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创作特色与演绎

2020-08-31张蜀婷

钢琴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舞曲挪威作曲家

文/ 张蜀婷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19世纪挪威作曲家、钢琴家,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多部反映挪威大自然美景及民间生活的佳作。这些作品生动活泼、充满诗意,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和活力,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其中,钢琴作品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占很大比重,《抒情小品集》《挪威舞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都是广为流传的作品。在格里格创作的成熟时期,有一部作品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作曲家将巴洛克时期所盛行的组曲形式与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加入富于挪威民族化的和声、调式等手法,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首先为钢琴创作,后改编成弦乐版本并大放异彩的《霍尔堡组曲》(Op.40)。

一、《霍尔堡组曲》的创作背景

《霍尔堡组曲》是格里格在1884年为纪念“丹麦文学之父”霍尔堡(Ludvig Holberg,1684——1754)200周年诞辰而创作的。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霍尔堡1684年出生于挪威卑尔根,后移居丹麦。他一生创作了多部喜剧,剧中多以小人物为主人公,充满浓郁的平民生活气息和情趣,挪威人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和高度的评价。在《霍尔堡组曲》中,格里格将霍尔堡所处的巴洛克时期盛行的组曲形式,巧妙地与19世纪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创作了这部作品,并在纪念活动上首演此曲。后来格里格又将此曲改编为专门为弦乐队演奏的版本,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赞誉。

《霍尔堡组曲》由五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第一首《前奏曲》中的快速跑动句就像奔流向前的挪威峡湾洋流一样永不停息;第二首《萨拉班德》是四声部抒情曲,充满虔诚和真挚之情;第三首《加沃特》由“加沃特舞曲”和“风笛舞曲”两部分组成,加沃特显得高贵而典雅,而风笛舞曲中的低声部持续音,就像悠扬的牧笛吹响,充满了田园情趣;第四首《咏叹调》是凄美而伤感的曲调,带有丰富而朦胧的色彩;第五首《里戈东》是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的终曲,带有霍尔堡式的机智幽默。

二、《霍尔堡组曲》的创作特色

1.巴洛克组曲形式与浪漫派技法的结合

格里格充分借鉴了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几位作曲家的组曲结构。众所周知,“萨拉班德”“加沃特”为巴赫创作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中最主要的几种固定舞曲,“咏叹调”亦为巴赫在管弦乐组曲和康塔塔创作中经常采用,而“里戈东”多出现在法国作曲家库普兰、拉莫创作的组曲中。所以,格里格以《前奏曲》作为组曲之首,将几种舞曲组合在一起,速度上形成了“快——慢——快——慢——快”的鲜明对比。

虽然这部作品保留有巴洛克风格的传统,但在创作中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从曲式结构上看,与巴洛克时代最常见的古二部曲式不同,该组曲的五首舞曲都带有再现部,具有三部曲式特征;从力度方面看,巴洛克时期作品的音量变化是阶梯形的,而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渐强和渐弱,并且力度范围从ppp至fff,更加有利于情感的细腻表达;从节奏方面看,作曲家在五首舞曲中的再现部之前都加入了渐慢,这提示演奏者可以有更加弹性的发挥空间等。

2.民族化调式与和声

德国音乐理论家库尔特·威尔(Kurt Weill)认为:“格里格是一位听觉最敏锐的和声作家。”格里格音乐创作以大调、旋律小调与和声小调为基础,同时也加入了多样化的民间调式。他作品中的曲调经常转换于大小调之间,充满“异国情调”,不同调式音阶的运用是他获得丰富色彩效果的法宝,这也成为格里格标志性的创作特色。格里格遵循着巴洛克时期组曲的调性统一的创作原则,在《霍尔堡组曲》五首作品中有四首采用了G大调乐观、明朗的曲风,只有第四首《咏叹调》使用了g小调。

作曲家运用了以下几种民间调式:

(1)利底亚调式

利底亚调式是挪威民间音乐所盛行的,也是格里格最常使用的调式,以有增四度的音阶为主要特征。在《霍尔堡组曲》中,升C音作为G大调的增四度音,由始至终贯穿于每首舞曲中,成为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画板中重要的一抹色彩,成为画家标志性的点睛之笔。

格里格把这一调式也运用他的其他钢琴作品之中。如《哈林舞曲》(Op.47,No.4)、《致春天》(Op.43,No.6)和《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Op.65,No.6)等。

(2)混合利底亚调式

混合利底亚调式以大调音阶的自然(降)Ⅶ级音为特征,格里格在《前奏曲》《萨拉班德》中运用了这一调式。以《前奏曲》的结束句为例,作为降Ⅶ级的F音与升F音的紧密衔接,增添了和声色彩;同样,他将F音放到《萨拉班德》的再现部,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爱奥利亚调式与弗里几亚调式

爱奥利亚调式等同于自然小调,和声较为柔和;弗里几亚调式以降低音阶中的第Ⅱ级音为特征。格里格在《咏叹调》中同时运用了这两种调式,使旋律充满着浓郁的异国情调,迷人而抒情。

3.持续音的运用

格里格在音乐创作中广泛运用持续音,这也成为他的音乐主要特征。这是与当时在挪威盛行的民间乐器“哈登角琴”(Hardingfele)和“兰格里克琴”(Langleik)密切相关的。“哈登角琴”是外加四根共鸣弦的小提琴,转调的可能性小;“兰格里克琴”是由一根旋律弦、四根稍长与三根稍短的伴奏弦组成的齐特拉琴类型的乐器。作曲家在他绝大多数的钢琴和声乐作品中加入各种形态的持续音,最大化地再现了挪威民间乐器独特的音色,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主要在该组曲的第三首《加沃特》、第五首《里戈东》中运用了持续音手法。在《加沃特》的开始部分,作曲家在中声部和低声部各放了一个G大调主持续音,共同构成一个八度持续音,其余声部为表现舞蹈的旋律音型。在作曲家的构思下,八度主持续音就像“兰格里克琴”在低音区奏出的长音,缓缓为优美从容的舞蹈弹着伴奏的效果。《加沃特》的中间部分为“风笛舞曲”,作曲家在低音区运用了相隔五度的持续音(通常所说的“风笛低音”),和弦在弱奏中持续进行,将听众的思绪带入古朴、悠远的意境中。《里戈东》中,作曲家在左手部分仍然使用了标志性的五度持续音,并将它同上面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生动、欢快的舞蹈场面。

三、《霍尔堡组曲》的演奏要点

1.《前奏曲》

例1 《前奏曲》,第1 至2 小节

乐曲开始由左手低声部的主持续长音做支撑,右手部分为持续向前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句,由始至终,一气呵成,充满了自信和一往无前的动力。笔者认为该前奏曲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册第一首的前奏曲非常神似。所不同的是,巴赫前奏曲中的高音部分是十六分音符自上而下的徐缓进行,而该曲速度标记为“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从低音区开始级级上行,仿佛使听众感受到挪威峡湾的河流奔腾不息,与层林尽染的山谷和远处缥缈的雪山动静呼应般。始终保持住一往无前的充沛活力是把握好该曲的关键。弹奏时,既要注意旋律的走向,又不能失去对节奏的掌控。

例2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册),第一首《前奏曲》,第1 至2 小节

第9小节处旋律出现在左手,音乐进入了幻想般的感觉,右手应尽可能减低音量以配合此处p的力度标记。第19小节段落为该曲的技术难点,左右手交替演奏的托卡塔段落很不容易弹均匀,仔细在慢速练习中聆听最为重要。第40至42小节为华彩乐句,可处理得自由些。如第40小节可适当放宽节奏来达到强调的效果,第41小节下行应一口气加速,弹奏得光彩明亮。作曲家在再现部的左手旋律处标记了“宁静的”(tranquillo),这要求演奏者营造出更加柔和的音色。

乐曲结尾,在一连串颤音的推动下,右手分解和弦音量层层增强,最后汇聚成一股坚实的力量,宏伟地结束。

2.《萨拉班德》

萨拉班德是较为缓慢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通常为三拍子,音乐神圣而庄重。格里格充分继承了巴赫组曲中的创作手法,在第二拍有较长的时值,并以装饰音加以强调等方式,谱写了一首温暖而略带哀愁的抒情曲。

该曲以弱奏开始,四声部同时进行。作曲家在第3至4小节标记了“渐强、渐弱”,应充分表现出音乐的韵律感,第4小节中低声部模仿了高声部的旋律,就像二重唱。这种写法在此曲中多次使用,成为该曲的亮点,演奏时应赋予各声部不同的音色,并保持好二重唱的默契衔接。乐曲的中段(第9小节开始)仿佛由女高音声部引出旋律,第13至14小节则如女低音歌唱,旋律真挚动人,气息宽广悠长。从第22小节开始,一连串和弦在渐慢与渐强的同时推动下,饱含着情感将音乐推向高潮。再现部为饱满而热情的强奏,与开始部分的柔美安静形成鲜明对比。需要注意的是,第26至28小节声部之间跨度较大,给连奏带来很大困难,建议此处反复推敲,如在第26、27小节加入保持音踏板,在保持住低音的前提下,其他声部才能得以顺利地连奏。

3.《加沃特》

加沃特是起源于法国民间并流行于宫廷贵族间的一种舞曲。加沃特通常为四拍子,音乐具有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特点。在这首舞曲中,格里格采用了拍子和小快板速度,这些乐谱上的符号要求演奏者应将该曲安排得非常紧凑、生动和流畅。

该曲由始至终保留了加沃特舞曲音乐中常见的平行乐句结构。作曲家在继承这一传统基础上还增加了力度对比,丰富了音响色彩上的表现力。其实,这部作品的弦乐版本能给我们演奏以很多启示和帮助。例如,开始部分的第1至4小节为弱奏,呈现出轻巧优美的曲风,弦乐版本的配置为第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音色较为纯净;第4至9小节的力度为f,左手低音部分八度强奏与右手和弦呈反向进行,音响变得饱满浑厚,弦乐版本中这里为齐奏,低声部的八度强奏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共同奏出,演奏钢琴版本时,要借助对不同乐器音色的聆听与想象,这有助于我们塑造出不同的声音层次。

例3 《加沃特》,第1 至5 小节

作曲家在该曲主题中加入很多的小连线,所以演奏时对这一奏法的处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同时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强调出音乐的语气,通过小连线奏法表达出生动、活泼,收句应细致,切不可短促;二是应弹出一气呵成的长乐句,小连线应伴随着乐句的起伏弹出走向。

4.《咏叹调》

咏叹调,即抒情调,是一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格里格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组曲的结构传统,将这首咏叹调安排在两首舞曲中间。他充分运用了大小调频繁转换、半音化进行等典型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创作了这首旋律优美、结构精致、和声丰富、情感细腻的作品。

在低声部和弦伴奏的缓缓衬托下,高声部旋律轻柔地歌唱。第2小节的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带有装饰性的旋律是语气表达的重点,弦乐版本中作曲家在此曲三连音的第一个音符都标有重音记号,建议演奏时应从声乐的角度出发,以缓和轻柔的触键表达出感叹般的语气。

例4 《咏叹调》,第1 至3 小节

这样优美而伤感的曲调不禁令人联想起钢琴诗人肖邦的创作。笔者认为该曲与肖邦《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中段非常神似。不同之处在于,格里格在这首乐曲中主要运用了爱奥尼亚调式,b小调爱奥尼亚调式和声色彩比较柔和,伴奏用升F音营造出特别美的效果;该曲旋律更倾向于朴实、自然,聆听第二部分多处出现的小连线乐句,仿佛使人望见作曲家沉醉在挪威大自然的山间田野美景中,久久难以忘怀。

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在曲中标有反复记号,这就给我们的演奏留有很大的空间,无论是力度、触键,还是其他方面的对比处理,都能为该曲带来更丰富的表现空间。再现部左手低音和弦跨度较大,很难弹得均匀、流畅,对于手小的演奏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用右手来帮助左手分担是很必要的选择。

5.《里戈东》

在演奏中保持乐句的律动和流畅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注意节拍的准确性。双手持续的八分音符跑动句给演奏者的技术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特别对于技术能力较为欠缺的演奏者来说,易出现双手弹奏不整齐、声音不均匀等问题。因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分手练习,聆听声音,控制触键等环节对于上台演奏前是至关重要的。

乐曲中段(第40小节开始)由G大调转为g小调,仿佛再一次重现了《咏叹调》的抒情曲调。格里格在这一段采用了反复运用主题的手法,演奏者应随着大小调的不断转换和不同力度标记营造出丰富的音色变化。再现部回到了主调G大调,全曲在双手明亮而辉煌的八度齐奏中结束。

结 语

格里格是浪漫主义晚期杰出的挪威作曲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反映民间生活的作品。从借景抒情、色彩瑰丽的《钢琴抒情小品》,到热情奔放、淳朴自然的《挪威舞曲》,再到富于幻想、充满悬念的《培尔·金特组曲》,这些代表作均反映了作曲家创意新颖、手法多样的创作特点。

在《霍尔堡组曲》中,格里格以巴洛克时期盛行的组曲结构为基础,在其中融入了大量富于挪威民族特色的调式、和声及音乐材料,以新颖的创意深切表达了对霍尔堡这位伟大挪威文学家的纪念。这种对前人传统创作手法的借鉴使用体现了继承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永恒生命力。

猜你喜欢

舞曲挪威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冬的舞曲
以挪威为鉴探索我国雪上运动振兴策略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挪威将成为首个停用FM广播的国家
作曲家
玩懂3G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