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政策困境与对策
2020-08-31周泓含
周泓含
摘 要:随班就读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体。然而,发展到今天,随班就读政策中的一些问题与弊端也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影响甚至束缚我国随班就读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班就读的发展陷入了一种政策上的困境,亟待反思与重构。
关键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群体认同
1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概念界定
智障儿童是指在生理或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的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顾名思义,随班就读就是让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1988年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开始以特殊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辅助的方式开展特殊教育。在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提到,对于残疾学生,在入学前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下,确定学生的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入学后要适时的进行跟踪检测,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档案管理,以便安排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2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针对特殊教育的资源不足:针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政策规定,学校对符合随班就读的学生必须接收,不得以任何原因和借口拒收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以保证智障儿童的随班就读数量。但是在保证了数量的同时质量并不见提高。随 班 就 读 教学模式是借鉴了国外的教学模式,但是国外的随班就读会在智障儿童接受了普通学生同样的课程之后再让其接受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课程。我国的随班就读虽然也要求在正常的课程之外,加强随班就读儿童的康复训练和缺陷补偿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小班教学中会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在现今的普通学校的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本身的工作就比较繁重,很难有多余精力去照顾一些智障儿童,如果不增加师资以及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一些教育设施,很难做到国外随班就读的那种教学模式。
2.2 普通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经验:在大学中,普通师范类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会用来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学科如特殊教育,除了特殊教育本专业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都是将其当做选修。这样的学习方式则直接导致了普通的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更不用说相关的经验了。但是在现在大部分的小学中,都有着智障儿童的存在,当然这样的特殊而儿童不能用普通的教学方式来对待。因此,智障儿童随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普通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3 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经过一些案例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智障儿童之所以“特殊”的原因大都源自于各自的家庭。据我所接触的智障儿童来讲,他们当中有许多 都偏爱艺术,如果对其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可能会有意想 不 到 的 效 果。但是大多数智障儿童的家庭的经济情况都不是很好,并且大部分家庭都伴有父母离异的情况。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家庭教育的干涉应该占到70%。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的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之后就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了。智障儿童在经过学校教育之后确实会有所好转,但是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做得再多也是无济于事。
2.4 同辈群体与智障儿童缺乏相互的认同感:虽说让智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是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可 是 命运决定他们生来就与众不 同。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周围全是正常学生的集体 中,就 他 们 自 己 而 言,他会感觉到自己很难融入群体。同辈中的其他群体会发现他跟大多数的人不一样,便 会 开始排斥他。我随机对班上的孩子进行了访谈,他们都会告诉我XX同学的脑袋有问题,让我不要理他。然而当我访谈 XX 同 学的时候,他会说:“班上总有同学欺负我,我觉得他们有毛病。”正是因为这种互相的不认同,才导致了智障儿童很难融入班级。加之周围同学不断的暗示,久而久之,这些智障儿童也会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从而产生一定的自卑感。
2.5 班就读政策严重滞后于随班就读实践。教育政策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因而通常教育政策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相应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它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应对,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至产生至今,政策的调整与应对不强,在随班就读蓬勃发展、全纳理念走入深入的背景下,随班就读政策缺乏应变,已严重滞后于随班就读的实践发展。
2.6随班就读政策可执行性不强。近些年来,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呈现不均衡性,东、中、西部,城乡之间等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发展差异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随班就读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处于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之中,还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可资遵循;另一方面也同时反映出当前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模糊,缺乏明确性,严重影响了随班就读的政策执行。
政策的明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的行动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所谓政策的明确性,是指政策具有明确的达成目标和确定的手段,使执行者知道“是什么”“如何達成”,对政策应负哪些责任以及自由裁量的程度。一方面,对于这种政策的执行目标、执行手段、执行监督、政府责任、政策灵活度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说明;另一方面,更缺乏具体深入的制度保障,包括经费投入制度、随班就读学校管理制度、师资培养培训制度、随班就读质量监督与评估制度等。当然,制度上的确实同样是由于政策上的模糊、不明确造成的。地方政府是教育发展的执行部门,随班就读政策上的不明确必然会带来政策执行的一系列问题,随班就读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发展中日渐显露的问题都与随班就读政策本身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键。
3 针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的对策
3.1 学校增添特殊教育的教学资源:既然学校要接收一定数量的智障儿童,那么就应当增加相关的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一些教育设备以及相关的课程。由于普通老师每天的常规工作量很大,学校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老师来上针对智障儿童的额外课程。当然普通老师也不可避免的要对智障儿童进行教学以及平时的沟通,因此学校可以聘请特殊教育的专家对普通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让他们对智障儿童有更深入的了解。
3.2 教师提高特殊教育的技能:除了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特殊教育的培训之外。教师应该主动的提升自己,例如,可以自己阅读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为智障儿童除了生理上的障碍以外,心理层面也会伴随着一些问题。教师平时还应当多与智障儿童进行沟通,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与鼓励,多走入他们的世界。当然教师还应当对班集体进行相关的教育,让他们领悟到作为班集体的一份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要让他们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认同。
3.3 家庭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注:不可否认,一个家庭如果出现智障儿童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但是如果连父母自己都放弃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又如何实现自我认同呢?在遭遇这种情况是,家庭不能够消极应对,而应当多花花时间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并带孩子进行积极的治疗。如果家庭能够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孩子回归主流社会的可能性是较大的。
4 结语
智障儿童是很大的一个群体,用随班教学的模式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可也存在着 一 些弊端。总之,我们能做的就是多给予这些孩子一份尊重,一份关爱,让这些智障儿童不再特殊。
参考文献
[1] 于欢,杨晓苏.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