,画家借助物质材料,把精神直接的不可琢磨转化成为物质世界的可见可观,对于他自己来说,也许是内心世界的表白,对于自己之外的人,则可能会被当做精神世界的引导。我们当然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连接起来,更不要说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古人的哲学体系中,物质世界中任何可见可感可用的元素,都被当做是自我修行的途径,所以后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指导文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哲学,和第二自然一起打造了中国传统的艺美领域。

二、广州文化遗产概述

1.广州文化遗产概况

文化遺产包含意识形态和实存物两大形态,即所谓无形文化遗产和有形文化遗产,或者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广州这座城市以实存物而存在的文化遗产,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美术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专门针对广州的文化遗产进行创作研究的美术家较少,也很少有针对广州文化遗产的专门美术活动,偶有个别艺术家对于广州文化遗产进行美术创作研究。像是广州著名画家何世德针对广州文化遗产在2012年举行的《守护遗产 爱我羊城——何世德捐赠钢笔水彩画特展》美术活动,算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例。这种现实状况的好处就是,广州美术领域文化遗产的研究有较大的延伸空间,弊端则在于引入一个新的理念时,很难获得某些支持。

据可考历史显示,广州一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将近五千年,确立城池的历史是两千余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从西汉至今,一直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近代的民主革命史中,广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经济革命中,广州是主阵地与桥头堡。

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自1981年被确立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后,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上,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初步预计三千余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国家及历史文化名村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6片。古建筑和村落达到百余处。从最新的统计结果来看,广州各级非遗文化项目240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452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20处,14家省级、33家市级非遗传承保护示范基地。

2.文化遗产和美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国内的美术教育一直被分为专业院校和民间。虽然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创新大多是建立在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之上,但是专业院校始终“凌驾”于民间美术创作之上。如果继续深究,我国民间的美术创作早已古老的无迹可寻,但是美术理论研究者、画家、民俗专家对于民间美术的重视大概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民间艺术已经蓬勃发展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中央美术学院在1986年开设了民间美术系,才有了后来专业化的研究。

广州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曲艺方面有粤剧,书画方面又是岭南自成一派,還有盆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也一直在做美术教育和美术的研究工作。可以说,从客观基础上看,广州一地若是围绕文化遗产进行美术的创作,可以说是具备绝对便利的条件。但是迄今为止,广州美术学院都没有建立民间艺术系,这在美术创作上实质是一种掣肘。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围绕广州文化遗产开展的美术创作,都是以油画为主导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岭南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扬。

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的文化遗产都在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而即将消失的危险。而我国的美术教育本应该起到保护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更妄谈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了。其实,高校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专业而行之有效的保护,因此,我国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教育执行中心,对当地艺术、文化的教育有重要的责任,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实施,也可以让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使文化遗产真正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基于“第二自然”的广州文化遗产美术创作

1.主题性美术创作唤起国家民族文化记忆。

悠久的历史使我们从来不缺乏关于历史、现实主题的创作内容。而历史与现实正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它极为宏观,凝聚了全人类的智慧,同时展现出了人类的命运在时代变迁下的演进。在学术界,这样的题材被当做是传承历史文化、唤起民族记忆、承担国家使命的重要载体。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这样的美术作品还承载着记录历史的责任。例如分别存放于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院和沈阳故宫的《康熙南巡图》,一共有12卷,200余米长,不仅展现了康熙在1689年南巡时的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威仪,还把从京师到江南一路上的山川河岳、楼台城池、名胜古迹全部记录了下来,其学术价值是后世任何研究都无法达到的精细程度。

广州无论在历史文化还是现代文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都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素材。代表历史的陈家祠、南越王墓;代表革命主题的中共三大会址、黄埔军校等,组成了广州的古代史和近代史。2011年7月,“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开启了广州美术创作承载历史使命的帷幕,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广州一地的人民的命运,连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如何从鸦片战争一路走到改革开放,用了五百余幅作品进行立体的展现,其中《广州十三行》、《林则徐》、《太平天国》等美术作品形成的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格,他们所构成的家国情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情怀的延伸。

后来在2017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工程”等美术活动中,以广州十三行、怀圣寺光塔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纷纷涌现,作为广州文化遗产的光影记忆,充分的表达了创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主观认知和情感寄托,更为广州的后世历史研究奠定了客观基础。

2.人本性美术创作回归艺术创作的真谛。

关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其诞生之日讨论就不绝如缕。综合各家之言,笔者认为,艺术的本质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等方式,把对主观或客观对象的感知、意识、思维、表达等记录下来。它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形态,但它一定是非常私人化的,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对于它的感受和解读必然是不会雷同的。所以,艺术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第一自然回归第二自然,然后再把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联合在一起。美术学博士黄宗贤认为,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创作必然存有对生命价值的呵护、对人生意义的保险、对人性光芒的讴歌。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自然就被赋予了“第二自然”的生命力。

刘光炜取材广州六榕寺古塔创作的油画《斜阳古道》,画面中的六榕寺远远的矗立在古道的尽头,斜阳下的行人与房子交相辉映,使得画面动静相和,人并不是主体,但是人将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串联起来,营造出“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境。这幅作品后来成功的入选了“2018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

艺术实践的主体是人,所以我们无法回避与否认人对于艺术的掌控,就像人们之所以创造出第二自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无法对第一自然实施掌控。第二自然成为我们通向第一自然的通道,让我们部分实现了对“无我”的控制,个人的价值也在“控制”中得到了转化。因此,艺术创作最终回归到人性的本质,俱可认为是“正道沧桑”。

3.传承式美术创作活化创作者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我们在上文讨论辩证性的关系时指出,当下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高等院校和研究员作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载体的机构,更具备从艺术的角度全面解析和发现文化遗产中的美的能力。广州一地的文化遗产和其他地区一样,都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历史久远的破损程度大,且保护成本极高,近代的文化遗产又不可避免的被商业化,通过美术的方式,如绘画、雕塑、手工艺制作等,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经济角度,都是比较适宜的。而且这种保护的过程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记录下来,如照相、录像、文字等,全面的展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更容易在大众中传播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与理念。

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还需要承担培养传承人的任务。因为许多文化遗产都属于知识、技能层面,它们作为活性的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历史生活中不断积累和衍生出来的。进入到现代社会后,这些“活”遗产大多没有功能性了,所以传承人也愈来愈少,无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就意味着文化遗产的消失。高等院校作为艺术传承的主阵地,还是有必要建立起专业的院系,将民间艺术引入到高校的教学中,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组织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向他们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让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得以生生不息。这些具有社会实践性质的工作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们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从而生发出内部动力,踏下心来做艺术教育与艺术传承的工作。

4.创新式美术创作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

文化遗产之所以被称为“遗产”,不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更是因为其内核已经和当今的时代不相适应,很多人不能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机,讓其更符合大众审美视域。首先,仍然坚守这些文化遗产的人需要有主动求新求变的动力,他们愿意接受合理的改变,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满足了这个前提才有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自然”改变意愿,其主观人为性特别强,常常考验的是传承者“无我”的境界处于哪种水平。其次,高等院校需要做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把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化水平相结合,然后为普罗大众进行宣传,同时积极鼓励院校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我们讲艺术再造,也有一个含义就是,学生可能在高校的教育普及之前,思想上对于文化遗产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这种宣讲和培训会帮助学生挖掘个人学习的兴趣点,也就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再造一个“无我”,让学生的观念和视野得到彻底的解放,因此高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利用自身具备的资源发扬文化遗产,让学生充分熟练地掌握已经成型的文化遗产,才有可能全面激活创新的动力,在保持文化遗产原有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精神面貌,让其结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全社会打造一个适宜的文化遗产发展体系。这样看来,美术创作只是众多途径中的一种,并不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全部。这也在启示着我们的,考验一个人在文化遗产中的再造能力的根本,是其综合的文化素养,而不是某一类专长。

结语

文化遗产的美术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它给予大众一个全面认识和研究文化遗产的途径,也让美术教育有了较为广阔的基础培养文化的传承人。在“第二自然”视域下,人的能动性在艺术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一面是保护,一面是传承,文化遗产的美术创作也不得不完全走入到有我之境中。美术工作者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使命,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具象化美术创作,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其实质也是在推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金航逸.第二自然[J].美术,2018(9).

[2]“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2018)”在广州开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

[3]何小特.美术口述史及其展览呈现——以“大德化人: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展”为例[J].美术观察,2019(2).

[4]广州美术学院举办非遗特色设计产品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3(19).

[5]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研究展系列·艺事重述——艺术史进程中的“广美摹本”[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之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 8GWTSCX012。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意料之中的惊喜
自由的问道者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
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看中国画创作中的装饰设计意识
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
论中国当代意象风景油画的形式语言
如何使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