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助推作用
2020-08-31苏金慧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打造了信息技术辅助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后“互联网+”应运而生。“互联网+教育”凭借巨大优势,可以拓展课堂内容,优化课堂“导语”培养学生的认知联想能力;可以再现生活创设情境;可以在课堂指导点拨、使学生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可以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朗读的范例,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及初步鉴赏作品的能力;可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交互。
关键词:“互联网+”优化课堂;助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67-01
1.拓展内容,优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知联想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兴趣的驱使下带着探究心理走进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演变为学习情趣的场景是关键所在。这一难题也被而今互联网海量的内容有效的攻克。例如讲授郭沫若的历史剧《雷电颂》时,我借助互联网提前搜索到1975年电影《屈原》,选择下载《橘颂》的背景画面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到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中,让学生亲耳聆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叹......这种特殊的氛围会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屈原内心的彷徨、愤怒、无奈都在近前,这与郭沫若创作时所要达到的情感共鸣高度吻合。无形中学生走进了作品走进了作家创作思想,使学生思绪飘到战国,联想起与屈原的故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情,好奇心激发对作品的探知欲,为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解析文本作好了铺垫。学生的学习空间跨越了地域与时空,贴近作品感悟人物,联想和解析反思的能力无形中已被提升。
2.利用“互联网+场景”,再现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艺术也顺应时代的趋势,知识的传授不再是符号的灌输,而是走出教室迈进生活,不断创新,把课本上原本没有温度的知识符号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焕发了生机,唤醒并强化学生的体验,更深层的走进文本。
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白板显示南极flash,请同学们静心看flash,然后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感受,学生观看录像时,仿佛真的走进了美丽神秘又寒冷的南极中,因冰山的巍峨眼神惊叹,因暴风雪的肆虐紧蹙眉头,短短数分钟很好的创设了情景。无形中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学生们明白了作者不选成功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物的心灵。
3.利用互联网特点,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朗读的范例,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及初步鉴赏作品的能力
语文是语言教学,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利用互联网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预设打造特定氛围,引领学生走进其中,构建“披文以入情”模型,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知逐渐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迅速进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例如,讲文言文名篇《岳阳楼记》时,我让学生提前预习时借助信息终端登录自己的号码进入这三个版块进行欣赏。通过平台模块把文章变成一幅幅的画面,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这种图文并茂、声情俱备的情景改变了学生只是面对书本、面对教师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作品创造的情境中,对文章有了整体了解。然后课堂通过一定的指导给予重现,学生便可以模仿录相朗读。文学作品不朽的艺术生命开始在学生心中复苏并熊熊燃烧起来,如一道无形的桥梁,使学生与作家作品之间互相沟通,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取得巨大而神奇的鉴赏效果和良好的听读训练效果。
4.利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交互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打造的新型学习方式,开辟第二课堂,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
备课时我借助写录笔或者手机将文言文翻译技巧、如何区别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議论文阅读方法等内容提前录制,通过教学助手上传至云校家平台课前导学板块,学生便可随时随地借助移动端进入虚拟班级进行微课学习,预习不再是空谈,落向实处。在教学结束之后,我继续在云校家的在线检测和课后练习两个板块上传相应习题及时监测孩子的掌握程度,孩子们利用互联网登录加入班级圈就可以实现全体师生在线讨论和探究,及时查漏补缺。改变了学生在当前环境中被动听课的局面,互联网终端的便捷,解决了时间空间带来的学习不便,“课中”与“课前课后”得以连贯成为整体。
利用“互联网+”助推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创新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智力得以开发,能力得以提升,情感价值得以成熟,语文素养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娜.互联网+教育推动语文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作者简介:苏金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