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活动化教学策略
2020-09-01朱林辉
朱林辉
(浙江省余姚市长安小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把传统文化类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编入其中,此类课文篇幅众多,样式丰富,包括古诗文、古典名著、民间文学以及民风民俗等多种样式的课文。这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但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遥远,给教学带来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关注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方式,立足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开展活动化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一、紧扣语文要素,活动有目标
鲜明强烈的思想内涵是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一大特点,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文人文性目标与价值的同时,也要紧紧扣住课文工具性的目标,发挥文本的“语用”价值。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既明确了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提出了语文要素。以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文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有目的地阅读”,本课应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展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预测”,猜想内容,激发兴趣
(1)学生根据课题预测课文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预测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二】运用“速读”,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材料,了解课文四则内容所介绍的信息;(2)学生交流课文四则材料的主要内容;(3)师生交流快速阅读、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
【活动三】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师生交流,引出阅读任务,小组交流明确各自阅读的目的;(2)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围绕任务展开“有目的地阅读”;(3)交流展示,呈现“有目的地阅读”的成果,评价补充;(4)再次合作,补充完善。
“有目的地阅读”是教材编者在小学阶段编排的四个阅读策略之一。上述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活动化教学,通过“预测”“速读”和“有目的地阅读”等策略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了解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语言文字实践和运用的过程中,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领略了中华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伟大成就。此外,其他传统文化类课文所在的单元也都编排了相应的语文要素,如《草船借箭》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活动化教学能够在加强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思想熏陶,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和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
二、重视过程推进,活动有层次
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是由多个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只有把这些学习活动融合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有机统整、层层展开的学习中经历言语的构建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牛郎织女》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复述”,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围绕这一能力的训练设计三个相互连接、螺旋递进的学习活动来展开教学。
【活动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教师明确课时学习任务——《牛郎织女》的第一部分;(2)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3)师生交流,梳理情节,简要复述并交流故事中印象深刻的情节,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二】聚焦语段,练习复述
(1)聚焦第3自然段,学生默读并体会画面和情境,感受牛郎和老牛的情谊;(2)交流阅读收获,聚焦关键词句,梳理提炼;(3)学生借助关键词,感受画面,尝试简要复述故事片段。
【活动三】展开想象,创造复述
(1)聚焦第4自然段,学生合作朗读,体会课文运用交替描写来体现老牛和牛郎深厚情谊的方法;(2)学习创造性复述。学生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即牛郎还会对着老牛说什么;学生创造性想象人物细节,即老牛听了之后的动作和表情。学生练习,进行创造性复述。教师评价并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浪漫、离奇的色彩,为下文老牛开口说话做好预设和铺垫。
这三个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能力的形成搭建了梯度化、渐进式的学习平台。在层层展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内容,感受到人物之间的情感,也体会到民间故事离奇、浪漫的特点,并初步学习和掌握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三、立足单元整体,活动有联系
对于一个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高度统整的单元,我们要立足整组视角展开活动化教学。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教学板块如图1所示。
图1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板块
教材单元内容的编排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体系,编者根据人文主题选编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等都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设计训练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以“人文情感”为主题、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的单元内容和目标整体,并体现学段和全套教材的整体性。这一单元围绕“爱国”这一主题选编了三篇革命题材类的课文,分别是《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清贫》,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也紧紧围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单元语文要素来设计。
教学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以及“词句段运用”等教学都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纽带,进行有机串联和统整,构建成“学习活动群”。在系列化的学习活动中,不仅语文要素的学习得到巩固,学生实现迁移运用,使革命人物无私坚忍、清廉高洁的形象也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烙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活动化的教学中得到有机融合。
四、联结认知体验,活动有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于思想、文字、语言,还融合于书法、音乐、曲艺等艺术形式中。教师还应融合资料、联通古今、对接生活,只有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情感密切联系起来,传统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才能被学生接受并内化到思想和言语之中。
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课由《马鞭》《亮相》两篇短文组合而成,作者用“漫谈”式的讲解对京剧做了介绍。对于学生来说,要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更好的了解,加深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需要教师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情感的联结,打开学习的边界,使活动教学走向深处。(见表1)
表1 《京剧趣谈》的活动化教学内容
在第一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发其对京剧艺术的初步认知和情感体验。教师要重点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对京剧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视频配音介绍”的活动化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既内化语言,丰富表达,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第二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以“制作非遗档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展开对京剧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究,拓宽学习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个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