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胃肠道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少量饮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2020-09-01谷昌叶尤月同
谷昌叶,尤月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 麻醉科,安徽 合肥,230001)
全麻手术患者受禁食禁饮、围术期使用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经口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机械通气等因素影响,口渴成为其术后最强烈、普遍存在的症状之一[1]。麻醉复苏室(PACU)患者随着意识逐渐恢复,会有不同程度的口渴感觉。丁君蓉等[2]调查发现胸外科术后患者,口干发生率为55.45%。顾婷等[3]对肿瘤术后患者深入访谈,部分患者表示“嘴巴干得不得了”。口渴引起患者应激增强,易引起躁动、血压升高,增加了导管滑脱、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4]。口渴还会引起焦虑而影响患者睡眠和术后康复[5]。传统麻醉理念认为,全麻术后6 h内进食进饮会诱发恶心呕吐,甚至引起误吸、窒息等严重不良反应[6]。美国门诊麻醉学会制定的《术后恶心呕吐指南》[7]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制定的《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8]均提倡术后早期进食进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麻醉复苏期患者少量饮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非胃肠道手术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口气管插管或喉罩全麻术后;②年龄14~69岁;③患者有口渴主诉;④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有吞咽反射。排除标准:①口腔、鼻、咽部手术患者;②恶心呕吐患者;③患者有认知障碍、合并严重并发症。
4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113例,女87例;年龄14~68岁,平均(46.23±12.34)岁;气管插管全麻96例,喉罩全麻104例;普外科手术74例,骨科手术56例,妇科手术51例,耳部手术9例,肺部手术10例;手术时长45~260 min,平均(136.05±62.13)min。对照组男108例,女92例;年龄15~68岁,平均(47.41±12.59)岁;气管插管全麻99例,喉罩全麻101例;普外科手术77例,骨科手术55例,妇科手术52例,耳部手术7例,肺部手术9例;手术时长50~255 min,平均(128.05±59.86)min。2组性别、年龄、麻醉方法、手术时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PACU麻醉苏醒期间,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术后用药、体位摆放等,患者清醒拔管后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对于口渴患者,使用棉签蘸水润唇,并向患者耐心解释口渴的原因。
观察组患者清醒拔管后,护士主动询问其有无口渴,对于主诉口渴的患者即刻对其进行唾液吞咽测试,具体测试方法为:护士将手指放在患者的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反复做吞咽动作,口腔干燥无法吞咽时,可在舌面上注入约1 mL水后再让其吞咽,护士通过肉眼观察和手指触觉,如果喉结和舌骨随着吞咽运动,越过手指,向前上方移动再复位,30 s内完成3次,即吞咽功能基本恢复。护理人员备齐呛咳、呕吐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护士用一次性滴管吸取10 mL温水,于患者呼气末,从患者两侧嘴角分别缓慢注入5 mL,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0 min后如无异常情况可用同样的方法追加一次饮水,总饮水量不超过20 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0 min、30 min以及入病房时口渴程度,记录2组患者干预后在PACU期间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运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口渴程度,NRS由0~10共11个点组成,0表示无口渴;1表示轻微口渴;3表示轻度口渴;5表示中度口渴,可以忍受;7表示重度口渴,不能忍受;10表示口渴引起不适。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口渴程度比较
干预前,2组口渴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口渴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口渴程度比较 分
2.2 2组患者在PACU期间不良情况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37(18.50%)例,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34(17.0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2组口渴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渴不仅表现为唇部干燥,舌面、咽部、甚至食道都会有干燥的感觉。对照组患者使用棉签蘸水润唇,仅湿润了唇部,对口咽部的干燥感没有改善作用,缓解口渴的作用微弱,且唇部水分很快蒸发,保湿时间短[9]。观察组用滴管缓慢注入10 mL温水,可以湿润整个口咽部、食道,患者也可以用舌湿润唇部,10 min后如无异常情况可再次缓慢注入10 mL温水,少量多次饮水还可以刺激口腔腺体分泌、促进咀嚼肌运动,可明显缓解口渴。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PACU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与患者性别、晕动病史以及手术、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关。传统理念认为术后过早饮水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观察组采取滴管从患者两侧嘴角缓慢注入,少量多次,总饮水量不超过20 mL,水在经过口腔、食道时部分被吸收,进入胃内的水较少,不至于刺激胃部感受器引发恶心呕吐。PACU护士在操作时需要控制饮水量和速度,不主张患者用吸管或者奶瓶自己喝,防止进水过多过快,引起呛咳。
正常成人对混合性食物的胃排空时间是4~6 h。外科病房按照“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术前让患者禁食4~6 h,加上术前等待和手术时间,当患者术后清醒时,会感到一定的饥饿感。研究[10]显示,10%的患者术后轻度饥饿,13%的患者有中、重度饥饿。少量饮水可以缓解饥饿感,若患者主诉胃部不适,同时心慌、冒冷汗,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可以用10%葡萄糖注射液代替温水,同时测血糖,实时观察。此外,少量饮水会提升患者口腔舒适度,有助于缓解其焦虑、烦躁的情绪,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加速康复理念认为,缩短术后禁食禁饮时间,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 全麻术后清醒患者,在评估充分、急救设备准备到位的情况下,缓慢、少量饮水可以缓解口渴症状,且不会使恶心呕吐的次数和程度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早期进水不会增加术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有助于改善患者口渴程度,与国外学者研究[12-13]结果一致。因此,PACU护士可以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实施人性化护理,给予口渴患者少量饮水,提高麻醉复苏期的舒适度。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