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的TOPSIS评价模型
2020-09-02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引 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 “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本,需要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提升。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以一体化视角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利于明确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将长三角地区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
1 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们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主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经济质量效益、转变发展理念3个角度展开。邝劲松(2019)[1]认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从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王千(2020)[2]认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田秋生(2018)[3]认为我国从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阶段,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经济如何增长和发展的解决方案。向国成和李真子(2016)[4]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强调了深化社会分工可以将供给侧和需求侧联系起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赵剑波等(2019)[5]认为高质量发展包括发展观念、增长模式、发展动力、资源配置转变。李金昌等(2019)[6]认为高质量发展实质是我国发展理念的进步与升华,包括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创新驱动、绿色环保、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发展。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分析,但是普遍认同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当前和今后需要坚持的经济发展思路。因此,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从规模带动增长转变为提高质量推动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经济质量效益,最终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7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进展。”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制造业发展水平,对今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们对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升级方面,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并不多。刘丹等(2015)[7]从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4个角度构建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程虹和陈川(2015)[8]从质量管理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并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质量、竞争、环境3个维度构建制造业质量评价体系。刘欣欣等(2019)[9]从质量、创新、效益 3个维度构建了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王丽娟(2019)[10]从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速度效益、要素效率、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对外开放7个维度构建了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体来看,目前学者们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分析、构建指标体系上,较少进行定量分析;大部分学者是从国家或者省份角度对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鲜有学者从区域一体化角度对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提升对策。本文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制造业产业分工格局趋向于全球化、区域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突出创新的强大动能,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意识,贯彻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 构建指标体系和模型设定
2.1 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通过梳理、借鉴已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深刻分析党中央、国家部委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精神,基于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绝对数和相对数结合等原则,从创新能力、人才集聚、绿色发展、质量效益、产业结构高端化5个维度,共16个指标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由于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数据在现有统计年鉴中没有统计,因此部分数据用规上工业代替,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续 表
2.2 模型选择
2.2.1 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
CRITIC法是Diakoulaki等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客观赋权方法,通过评价指标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来衡量指标的客观权重[11]。对比强度用标准差表示,冲突性用相关系数表示。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标准差带有量纲;相关系数可能出现负值,但实质上冲突性只与相关系数的绝对大小有关,而与正负无关[12]。因此本文对CRITIC方法进行改进:(1)用标准差系数代替标准差,消除量纲影响;(2)对相关系数取绝对值,消除正负号影响。
另外,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CRITIC方法能综合衡量指标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但是不能衡量指标之间的离散程度,而熵权法正是根据指标间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综合使用CRITIC法和熵权法能够更加客观反映指标的权重[13]。因此,本文选择综合使用CRITIC-熵权法计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的权重。
设有m个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为Xij,i=1,…,m;j= 1,…,n,首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其中Xmax和Xmin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为处理后数据。
根据CRITIC方法计算权重,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量:
其中σ、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和平均值,rij为第i项指标与第j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根据熵权法计算权重,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出现的概率:
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计算第j项指标的组合权重:
本文中假设两种赋权方法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取β=0.5。
2.2.2 TOPSIS模型
Hwang和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TOPSIS方法,根据有限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通过衡量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进行排序[14]。综合运用改进的CRITIC方法、熵权法、TOPSIS方法,可有效地克服传统TOPSIS方法无法反映变量之间相关性和重要程度的缺点,通过无量纲化处理也可以有效避免逆序问题。
计算加权矩阵:
其中vij=xij∗wj,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J1为效益型指标集合,J2为成本型指标集合。
计算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
其中0≤δ≤1,根据δi数值大小进行排序,数值越大表明越接近最优水平。
3 实证分析
鉴于长三角所涉及的城市地理区域一直在不断扩大,本文借鉴李雪冬等学者的思想[15],选择泛长三角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11~2018年。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19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少数缺失数据采取移动平均法补齐。
根据式(1)~(8)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计算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根据式(9)~(12)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为便于分析三省一市2011~2018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趋势,根据表3中数据作图,如图1所示。
表2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权重
表3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
图1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3.1 指标权重分析
由表2可知,一级指标中,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人才集聚3项指标权重分别达到0.2875、0.2567、0.2264,说明创新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因素,质量效益和人才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影响;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端化的指标权重分别为0.1375和0.0919,说明调整产业结构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目前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影响作用并不明显。相信随着未来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这两者作用将会不断凸显。二级指标中,投入产出比、研发机构数量、劳动生产率3项权重位列前3,分别达到了0.1400、0.0940、0.0917,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3项权重位列后3位,分别为0.0303、0.0257、0.0250,说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依赖于研发机构的投入和人才素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较小,大气污染在绿色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较小。本文结论与潘为华等学者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结论基本一致[16]。另外,采用CRITIC方法与熵权法计算的权重结果相差不大,说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组合权重更加科学合理。
3.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表3和图1,从制造业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排序依次为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其中,江苏省制造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余两省一市,其平均得分达到0.5380,上海市和浙江省平均得分为0.3777和0.3030,安徽作为中部省份,其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平均得分仅为0.2088。安徽省2018年制造业发展水平仅相当于浙江省2011年水平,三省一市制造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增长幅度来看,上海市、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2.87%、2.95%,而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19%和5.76%,江苏省与上海市、安徽省制造业发展水平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浙江省制造业有赶超上海之势。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2011~2018年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范围界定为江浙沪,一体化发展主要体现为江浙沪之间。2011~2013年,江苏省和浙江省制造业发展水平分别从0.4102和0.2468上升至0.5058和0.2695。2012年上海市制造业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7580.99亿元,下降4.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60%,逐渐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市由于制造业产业转移,制造业水平从0.3661下降至0.3284;2010年安徽省建立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由于产业转移具有延迟效应和滞后性,承接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效果在2013年后才开始显现[17]。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5年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制造业发展水平增长率均达到峰值,分别达到14.97%,12.21%,12.03%,江苏省也保持了4.66%的较高增长。2016年5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除江浙沪外,安徽省合肥都市圈8座城市正式被划为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范围从两省一市扩展为三省一市,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三省一市迅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绿色转型升级中不断上升,2016~2018年,沪江浙皖制造业水平分别上升了11.55%、3.16%、13.26%、14.80%。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人才集聚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2)2011~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一体化增长趋势。其中,2011~2013年长三角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调整期,上海市的制造业开始向江苏、浙江、安徽省转移扩散,2013~2015年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水平保持快速增长,2015~2017年长三角制造业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之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态势;(3)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江苏省制造业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余两省一市,江苏省与上海市、安徽省制造业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浙江省制造业有赶超上海之势。
4.2 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的对策建议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评价结果,针对长三角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三省一市制造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需要按照制造业发展一盘棋策略进行差异化分工,核心是提升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体制机制一体化、创新一体化、绿色一体化合作。本文构建的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
4.2.1 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差异化分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三省一市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制造业发展一盘棋的策略,各省市进行清晰明确的分工合作。上海市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利用 “金融贸易中心”、“科创中心”、“航运中心”等优势,重点放在研发、品牌、金融服务、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在发展服务经济的同时保持制造业合理的规模和比重,大力发展智能汽车、海洋工程、航天工程、核电等高端制造业;江苏省发挥重工业优势,借助5G、物联网等信息产业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发挥 “块状经济”的特色产业集群和轻工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端纺织、服装等产业,借助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民营资本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安徽省作为中部重要省份,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继续坚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主动等高承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优秀制造业转移。在承接制造业的同时注重承接江浙沪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带动安徽省科大讯飞、江淮汽车、荣事达智能家居等优秀的本土制造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产业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江浙沪的差距。三省一市制造业按照功能互补、一体化差异分工的原则找准自身功能定位,打响上海制造、江苏制造、浙江制造、安徽制造等品牌。
图2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
4.2.2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
(1)体制机制一体化。政府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和服务的功能。①三省一市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各省市的制造业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诉求,共同协商制定《长江三角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规划》,打破三省一市政府部门的行政壁垒,鼓励制造业资源要素在三省一市的灵活流动;②一体化发展,基础建设先行。三省一市不仅需要建立互联互通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网络,更需要建立互联互通的光纤宽带、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③三省一市政府部门可联合银行、税务部门出台优惠的信贷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形成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尤其需要增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2)创新一体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①对于一些卡脖子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科教资源,促进 “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②鼓励三省一市龙头制造业自办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企业增加R&D经费投入,中小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来加强企业协同创新;③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丰富的产学研合作,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推进高校创新结果转化为生产力,从传统的制造业大规模量产转向智能化、个性化量产;④三省一市由于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等原因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差距较大,因此长三角地区可开展人才共享模式,通过人才联盟、星期日工程师等形式促进人才在三省一市自由流动。
(3)绿色一体化。高质量的发展需要贯彻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思想,三省一市联合建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①统一制定制造企业的环境准入标准,严格监管企业的能耗和环境污染等指标;②对于一些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制造企业,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升级设备、加强管理等方式转型升级;③加快淘汰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④针对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共同制定跨流域跨区域的三废专项治理方案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三废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