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茭白用农药登记现状、研究进展及下步管理建议
2020-09-02张爱美鹿令军路向雨康熙龙
刘 刚,张爱美*,宗 雷,鹿令军,路向雨,张 岩,康熙龙,王 璐
(山东省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宁阳 271400)
茭白(Zizania latifolia)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多年生禾本科水生蔬菜,在国外仅东南亚地区有零星栽培。在中国,茭白种植产业近年迅速发展,有华东双季、华东单季、华中、西南、华南5大生产区,目前种植面积约70 000 hm2,茭白被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1-2]。同时茭白的病虫害发生和用药问题日显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茭白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繁多。茭白的病害有锈病、茭白瘟病(灰心病)、胡麻斑病、纹枯病、黑粉病、细菌性条斑病、软腐病、白腐病、黑斑病、褐腐病等;害虫有蚜虫、二化螟、大螟、锹额夜蛾、长绿飞虱、灰飞虱、黑尾叶蝉、茭白蓟马、福寿螺、菲岛毛眼水蝇等;杂草有稗草、牛毛毡、四叶萍、紫萍、鸭跖草、空心莲子草等[2]。2016年,在湖北省武汉地区又发现了一种茭白新病害,被鉴定为茭白细菌性基腐病[3]。
在防治茭白病虫草方面,除了轮作换茬、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常规措施外,药剂仍然是主要防治措施[1-2,4]。如在浙江省茭白产区用于防治茭白病虫的药剂逾 40种[2]。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自2017年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实行严格的农药登记制度,未经登记的农药不得生产、经营、使用,已经登记的农药不得超出登记作物范围/场所使用[5]。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也明确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使用农药时,应当遵守农药安全、合理使用制度,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或者说明书使用农药”。为此,本文分析了中国目前茭白用农药登记及推荐使用情况、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情况,综述了近年来茭白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研究进展,并提出几点发展建议,供参考。
1 中国批准登记或推荐的茭白用农药
1.1 农业农村部批准登记的茭白用农药
截至2020年4月底,农业农村部共批准13种有效成分的71个产品登记用于茭白[6](表1),其中杀虫剂最多,有 7种有效成分的 52个产品,占比73.2%;杀菌剂次之,有4种有效成分的18个产品,占比25.4%;除草剂只有2种有效成分的1个产品,占比1.4%。剂型方面:以乳油(EC,51个产品)为主,占比71.8%;微乳剂(ME,11个)次之,占比15.5%;可湿性粉剂(WP,4个)、水分散粒剂(WG,3个)、悬浮剂(SC,1个)、水剂(AS,1个)合计占比12.7%。毒性方面:所有产品均为微毒、低毒或者中等毒,无剧毒、高毒产品。防治对象方面:这些产品登记用于防治二化螟、长绿飞虱、胡麻斑病、纹枯病和一年生杂草。由于受农药登记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登记产品用量相对较少和非登记农药得不到有效监管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在茭白用药登记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这与中国长期以来对茭白病虫草防治的需求极不相应,这也说明在很多情况下茭白种植者凭经验使用未经批准登记的农药,“违规用药”行为比较普遍。
表1 中国登记的茭白用农药产品
1.2 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茭白用农药
2020年4月,为指导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尚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特色小宗作物的临时用药措施,确保膳食风险可控,同时,降低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成本,调动农药企业的登记积极性,加快解决特色小宗作物“无药可用”“无标可依”难题,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在组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和残留验证试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尚未发布),推荐苯醚甲环唑WG、吡虫啉WG、氯虫苯甲酰胺SC可用于防治茭白病虫害。
2 中国有关标准推荐的防治茭白病虫草害农药品种
截至目前,中国现行涉及茭白生产方面的标准有10余项,其中代表性较强的主要有以下4项(表2)。从表 2可以看出,目前各地推荐的茭白用农药品种多数未在茭白上取得登记,不符合《农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表2 现行有关标准推荐防治茭白病虫草害农药品种
3 中国近年来在茭白用农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除了以上登记用于茭白的农药品种外,近年来,中国有关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机构)开展了多种农药对茭白病虫草害的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亟待转化推广。
3.1 杀虫剂
徐笔奇等[7]开展了 7种农药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农药中,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对茭白螟虫防效最佳,其次为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再次为丙溴磷、呋虫胺和苏云金杆菌。综合分析后,推荐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甲氧虫酰肼、苏云金杆菌作为防治茭白螟虫的首选药剂,
施药适期为茭白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
朱丽燕等[8]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茭白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225 mL/hm2、6.1%阿维·茚虫威ME 750 mL/hm2、22%氰氟虫腙 SC 600 mL/hm2的防效达 90.1%~92.9%,效果均较好。
3.2 杀菌剂
冯明慧等[9]为筛选用于防治茭白胡麻斑病的药剂,选择6种杀菌剂开展大田防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斑病均有一定防控效果,其中,42.4%唑醚·氟酰胺SC和80%代森锰锌WP效果最好,第2次施药后14 d的病斑防效分别为88.53%和 86.11%。调查药剂对茭白的影响发现,苯甲·丙环唑处理区茭白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各药剂处理区收获茭白的净茭长、壳茭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采摘盛期收集的各处理区茭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农药残留。推荐在茭白胡麻斑病一般发生或者重发年份,可在发病初期施用42.4%唑醚·氟酰胺SC 2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WP 600倍液,间隔7~10 d再施用1次;轻发年份则不建议施用。
朱丽燕等[10]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多种药剂对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0 g/L丙环唑EC 1 500倍、5%己唑醇SC 1 500倍、42.4%唑醚·氟酰胺SC 1 500倍、250 g/L嘧菌酯SC 1 500倍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 d防效分别达到80.2%、80.1%、90.2%、82.1%。
钟海英等[11]比较了4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0 g/L吡唑醚菌酯1 000倍液喷雾2次或3次对茭白胡麻斑病的校正防效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300 g/L苯甲·丙环唑1 000倍液喷雾3次;超敏蛋白500倍液使用3次的校正防效不仅明显好于使用2次的效果,而且明显好于该药剂1 000倍液使用3次的效果;氨基寡糖素、植物免疫增产蛋白的防效较差。因此认为施用吡唑醚菌酯和超敏蛋白能有效控制茭白胡麻斑病的发生。
邓建平等[12]采用咪鲜胺、硫磺·三环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4种常用杀菌剂开展茭白胡麻斑病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EC 1 500倍液、45%硫磺·三环唑 WP 500倍液对胡麻斑病防控效果及增产优势明显,防控效果分别达到 87.4%和88.3%,产量达到1 796.2、1 758.6 kg/667 m2。
马雅敏等[13]比较了4种杀菌剂防治茭白胡麻斑病效果和对茭白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设计的浓度和施药次数内,4种杀菌剂未对茭白单质量、产量等经济性状产生不良影响,且较 CK均有增加。4种杀菌剂中对茭白胡麻斑病防效最佳的是40%稻瘟灵EC,防治效果为87.37%;其次为45%咪鲜胺EW,防治效果为 60.84%;75%三环唑 WP防治效果为48.50%;50%多菌灵WP防效最差,仅为37.05%。由此可知40%稻瘟灵EC可高效防治茭白胡麻斑病,且对茭白安全。
苍涛等[14]进行的茭白锈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粉唑醇防效最佳,但结合对茭白的生长影响,推荐在茭白锈病发生初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和粉唑醇。
陈建明等[15]研究了4种杀菌剂对茭白锈病的防效和对茭白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种杀菌剂中,防效最佳的是烯唑醇,其次为三唑酮,而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防效相近;对茭白孕茭和产量影响最小的是烯唑醇,其次是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和代森锰锌的影响大,认为烯唑醇是一种高效且相对安全的杀菌剂。
3.3 除草剂
赵娟等[16]对武汉市茭白种植田块的杂草种类进行了调查,列了12种主要的杂草种类,同时提出了简要的防治技术措施,推荐在茭白返青出芽前1~3 d,每667 m2用50%扑草净WP 50 g,兑水40~50 kg喷雾或拌细土20~30 kg撒施;幼苗开始大量分蘖时,排干茭白田水后用70%二甲四氯WP 75~100 g,兑水40~50 kg喷雾,施药后晾晒1~2 d;茭白分蘖后,杂草布满田间时,每667 m2用48%灭草松AS 150~250 mL兑水40~50 kg喷雾;宿生茭白秋收后排水,待田中水排完后,每667 m2用50%乙草胺EC 100~150 mL,兑水40~50 kg喷雾表土防除。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
应荣等[17]以“龙茭二号”为研究对象,在茭白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分别喷施敌磺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具体有效成分未报道),比较分析其对茭白结茭的促进效果。对6个不同处理组合及对照茭白的株高、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结茭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喷施一定浓度的敌磺钠对茭白结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敌磺钠(标准浓度)+营养液和敌磺钠(标准浓度)对茭白结茭产量的提高最为明显;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能明显促进茭白早期植株生长,但对最终株高影响不大。
陈玥等[18]通过随机区组试验,首先将8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复配组合作为备选孕茭调节剂,每种孕茭剂选择4个不同的喷施时间,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采收期的茭白进行生长指标测定,同时采用组织切片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茭白中菰黑粉菌的生长状态,在不影响孕茭产量的情况下筛选可能提早孕茭的组合及其喷施时间,并再次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进一步确认。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分蘖期喷施对碘苯氧乙酸能促进菰黑粉菌适量增殖,在保障茭白产量的同时提早孕茭时间,是理想的促孕茭调节剂。
4 中国茭白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情况
除了豁免制定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苏云金杆菌外,中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 2763-2019)[19]虽已制定了49种农药在茭白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但还没有制定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噻嗪酮、吡蚜酮、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吡嘧磺隆和丙草胺等登记用于茭白的农药,啶虫脒、多菌灵、腐霉利、敌磺钠和矮壮素等目前在茭白实际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以及三唑磷等蔬菜禁用农药在茭白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因此各级监管部门无法判定茭白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是否合格。在中国,茭白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工作比较滞后。
5 下步管理建议
根据中国当前茭白用农药登记应用现状、生产标准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规范茭白用药行为,进一步提高茭白产量和品质,现提出以下几点管理建议。
表3 GB 2763-2019规定茭白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情况
续表
5.1 高度重视茭白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研究工作
鉴于目前对茭白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研究工作不够重视,开展药效和残留试验较少,登记农药品种严重不足的情况,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农药企业,针对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茭白病虫草害开展更多药效和残留试验,筛选出更多适用的农药品种。
5.2 加快新型高效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登记,限制高风险农药登记或者使用
建议有关农药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和有关省份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政策,积极开展联合试验、群组化登记[20],加快前文中已经验证适用于茭白病虫草害防治的超敏蛋白等新型生物农药,茚虫威、啶虫脒、吡唑醚菌酯、烯唑醇、粉唑醇、稻瘟灵等新型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以及各地研究筛选出的其他适用农药的登记进程,尽快打破目前茭白病虫草害防治经常“无药可用”、盲目使用的尴尬局面。同时,在农药登记时,应充分考虑其对茭白品质的影响[21],研究制订敌磺钠在茭白上的限用或者禁用管理措施[1]。
5.3 及时制(修)订茭白生产标准
基于前文中有关标准已发布实施多年且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规范,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对其制(修)订,特别是在农药使用方面,应紧盯国际、国内最新政策规定和技术壁垒要求,及时进行更新,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该停用的尽快停用,以更好地规范指导茭白生产。
5.4 制定更多农药在茭白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当前已有研究成果[22-2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坚持“既要严字当头,又要符合国情”的原则,尽快组织制定更多农药品种在中国茭白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以利于茭白相关产品监管,提高茭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保障消费安全,特别要避免因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国际贸易,甚至导致出口退货问题的发生。
5.5 加强茭白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监测和农药科学使用指导
鉴于二化螟等害虫极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要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农药生产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未雨绸缪,持续做好茭白病虫草害的抗药性监测工作,合理开发复配品种,制定轮换使用计划,加强茭白生产者科学用药指导培训,尽可能避免或延缓有害生物抗性增长速度,减少药剂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减轻药害隐患。
5.6 加大农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涉及茭白的违规生产、经营、使用农药行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避免“以罚代刑”,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保护茭白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