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2020-08-31刘玉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化课文情境

刘玉娟

“活动式学习”的关键是构建和实施“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意义”指的是有积极的情感动力,能积极自主地建构知识并确有实际获得。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由活动任务情境、活动操作路径、活动效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1.活动任务情境

“活动任务情境”为学生创设有意思的情境和任务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做事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它由学习目标、任务、情境、评价四个要素构成。“学习目标”制约着学习活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活动式学习”的核心目标。“任务”指的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设计的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仿真或者真实的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作用是使学生有极大的情感动力,愉悦地进入学习氛围,接受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情境”应符合学生的学段特点、经验特点和内心需要,并使课堂具有现场感。“情境”包括唤醒学生知识储备的背景情境和激发学生实践热情的任务情境,来源有课文情境、课堂学习的即时情境和生活情境。“活动任务情境”包含“评价”要素。“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致,“评价标准”围绕“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标准”被师生运用于学习过程始终,达到对学习效果的验证、反省和调整的作用。

四个要素的核心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什么”的问题,“任务”“情境”是“怎么学”的问题,“评价”是“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习目标”是“任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任务”具有指向性,促使学习的方向明确。“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力抓手、凭借,与“学习目标”应该具有“稳合性”。合适的、恰切的“任务”才能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任务”与“学习目标”应恰切对接。“情境”是“学习目标”达成不可或缺的因素,适宜的“情境”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使学生主动学、能学;“学习目标”约束“情境”的选择,当“学习目标”与“情境”吻合时,才能进行有效的活动。

以丰富的“情境”为辅助支撑,“任务”才能焕发生机。“任务”辅以“情境”支撑后,便会产生“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欲罢不能地参与语文学习,为达成语文“学习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更是为了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促使“学习目标”达成。“评价”应在“情境”“任务”中评估,与“任务”“情境”不脱节。

2.活动操作路径

“活动操作路径”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真学习”过程,是学生“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在“活动式学习”中,“活动操作路径”一般经过“寻求思路—个体内化—交流重构—迁移运用”逐步推进的四个步骤。

寻求思路。要完成学习“任务”,离不开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思路属于内隐性思维。点拨、引导学生把内隐性思维过程外化出来,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外化、梳理内隐性思维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

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指的是学生自我揣摩、尝试、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自己带着学习任务经历“亲历—反思—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至完成学习的内化与建构。“个体内化”需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这一思维过程可循环往复。“亲历”指的是学生在亲身经历或者移情性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或感受。“反思”指的是学生从多个角度梳理亲历的过程,追问自己的知识运用、策略选择,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思考学习中个人的优势和局限。“抽象”指的是学生从尝试、体验中抽取理性的认识、建构知识框架、总结学习经验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

交流重构。“交流重构”主要体现生生互动的学习状态,是群体学习提升的过程。在这一步中,“展示”与“嵌入”是关键。学生需要展示自己“个体内化”所得,教师需依据学情,适时嵌入引导点拨,促使学生修改完善“个体内化”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使学生的实际获得最大化。

迁移应用。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之后,可根据学情再创实践运用的机会,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着眼于能力形成。

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必须伴随着教师及时、必要的指导。不能认为有了学习活动,学生就自然地能够实现能力的发展。在该阶段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应给予多方面支持。

提供支架。“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隐身”,但必须永远“在线”。“在线”的目的不再是“牵着学”,不再是把学习结果、学习结论抛给学生,而是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助学,促使学生利用“学习支架”进行学习的再加工,使学习走向深入。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支架”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思路、文本资源、学习环境等。

有效组织。学生是否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是否在真思考、真学习?学习节奏如何……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组织、调控,确保学生身心始终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3.活动效果评价

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全程都应该伴随着“活动效果评价”。而且,整个学程的每个阶段都追求“教学评一体化”,用“评”指引学程,“学”才会更集中;用“评”诊断、调整、改进学程,“学”才能更高效。

4.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把“学习目标”转化为“活动任务情境”。“活动式学习”中,把“学习目标”转化为“活动任务情境”,就是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教师通常这样设计:“读诗,想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显然,“学习目标”是了解诗的意思。而在“活动式学习”中,教师则把这一“学习目标”转化为了“活动任务情境”:“既然大家那么喜欢画画,那这节课,我们就把《绝句》这首诗变成画。看谁能让我们一看到你的画就能想到杜甫的这首《绝句》。”教师设计画画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古诗《绝句》诗意的理解。学生必然得主动地去揣摩、自觉地读懂诗意,实现了“要我读”为“我要读”。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需对接吻合、恰切。如果“学习任务情境”中隐含的“学习目标”与教材规定完成的“学习目标”不统一,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例如,有的教师针对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千人糕》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情境:“作为一名中华美食讲解员,请你把中国的传统美食千人糕介绍给其他人。”这个学习任务情境隐含的“学习目标”与这篇课文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完全一致。《千人糕》的课后习题“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的”的“学习目标”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千人糕是通过哪些劳动而来的。而教师创设的学习任务情境中隐含的“学习目标”远远大于课文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可以介绍千人糕是通过哪些劳动而来的,也可以介绍千人糕的样子、色香味等,這就游离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如此教学,课堂虽热闹但学况必然耗时、乏累。可见,设计活动任务情境,必须追求“学习任务”的设计与教材规定完成的“学习目标”对接恰切、紧密、吻合。

学习活动之间需具有关联性并呈逐步推进的态势。一个学习内容的落实有时需要设计几个学习活动。“活动式学习”追求几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推进性,即:第一个活动的学习成果为第二个学习活动的开展服务,如此逐步推进,直至落实学习内容。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内化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背课文的小偷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