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化教学的三个维度
——以“竹”文化为例

2020-09-01俞佳倩

辽宁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竹子中华精神

俞佳倩

(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龙”文化、“月”文化、“竹”文化等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经典主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中加深对其的理解与认同,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以“竹”文化为例,从感知、探究、传承三个维度阐述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触摸生活,感知“竹”的特点

对于中华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化教学,教师可以将生活作为开启文化初探的切入口和突破点,引导学生具象感知文化,在生活中发现文化足迹,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竹”文化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记录、收集“竹”的信息,并在交流分享中整理“竹”的信息,在活动中多维度地感知“竹”的特点,认识“竹”的整体风貌,为探究“竹”文化奠定基础。教学活动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溯源识“竹”,出示“竹”字的演变过程,图1所示。

图1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欣赏图片与视频,交流“竹”的基本信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归纳整理竹子的生长地域、外形特点、生长特点及功能作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梳理信息:生长地域——以湿热的南方地区居多,适应性强,地区分布广;外形特点——竹叶、竹竿、竹节、竹鞭(地下茎);生长特点——生长缓慢,成片生长;功能作用——入药、饮食、建筑、工艺材料。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竹子“深深扎根”的特点,并理解“毛竹效应”,即是一个奇迹的产生,不仅依靠现在的运作,更重要的是依托过去的准备。毛竹是一种多年生的高大乔木,其在栽种后的最初五年里,根本看不到它的生长。原来,栽种后的五年里,毛竹并不是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无所作为,它把所有的努力用在了地下、用在了伸展根系上,五年中可以把根系扩张到几英里远,发达的根系支撑了它五年后的迅速成长。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竹名片”中的“基本信息”。

以上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溯源了解“竹”字的书写演变,感知“竹”文化;通过实物观摩,视频、图片观赏等形式,学生多感官、多维度了解“竹”的特点。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搜集的“竹”信息,既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竹”的整体感知,为探究“竹”的内涵作铺垫,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以“制作名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贯穿学习活动的载体,可以创造性地整合图文信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进阶。

二、赏读经典,探究“竹”的内涵

赏读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的重要路径。人们将“竹”的形态特征比喻为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故“竹”常常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作品中,用来彰显作者知人论世的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赏读经典作品中探寻文化的踪迹,深入感悟文化的内涵。教学活动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散文《井冈翠竹》选段,感悟“竹”顽强不屈的精神。学生阅读选文片段,圈画出体现井冈山毛竹特点的词句,同桌间互相讨论:作者笔下的井冈翠竹有哪些特点?从中体会竹子顽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结合背景资料,进一步感受竹子身上折射出的革命者顽强不屈的精神。

(2)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庭竹》《竹石》,探究“竹”正直和坚忍不拔的特点。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刘禹锡的《庭竹》,引导学生先借助注释理解诗句“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结合竹“中通外直”的特点,体会诗人对竹子“直节挺立”的赞美;再结合背景资料,领会诗人刘禹锡借竹暗喻自己清高自立、正直不阿的品性。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竹石》,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词“咬”,联系竹“深深扎根”的生长特点,品悟“竹”的坚韧不拔;再借助有关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郑燮不谄媚、有骨气的品性;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其诵读古诗。

(3)引导学生补充“竹名片”中“竹的内涵”。

学生通过开展阅读经典、探究主旨、诵读诗词等活动,在经典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内涵,发现了“竹”作为一种意象,在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侧重表现其“谦虚正直”“坚韧不拔”等品性。随着学习的深入,竹子的精神内涵在学生心间逐渐立体起来。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牢牢抓住“语文”这根缰绳,品读语言文字,探究作品主旨,诵读经典,循着语文之“经”,深入文化之“纬”,语文与文化得到了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

三、与时俱进,传承“竹”的文化

传承文化不能固守传统,还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加以传承。传承“竹”文化,亦传承中华民族思想精髓中像“竹”那样的品性与精神。古人借竹言志,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宣扬自己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人生志向。现代社会涌现出的许多英雄人物和事迹,同样体现了“竹”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感受新时代的“竹”文化,争做“竹”文化的传承者。教学活动如下:

(1)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发现生活中“竹”的形象代表,了解颁奖词。教师出示2019年感动中国候选人——退休教师叶连平的事迹资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先进事迹”,感悟“竹”的精神体现。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叶连平老师身上体现了“竹”怎样的精神和品性?

(2)引导学生交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李兰娟等先进事迹,感受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竹”品质,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为其写“颁奖词”。如钟南山院士年近耄耋,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在抗击“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期间,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

(3)教师引导学生完善“竹名片”,如下所示。

以上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改写颁奖词,将传统的“竹”文化与现代的“竹”之楷模有机结合,让“文化”与“情感”交融,让“语文”与“生活”关联,让“语文能力”与“精神品格”同构共生。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竹”文化的延伸不仅包括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

猜你喜欢

竹子中华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