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性凝血病应用两种不同急诊液体复苏对Hb、Hct的观察

2020-08-31陈秋生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急诊

陈秋生

【摘 要】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急诊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性凝血病(TIC)中对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80例TIC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40例,传统液体复苏法补液)、实验组(40例,小剂量液体复苏法补液),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结果:(1)经救治,实验组血小板计数(PLT)、Hct、血红蛋白(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TIC患者实施小剂量液体复苏,可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干扰,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性凝血病;急诊;液体复苏;Hb;Hct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069-01

急诊中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常发生急性凝血功能紊乱,极易并发TIC,从而加剧病情,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关于TIC的临床研究不断加深,所以治疗观念也有所更新。本文就传统液体复苏法补液与小剂量液体复苏法补液应用于TIC患者救治中对Hb、Hct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80例TIC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7.3±8.2)岁,坠落伤7例、刀刺伤2例、交通事故伤24例、挤压伤7例,重度休克6例、中度休克30例、轻度休克4例;实验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8.7±6.5)岁,坠落伤6例、刀刺伤3例、交通事故伤27例、挤压伤4例,重度休克5例、中度休克28例、轻度休克7例。纳入标准:①存在失血性休克病因;②呼吸浅快,反应迟钝,意识异常;③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活动。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出血者;②严重肝肾病史者;③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能够对照研究。

1.2方法

全部患者于入院后建立补液通道,早期复苏可选用平衡盐溶液与生理盐水,并结合病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液体复苏中可加用适量升压药;在出血得到控制前:(1)对照组:经由传统液体复苏法补液,速度控制在30mL·kg-1·h-1,且收缩压需超过90mmHg;(2)实验组:经由小剂量液体复苏法补液,速度控制在10mL·kg-1·h-1,且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70mmHg之间,收缩压不低于80mmHg。术后复苏时,结合病情使用适量血浆、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当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时可停止液体复苏。

1.3观察指标

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为观察指標。(1)血常规指标:评价PLT、Hct、Hb;(2)凝血功能指标:评价Fib、TT、APTT[1]。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观察数据,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有对比价值。

2 结果

2.1分析血常规指标

经救治,实验组PLT、Hct、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2.2分析凝血功能指标

实验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且T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2)。

3 讨论

创伤作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常见于中青年群体中,是造成15-44岁人群残疾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创伤患者中,TIC是可预防以及潜在的死因,也可称作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2]。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凝血块的分解及其形成处于动态平衡,需要可调节炎症系统、循环血小板、正常内皮系统参与[3],但在严重创伤出血后,凝血系统紊乱,可发生TIC。临床可通过液体复苏途径救治TIC患者,但不同液体复苏策略效果不一。

本次研究表明,较之传统液体复苏法补液,TIC更适宜于采用小剂量液体复苏法补液,主要表现在实验组PLT、Hct、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以及T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传统液体复苏法补液需大量输液,此时Hb、Hct、PLT等被稀释,可降低机体供氧能力,从而加重凝血功能障碍,抑制心肌收缩功能、肺泡氧合功能,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而小剂量液体复苏法补液通过精确控制液体用量,可避免Hb、Hct以及凝血因子被稀释[4],可减轻血压波动幅度,保护肾、心等靶向器官,改善休克状态,恢复血流灌注,降低对机体内环境与代偿机制的干扰或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对TIC患者展开小剂量液体复苏不易影响Hb、Hct,所以该液体复苏方法可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舒畅,徐进宇.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创伤后凝血病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32(19):84-85.

[2] 李天星,蔡婷婷,薛秋平,等.2种急诊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9,20(07):12-15.

[3] 严晓薇,滑立伟,李小东,等.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9,22(01):65-69.

[4] 张静,思永玉.创伤性凝血病的研究进展[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8,2(03):174-180.

猜你喜欢

急诊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小儿急诊惊厥病因及其治疗效果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用于急诊糖尿病患者救治效果观察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小儿经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急诊护理研究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