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尔伽美什》中的死亡母题

2020-09-01张哲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

摘  要: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作为两河流域历史初期的文学宝藏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史诗是人类童年的记忆,保留了原始初民的时代风貌,传承人类文明史诗有重大意义。母题作为最小叙事单位,同样是文学著作中存在的人类具有独立性的某种思想。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存在很多母题有待挖掘,文中尝试应用母题剖析的研究手段,进而表明当中涉及到的初民的生命意识,并通平行比较了解不一樣文化的特点下的人类思维的同类性。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死亡母题;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张哲(1995.3-),女,汉族,黑龙江省密山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一、《吉尔伽美什》简介

世界最早的完整史诗《吉尔伽美什》体现了两河流域古早时期的各种观念,其内容主要被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描述史诗的主角吉尔伽美什的严酷专制和他与恩启都的友情,以及吉尔伽美什由暴君转向明君;其次是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并肩造福一方百姓,成为被大众拥戴的英雄人物;再次是描绘吉尔伽美什为探寻“生死”难题而开展的远游,也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部分,这些突出了他在探寻“生死观”的过程中突显的顽强的毅力;最后记叙吉尔伽美什同恩启都亡灵对话。《吉尔伽美什》有着多种文化蕴意,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研究史诗的成形时代及古巴比伦社会的初期形态及民众的初期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对史诗中各母题的研究及平行比较可以便于探索人类初民生命意识的异同。

对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翻译和研究是随着考古技术与材料的不断丰富从而日渐深入的。国外研究起步较早,1930年,汤普森发行了史诗的楔形文字原稿版,跨出了史诗研究根本性的第一步,汤普森的梳理版便变为之后多语种译版的原型。1960 年,桑德斯出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此部译版较为重视接受度和易读性。中国的研究滥觞于赵乐甡从日译版《吉尔伽美什叙事诗》的中文转译,在此不多加赘述。

二、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死亡母题及平行比较

1.死亡与永生

“母题”是一个外来词,最初学者们是为了能适用民间传说分类学的需求而选用了这种专业术语,德国学者科尔勒被公认为最先指出这一基本概念的学者,之后“母题”渐渐被运用于民俗学。中国的母题学最先也是始于民俗学探究。一九二四年三月,胡适探究民歌民谣时最先将其译为“母题”并试着应用。对于母题的定义,学者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学界共同认可的是:母题是文学中相应独立完整的最小叙述单元,是一类典型化或抽象性的叙述,它能够 在有所不同的文本中重复出现,它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和寓意。

《吉尔伽美什》是有着多方面文化蕴意的著作,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研究史诗的成形时代及古巴比伦社会的初期形态及民众的初期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对史诗中各母题的研究及平行比较可以便于探索人类初民生命意识的异同。鉴于生命的神秘之感与难以掌控,死亡意识成为了人类社会中永传的精神文化属性,死亡母题贯穿于不同的神话史诗中,揭示出多种的文化的特性和集体无意识。对死亡母题的讨论包含了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斯宾格勒指出:“在关于死的知识中产生了我们作为人类非兽类的世界观。”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普遍心理,但有差异的文化在面对死亡母题的彰显时存在不同特点,史诗《吉尔伽美什》将苏美尔人的生死观解读得尤为全面,史诗中对永生的探求体现出了古巴比伦人对永生的愿望,此外也是人的悲剧表现了早期人类祖先探密生命谜团的信念和勇气, 同时也是人类对生死谜题探索的一个缩影。

吉尔伽美什,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怖是因为他冒犯了天神,导致了他的朋友恩启都突然离世,这件事情让他认识到人的生死的不可逆性,也使他变得恐惧起来,进而展现出对永生不死的向往。于是吉尔伽美什开始了探索之路,他进入冥府,遇到了故友恩启都的亡魂,并向他诉说了一系列人在死后进入冥府的情景,死亡的阴影愈发笼罩在他的心头。这种恐惧也激发了他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对于长生不老,永生不死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他向往永生不死之旅终究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在史诗中,吉尔伽美什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求望长生:“请让我的眼睛看到太阳吧,是我浑身广被光泽;那有光的地方,黑暗便告退,让我仰沐太阳神舍马什的光辉,将死亡给予那些死者!”在太阳神舍马什的引导下,吉尔伽美什先来到了冥府,之后又经由神明的乐土,渡过了死亡之海,随后跨越层峦叠嶂后,好不容易找到世上仅有的两位洪水留下来的生还者,也是仅有的永生不死之人——乌特纳皮什提姆夫妻。就在吉尔伽美什为经历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找到人类的祖先而感到庆幸时,等待他的结果却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达到永生不死的状态。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圣人不忍其万念俱灭,因此就在吉尔伽美什历经千难万险准备无功而返之时,说出了不死灵草的这个秘密并且向他透露了长生不死仙草的所在地点。这无疑又让主人公重燃了为人类追求永生的希望,于是,吉尔伽美什毫不犹豫地沉入深渊,又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如愿取了仙草。史诗描绘到这里仿佛迎来了美好的结局。但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这都只是一个美好愿景,所以,故事的结局终究是事与愿违。在经历了重重艰辛后,吉尔伽美什精疲力竭地来到了一个泉边,准备洗去疲惫与浮尘,恢复体力后,整装待发,将永生不死的仙草带回国家和子民们分享。可是造化弄人,仙草的幽香吸引来了一条蛇,狡猾的蛇将自己的蛇皮退下后伪装起来,而真正的蛇却从水中钻出将仙草偷走。当吉尔伽美什发现的时候,仙草早已不见踪影,他顿时悲伤欲绝,嚎啕大哭,满脸的泪水,滔滔不绝,寻求永生的希望也就此破灭了。

2.《吉尔伽美什》中的生命意识及平行比较

吉尔伽美什未能给人类争取到永生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首先这反映出苏美尔人朴素的生死观,死是天定不是人力能够挽回的。苏美尔人通过史诗表达了永生的愿望,但同时又尊重客观规律。就如恩启都的灵魂告诉吉尔伽美什,他的身体早已被灰尘充斥。这看似充满悲剧色彩的话语描述,却在细节上充分体现了早期苏美尔人的理性思维,因为女神是用尘土创造了恩启都,失去生命后的他又身披尘土,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同样也表达了一种人类早期朴素的对于物质循环转变的认识。无独有偶,中国神话中的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是典型的实体化生的例子。《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但与古巴比伦文化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和道德修养,所体现出的死亡母题,主要是创世轮回与精神升华,具有哲学上的思辨性和道德上的崇高性。

其次,祖先告诉吉尔伽美什,他之所以能够永生,是因为他是神,想要达到永生,除非人成为神。吉尔伽美什艰辛奔走和探索,亲身经历艰难险阻找到仙草为了能给人类带来永生的希望,从而避开人类终将死亡的命运,他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破解永生的秘密。尽管他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但他不畏艰险,决不放弃的信念却触动并勉励着后世。这样的信念呈现出人类的对自身的期待,即期盼借助自身的能动性突破自然界对生与死的绝对操控,以求得永生不死。远古先民生产防御能力不高,生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祖先自然渴望去探求生命的奥秘。对长生的渴望也不仅是苏美尔人独有的,在不间断分析人在为自然环境中生命局限性,人始终无法获得永生的无助感和对未知的死亡的不安与恐惧,这让“不死国”、“不死灵丹”成为中国死亡母题中的关键性成分。《淮南子》中“饮之不死”的昆仑疏圃之地的白水,医药之祖炎帝也曾拾丹雀所衔的九穗禾,“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这些都是古代先民们对永生朴素的追求。

最后,吉尔伽美什辛苦得来的仙草意外被蛇叼走,表明了苏美尔人认识到一个具有悲剧意味的事实,人难免有一死,人显然要有对生命有所期待,但最终要着眼于现实。失去仙草后,吉尔伽美什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承受了这些真相,回到自己的城中,因为他还要承担起作为国王治理国家的现实和责任,他并没有因为永生的不存在而放弃现世的生活。因为在史诗主人公心中,只有带领人民脚踏实地将现实生活治理好,让有限的生命,最大化的实现它的价值,才能够弥补人终有一死的遗憾。对于远古时代的人类来说,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是人类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总结:

原始初民的思想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母题体现出来,在历史交流的过程中,存在差异的文化之间想要彼此联系,相互沟通,作为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的母题恰恰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关键性材料。它反映了祖先对社会生活以及生命的认知、接受与理解,诠释了多种的信息,对这样的内容加以把控,初民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状态,我们才可以有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与此同时许多先辈探寻的难题,大部分也是人类文明面临着的基础难题。所以解析这一部人类文明较早的史诗中的死亡母题,能使人们更清晰地认知到,吉尔伽美什耗尽心力换得这种一个无可奈何的结果,便是人类没有办法解决的悲剧根本原因。无论是在古巴比伦亦或是在别的文化中,都会有英雄人物和圣人排除万难去寻找长生不死的奥秘,最后都因不经意或不可避免原因而未能成功,这不仅仅向人们证实了客观规律并不是人能够更改,并且向人们展现了死亡是难以逾越的。既知死,方知生,只有知道了解死亡是必然的,因此方能明白生命诚可贵,人的生命虽然有限,死亡亦无法逃避,长生不死是徒劳无功的幻想,但是竭尽全力追寻的进取精神却能够浩气长存。这也是史诗《吉爾伽美什》给予现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德)缪勒著.金泽译.比较神话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

[2]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古巴比伦)赵乐甡译.吉尔伽美什[[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

[4]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5]蔡茂松.吉尔伽美什是英雄不是太阳[J].外国文学评论.2000(3).

[6]万建中.民间故事母题学研究概观[J].文化学刊.2010(6).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让“生命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诗经》爱情誓言及其生命意识
思政课堂里的生命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