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的有效应用
2020-08-31范雪莲
范雪莲
【摘 要】 对于数学学习,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要学会从数学变式中找寻“不变”的特征,从“不变”的本质出发去探究“变”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本文主要探讨初中数学变式课堂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应用
数学中有哪些“变”的体现呢?一道题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题目、条件和问题。三者都可变,可变题目、变条件、变问题。教师可从“多题一解”“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出发,开展相关的变式训练。
一、开展“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
老师应该把相似的题目整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综合对比,找到题目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例1:某种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起步价7元(行驶的距离不超过3千米需付车费7元),超过3千米,每增加1千米,加收2.4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某人乘这种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共付车费19元,那么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经过的路程的最大值是多少千米?
变式1:某经销商销售一批电话手表,第1个月以550元/块的价格售出60块,第二个月起降价,以550元/块的价格将这批电话手表全部售出,销售总额超过了5.5万元,那么这批电话手表至少有多少块?
变式2:小丽种了一棵高75 cm的小树,假设小树平均每周长高4 cm,x周后这棵小树的高度不超过100 cm,所列不等式为_。
在这里,例1和两个变式考查的都是“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需要设出一个未知量,根据题目的条件列出不等式和等式,就能够求出最终的结果。
二、开展“一题多问”的变式训练
在开展习题教学时,老师先选取一道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习题,以这道习题为立足点提出其他的问题,串接数学中分散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
例2: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2 cm,斜边长为5 cm,则两条直角边的长为多少厘米?
变式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3 cm和4 cm,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变式2: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24 cm,斜边长为10 cm,那么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变式3:已知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例1及变式1主要考查了一个常见的勾股数以及直角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变式2则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而变式3的难度会高一点,同学们要学会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发现边与高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求出面积。
三、开展“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有很多条路径供学生选择,从学生拿到题目到学生解决题目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
例3:已知两个连续奇数的积为195,请同学们求出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法1:两个连续奇数的差为2,我们设较小的奇数为y,那么较大的那个奇数就是y+2。由题意得y(y+2)=195,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求得y1=13,y2=-15,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13、15或者-13和-15。
解法2:利用“两个连续的积为195”这个条件设未知量。设较大的奇数为y,较小的奇数为,那么y-=2,解得y1=15,y2=-13,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13、15或者-13和-15。
解法3:设y为任意整数,那么两个连续的奇数可以分别表示为“2y-1”和“2y+1”。根据题目的条件可得(2y-1)(2y+1)=195,解得y=7或者y=-7,也可以求出正确答案。
对于以上3种解法,第一种解法从条件出发,利用结论设出方程式求解。第二种解法从结论出发设置未知量,利用条件列写出方程式,也属于数学中的逆向思维。第三种解法在于设法不同,学生使用一般规律去设置未知量。
四、开展“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
數学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学生要学会变通,思维要活跃,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种或一类相似的数学问题。
例4:已知抛物线过(1,2),(-1,3),(0,4)这三个点,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1:已知一条经过原点的抛物线的顶点为(2,4),请求出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2:已知一条抛物线经过(5,0)这个点,且当x=3时,有最小值6,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3:已知一个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2x2-3x-4,现在将这条抛物线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求出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
如何求解一个函数的表达式呢?首先要找到关键因素:点、对称轴、最高点和最低点。例1是一种最常见的问法,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学生要学会去处理三个方程,求出抛物线解析式中的系数。变式1在例1的条件下做出了一些小的变动,将三个已知点减少为了两个已知点,不过也隐晦地给出了另一个条件,即抛物线的对称轴。而变式3和变式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变式3的题目比较新颖,同学们需要对已知的二次函数表达式进行转换,转换后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再根据条件进行平移即可。
综上所述,变式教学能够延伸数学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数学老师应该积极地推广、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惠英.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06).
[2]林红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福建中学教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