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调适:小学生课外发展性阅读指导策略

2020-08-31黄晓迪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动态课外阅读儿童

黄晓迪

一、发展性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吁求

小学阶段是阅读的浪漫主义时期,应重在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品位。而传统语文课堂多重视单篇选文的阅读教学,常采用品词析句的精读,此经验迁移至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中,易使儿童陷入“阅读困境”之中。实际教学中,阅读指导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是阅读指导理念的“自由化”和“统一化”倾向。有的把整本书阅读完全归到课外阅读,学生读不读,读了什么,读得怎样,教者不知其然,结果只能是“顺其自然”。有的“绑架”整本书阅读,重视群体共读,忽视自由阅读;有的重视阅读方法,忽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有的重视统一阅读,忽视个性化阅读;有的重视某本书的精读,忽视阅读兴趣使然的广泛阅读、海量阅读。“自由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化”束缚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儿童观、阅读观亟待重构。

二是阅读指导方法的“扁平化”和“异质化”倾向。有的阅读指导方法属线性思维,平面单一,缺少统整,在阅读兴趣激发、阅读能力培养、思维水平提升、文化自觉认同等方面,鲜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引领。有的教师过度介入阅读指导,将原本自然发生的阅读行为异化为“任务驱动式”阅读,降低阅读的兴奋感,使学生疲于应付。

三是阅读指导内容的“去经典化”和“权威弱化”倾向。一方面,随着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传统认知上的经典书籍被层出不穷、更适合儿童口味的畅销书冲击,“近年来深受各中小学追捧的校园小说,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玩笑逗乐、充满动感的故事情节,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与此相应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流于简单化、肤浅”[1]。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读者之一,理解能力受到自身阅读经验、原始直觉、主观喜好的局限,加之大量名著导读、解读经典的教辅书和重构的影视作品进入学生视野,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弱化了教师的话语权,对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阅读指导评价的“单一化”和“机械化”倾向。如何评价小学生的阅读效度?语文试卷上单一的课外阅读检测无疑强化了应试化倾向,其命题多局限在机械记忆“事实性知识”,且答案单一,“这仅考量了阅读的‘输入,属于较低能力层级考查;作为阅读的‘输出,如理解、评价、反思、审美、再创造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则成了盲区”[2]。本应起到阅读激励和引领作用的阅读评价,反而使儿童陷入机械记忆理解的窠臼,增加了阅读负担。

小学生课外发展性阅读是教师以发展学生阅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基于阅读指导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维度,从关注课堂、关注教材的封闭式、知识积累型阅读,走向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开放式、发展型阅读,是儿童阅读的理性回归。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站在儿童立场上,通过“快乐读书吧”推行整本书的阅读。教材给学生提供的“阅读书单”近七十本,题材丰富多样,“整本书阅读”已构成小学生发展性课外阅读的主体,为发展性阅读呈现了内容体系和方法。

二、动态调适:小学生课外发展性阅读指导的本真要义

所谓“动态”,指的是事情变化发展的情况,此处是针对阅读指导中的僵化、固化提出的弹性策略,既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兼顾儿童个体差异性。所谓“调适”,即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适当、适量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以适合相应学段学生的阅读水平;适时介入学生阅读,营造适宜环境,适切指导,使其阅读所得应用于生命体验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动态调适,既适合学生的阅读现状,又不断推动学生的阅读发展,从“被适应”进入主动发展、积极发展、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中。以“动态调适”为基本策略的发展性课外阅读,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引擎。

科学性。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动态调适是基于儿童身心发育的科学规律,由教师主导的行为。要尊重儿童的各年龄段特点,避免随意指导,随心评价,既不揠苗助长,也不削足适履,顺势而为,科学、积极地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

针对性。动态调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调适策略既要基于某一阶段儿童特质的共性部分,还要针对共性中的个性,因某一类或某一位儿童气质、禀赋、阅读兴趣、阅读经验的不同而随之变化,以适应并推动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适应性。动态调适要注重阅读材料对不同儿童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同时也要关注阅读调适是否适应儿童,即是否被儿童积极接受:产生兴趣,获得愉悦,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使这本书成为“这个人”“最想”“最感兴趣”的,进而形成个人的阅读经验。

生成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原有认知不同,引发的意义建构(调适策略)随学生成长之变而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受学生创造力的制约,意义建构(调适策略)的结果,有消极也有积极的,儿童的创造性特点决定“消极”能够生成新的“积极”,是不断动态生成的。

由此可见,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发展性阅读理念,采用“动态调适”策略来解决,以适应儿童课外发展性阅读的动态变化,积极推动儿童课外阅读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儿童课外阅读指导的本真要义。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态调适的四个维度

1.角色转换,发现切入点

教师要实现“教书者一阅读者一调适者一动态调适者”的角色转换。首先,将阅读内容与生活体验连接,思考与体悟,成為真正的阅读者;其次,深入研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波动,以儿童视角发现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与“这一本”的连接,成为调适者;最后,根据阶段性阅读进展,动态调适,引导学生在丰富而广阔的阅读领域产生浓烈的阅读兴趣,获得强烈的阅读体验,收获丰硕的阅读成果,帮助学生建立与“这一类”的连接,实现积极发展。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推荐阅读的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稻草人》。同样是童话,《稻草人》与另外两部童话内容、风格相差很大。教师先讲述叶圣陶的成长故事,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唤起同理心;接着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分辨哪些人物、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然后品读稻草人的所见所思,进而发现稻草人其实就是叶圣陶的化身,作者与稻草人一样,什么都做不了,他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拯救那些可怜的人而痛苦。教师对这篇童话做“预读”和“预估”后,相机调适,使叶圣陶作品成为学生“想读”“想了解”的对象,再推荐“这一类”写实性童话,丰富学生对童话的理解。

“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賞不着的地方,即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质所在之处”[3],这正是教师介入调适的切入点。教师角色不断转换,关注学生理解力、领悟力、兴趣点的动态变化,积极适应学生的阅读现状,呈现出同一本书的不同阅读视角、思维视角,将切入点生成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生长点,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提升阅读素养。

2.关注当下,选择兴趣点

动态调适策略应基于儿童阅读现状——已有阅读经验、阅读喜好,调适者应对学生“已读”“未读”“想读”心中有数。

首先,指导内容从当下“借阅”人手是适切的。“阅读读物的主要来源的数据依次显示为:书店购买78.9%、图书馆借的为42.7%、同学借的为38.7%、学校借的为23.4%、上网下载的17.3%”。[4]通过实践观察,从三年级起,某书能在三位以上同学中借阅“漂流”,出现阅读群体的萌芽。四年级,“漂流”的图书类型出现分化,出现“阅读盟友”——三五个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然形成的阅读群体,经“滚雪球”式发展,逐渐在班集体中发挥阅读影响力。

其次,兴趣点从“畅销书”人手是适宜的。应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版业(网络)宣传对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影响愈发显著。这意味着,调适策略应指向教材推荐篇目的网络评价、畅销程度、精彩指数、读者风评、口碑宣传等,用个性化调适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想读”“读个过瘾”“读个痛快”的强烈阅读期待。

最后,课外阅读指导内容从学生中来,经由动态调适,再回到学生中去是适当的。学生经历“新鲜——熟悉——陌生——新鲜”的递进式动态发展过程。最初的“新鲜”来自阅读初体验,通过调适,对接学生的“已知”,转化为“熟悉”,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立足于阅读发展进行动态调适,提供新的阅读资料和阅读方法,或质疑、思辨,引发学生对未知的渴望,将熟悉的内容“陌生化”。此时的“新鲜”即是对同题材或同作者作品的阅读期待,持续发展学生阅读能力。

3.凸显个性,优化调适点

个性诱读,实现差异阅读的他调适。“他”具有多重身份:既是阅读者,又是推荐者,也可以是调适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伴。他调适,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量身推荐、量身打造,使每一类学生都能通过定制找到适合自己并沉浸于阅读之中的篇目。如,《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中同一个单元中的两篇课文,它们都与“狐狸”有关。教师先通过“故事中的狐狸是否狡猾”这一问题诱发认知冲突,然后推荐《列那狐的故事》,让学生围绕狐狸的年龄进行猜测,诱发阅读兴趣,接着介绍书中列那出世、列那偷鱼、“香肠之战”、列那之“死”等故事名字,请学生猜情节、谈体会,激发阅读热情。由此可见,基于个性的“诱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调适行为,不仅决定学生的阅读品质,还直接关系学生是主动阅读,还是被动接受。基于差异阅读、发展阅读差异的他调适正是来自教师对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细微体察,处处渗透着推荐者的用心与智慧,易于儿童接受。

个性聊书,提升阅读智慧的互调适。“互调适”即是通过生本、师生、生生间交互碰撞中的深度思考,深化阅读认知的建构行为。学生首先经历的是与文本间的互调适,“(文本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儿童意识意向性投射的对象,从而触发儿童无穷的想象与创造,使其进入一个属我的、创新的、变迁的文化世界”[5]。其次,学生经历的是师生、生生间的“互调适”,其交往形式主要是“聊书”。关键点在于教师要善“隐蔽”会“参与”。隐蔽,即淡化自我,了解学生读的什么,读懂什么,想读什么,获知读书成效;参与,即现身引导,吸引学生交流,凸显群体交互。互调适的终点在于存异求“同”,这个“同”,是在富有个性的观点中,经广泛碰撞后师生共同抵达认知高点,如感悟发现、积累经验、视界融合。

个性表达,指向自我发展的白调适。发展性阅读是“以阅读能力的发展带动其他能力发展”的阅读,在创造性想象的发展上,儿童期是得天独厚的。“几乎所有的儿童,在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预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种游戏或比赛”(马斯洛)。鼓励学生读后用自己喜欢的体裁和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独特展示,可以是阅读推荐,可以是诗词、随笔短论,可以是故事新编、智慧推理,还可以配幅面,谱成曲……自调适,是学生在更大的自由创新的空间中,表达个性,解放思想,觉察内省,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重要渠道,也是激发新的阅读兴趣,拓展新的阅读领域,形成新的阅读观点的必经之路。

一个人的精神王国需要自我构建,而儿童的自我构建需要经由外力介入的“他调适”,到阅读同伴彼此影响的“互调适”,逐步走向自觉生成的“自调适”,即依靠自己的力量(阅读习惯、品位、兴趣、方法等个性化特质)实现阅读“自足”。这就是动态调适需要抵达的彼岸,也是儿童阅读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4.多维评价,立足发展点

评价应基于发展性阅读视角,把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良好性格)的发展渗透到评价中。具体来说,应着眼于个体的个性化阅读经历,将学生看作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个体,采用多维评价,既关注阅读量、阅读面,又关注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方法;既关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和再创造,又关注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展现的情感和性格(见表1)。

就评价主体而言,儿童阅读的评价主体是学生,教师、家长、同伴等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学生借助不同评价者的判断,从不同角度发现自身问题,不断修正阅读行为,寻找合理的改进路径。

评价方式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主要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交的“个性化作品”、交流发言活跃度、个人阅读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阅读状态与质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反思并重新确定动态调适路径,明确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总之,发展性阅读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动态调适,使学生参与到阅读的全过程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阅读、自我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并迁移到自由阅读中,达到“自我学习——善于适应——自觉学习”的目标。圈

参考文献

[1]黄云姬.我国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现状及思考——基于2009-2014年儿童图书出版统计数据的分析[J].出版科学,2016 (1).

[2]祝荣泉.非标之标:初中语文考试与评价思路另论[J].中学语文教学,2019 (11).

[3]王荣生.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系列讲座[J].语文学习,2009(9).

[4]杨柳.对少年儿童阅读调查及测评工作的研究与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 3).

[5]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2015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小学生阅读过程动态调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23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动态课外阅读儿童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六·一”——我们过年啦!
雕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