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与感恩——评“广东风格钢琴曲第一人”夏里柯的钢琴作品(上)
2020-08-31梁茂春
文/ 梁茂春
序 诗
拉脱维亚年轻人,
远行独闯哈尔滨。
足迹踏遍东南亚,
最恋香港与澳门。
演奏传艺兼作曲,
其实,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对此,教师要在鼓励和赞美的同时,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一次性筷子给学生做成两个形状,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四边形,然后在每个形状上各绑一个橡皮筋,把两个形状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橡皮筋上挂东西,学生把橡皮,铅笔,铅笔盒,书本等物品挂上去之后,发现四边形很快就变了形,而三角形依然非常稳固,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感悟也非常深刻。
夏里柯的其中一位作曲老师里亚多夫是俄罗斯的著名作曲家,他的管弦乐《俄罗斯民歌八首》为人们所熟知。另一位作曲老师维赫托尔是拉脱维亚音乐史上第一部交响曲的创作者。这两位作曲家都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中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等人。夏里柯的创作风格受到他两位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里姆斯基的明显影响。
汉宫秋月双声恨,
雨打芭蕉柳摇金。
15:51:“受对流性云团影响,桐庐县凤川、新合、百江等乡镇已出现雷阵雨天气,近20 min,百江镇天子地出现17.4 mm降水,预计今天下午到傍晚桐庐县部分地区仍将出现阵雨或雷雨天气,请注意防范”。
中国钢琴艰辛路,
百年乐史须感恩。
文中这些老照片都不够清晰,但都弥足珍贵。有的是从旧报纸上翻拍下来的,有的是我从夏里柯的学生手上收集到的,有些是我的朋友宫宏宇教授和学生白一冰帮我从网络上找到的,特此致谢!但可惜的是,我们搜集到的所有照片都是1950年之后,也就是夏里柯65岁之后的照片。我相信他在青年、中年时期也会有一些照片留存下来,还有待我们去寻觅、收集和挖掘。
万里思乡赤子心。
这首小诗,是我在构思《致敬与感恩》这篇文章时逐渐写成的,就让这首小诗作为本文的“开篇”序诗吧!
实施《数据库维护与编程》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站和优慕课App,根据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方案。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拉脱维亚的年轻人
夏里柯是谁?中国人中很少有人知道。即便在音乐界,历来知道夏里柯这位音乐家的也只是极少数。
夏里柯是一位长期旅居、工作在中国港澳地区的拉脱维亚犹太裔钢琴家、作曲家。而在他的故乡拉脱维亚,知道夏里柯名字的人恐怕就更少了。他是一位远走他乡的游子,一位浪迹天涯的钢琴家,从30多岁时来到中国北部城市哈尔滨闯荡,到87岁高龄时在中国香港去世,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将近六十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夏里柯成为一位典型的“边缘人”,他的生平和音乐,都一直处于荒漠的深处。
夏里柯(1885——1972)的英文名字是Harry Ore,俄文名字是Оре Гарри Яковлевич,中文名字“夏里柯”这三个字是英文“Harry Ore”的广东话音译。他长期在香港、广州、澳门等粤语地区活动,“夏里柯”(有时亦写作“夏利柯”等)的名字间或在港澳地区的中文报纸上出现。内地也有人根据普通话的发音而将“Harry Ore”音译为“哈里奥”的。本文根据约定俗成的惯例,将他的中文名字统一采用“夏里柯”的译法。
夏里柯的历史资料很鲜见,因此所见都很珍贵。我找到的夏里柯的主要生平依据是由香港钢琴家蔡崇力老师提供的,发表在夏里柯的乐谱《两首中国南方曲调》(1932年在美国出版)上面的《夏里柯的传记素材》(Biographical Sketch: Harry Ore)一文中,这些英文材料是夏里柯自己提供的,因而有可信度。此外,最近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卞萌的帮助下,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及圣彼得堡的国家历史档案馆查找到一些夏里柯学生时代的历史档案,结合我对夏里柯在香港、澳门的钢琴学生的采访口述记录,综述如下:
国家档案高等教育证明:欧烈·嘉里·雅科夫列维奇是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同时他也是圣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在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学了两个专业——理论作曲(1909毕业)和钢琴演奏(1911年毕业)。他是旁听生。②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仍有夏里柯的相关演出记载,如:1955年1月15日,夏里柯曾随“中英学会演出小组”到广州演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有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夏里柯除了演奏他自己以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小品《柳摇金》和《汉宫秋月》之外,还担任伴奏。”⑨
收集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的面神经炎住院患者合计8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94例、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306例、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82例,诊断标准依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炎诊治指南[1]。
广东乐风第一人。
新近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获得的“档案咨询答复”所写的主要内容如下:
夏里柯,1885年11月25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后来在苏联时期曾改名“列宁格勒”)。在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作为旁听生,获得了理论作曲和钢琴演奏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他曾随作曲家维赫托尔(L.Wihtol)、里亚多夫(A. Liadov)学习作曲,又师从钢琴家霍尔扎普费尔(O. Holzapfel)、加尔斯顿(G. Galston)学习钢琴。①
从圣彼得堡国家历史档案馆查阅到的1909年的夏里柯的毕业证书,是由时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亲自签发的,毕业证书上写道——
曲式成绩:优
欧烈·嘉里·雅科夫列维奇,生于1885年,非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正式生,根据音乐学院章程第75条,作为旁听生,经过作曲理论部门考核,按章程获得了下列课程的毕业成绩:
赋格成绩:良+
配器成绩:良+
必修副课:音乐史、美学、钢琴,各门成绩均为“优”。
传统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基于传统互联网,缺乏移动性和便捷性,也难以实现学生实习位置的定位。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实习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实施效果较差。
按照路德宗教规定,获得毕业文凭,授予自由艺术家称号。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 格拉祖诺夫
1909年5月8日③
以上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具的“档案咨询答复”及圣彼得堡国家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夏里柯的“毕业证书”,其中的信息非常明确:夏里柯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双专业”毕业生。且两份资料都明确说明,夏里柯并不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正规本科生,而是旁听生,类似走读生或函授生,需要通过自学等方法,并接受音乐学院相关部门的考试,最后按照音乐学院章程,授予“自由艺术家”称号。1911年,夏里柯修完了第二个专业(钢琴演奏)毕业时年仅26岁,成为俄罗斯年轻的“自由艺术家”。
现在有许多专家提出微课制作的录制过程需要找专业人员进行录制。笔者认为,如果是以参加微课比赛为目的的微课制作,找专业人员进行录制、配音、字幕制作,确实要比普通教师录制的微课要好很多。但是,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得到那些光环下的荣誉。
四年后,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到东方来闯荡,寻求工作。在《夏里柯的传记素材》中这样写道:“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夏里柯先生在东方居住。”④传记中没有写明他到东方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我就这一问题询问了哈尔滨的音乐史学者、大提琴家刘学清,刘学清答复我说:“夏里柯是1915年到哈尔滨的;两年后(即1917年)他到了上海;但他在上海也没有长住,又于1921年到了香港,在港澳一带进行演奏和教学,并在那里落了脚。有资料说夏里柯还教过冼星海钢琴。”⑤
夏里柯有一首钢琴作品《第一狂想曲》(作品第6号),正式出版的乐谱上标明“1921年8月作于香港”。又据《澳门编年史》中的记载:“1921年7月,小提琴家弗拉狄米尔·西洛伊德(Vladimir Siroido)及钢琴家哈利·奥雷(Harry Ore)在伯多禄五世戏院举行音乐会。”⑥以上两个材料有力地说明了:1921年七八月间,夏里柯确实已经在香港、澳门一带参与创作和演奏活动了。
当时,夏里柯正当盛年。此后他在粤港澳一带教授钢琴和作曲,并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奏会,有时担任钢琴独奏,有时担任伴奏。他一生喜爱钢琴,还喜爱旅游,因此也曾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地教钢琴和举办独奏会。中国香港地区及东南亚一带老一辈的钢琴家中,有许多是夏里柯的学生。香港和澳门,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20世纪30年代,东南亚的报刊上间或有对夏里柯演奏、教学活动的报导和评论,如新加坡的《海峡时报》(英文版)1932年四五月间曾多次报道过夏里柯在新加坡举办独奏会的情况,在一次报道中写道:“夏里柯,拉脱维亚作曲家、钢琴家,马尼拉音乐学院教授,现在在新加坡。他在马来西亚不出名,但是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等地区为人所知。简单地说,这是由于他的‘赠礼’——将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歌曲改编为钢琴曲。他从著名的中国歌曲中改编了《僧人的祈祷》《双飞蝴蝶》《汉宫秋月》《柳摇金》《饿马摇铃》,等等。”⑦这说明:夏里柯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这些钢琴曲,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经他自己的演奏,在东南亚一带产生了影响。
又如,1947年9月3日澳门的《华侨日报》(中文)曾发表题为《千人恭听夏里柯佳奏》的音乐会“特讯”:“夏里柯教授为远东著名钢琴圣手,62岁,来华教授已27年。桃李满大江南北。昨假圣保罗堂举行演奏,各地弟子赶来参加者甚众。四时半,堂中衣香鬓影,渐形热闹,听众千人。下午五时一刻,夏教授与其12龄之得意女弟子邓文翘合奏交响曲,响彻行云,掌声雷动……”⑧
夏里柯在香港与澳门一直居住、工作到1972年去世。他晚年生活孤苦凄凉,没有亲人的陪伴照料,主要依靠香港、澳门的学生照管他的生活和医疗,他就住在学生的家里,最后由学生们帮他处理了一切后事。
从汉字的发展史中可以发现:汉字起源于图画,在象形、会意、指事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之后,由于假借和引申现象的推动,大量运用到了形声的手段:在单音节假借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区分开同音不同义的单音词;或者在象形、会意、指事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区分开同义不同音的单音词。汉字通过这些手段,大致达到了一个方块的形体只对应当时汉语中的一个单音词。虽然形声字造字法优于其他造字法的事实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汉字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使得很多形声字的声符表音、形符示音的作用已经不那么明显了[2]。
历史照片难觅寻
关于夏里柯在中国生活、工作的照片,我收集到的非常有限,只有零星的几张,而且都是他老年时的存照,现介绍给大家。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1 是1950 年夏里柯在澳门演奏后与友人在后台的合影,前左一是歌唱家李庇路夫人,中为夏里柯,右是澳门总督柯维纳夫人。照片2 是1952 年7 月24 日夏里柯在澳门为小提琴家席尔瓦·佩雷拉(Silva Pereira) 伴奏。照片3 是20 世纪50 年代夏里柯与学生郭粤基摄于澳门。照片4 是1962 年9 月青年钢琴家顾圣婴在香港与夏里柯的合影。这一年顾圣婴随中国青年艺术家演出团到香港演奏,照片为二人在香港新华社山顶别墅交谈。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直到五六十年代,夏里柯在粤港澳一带教了很多私人钢琴学生。他的钢琴专业水平在那个时代确实是最高的。学生中亦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如马思琚、李素心、王菊英、陈健华、郭粤基、苏孝良、贺秀英、蔡崇力、荣鸿曾,等等。
2003年底,兰州石化46万吨大乙烯筹建,董松江被调到了项目部。在工程建设期间,审阅资料、指导员工配合工程建设,几天几夜不回家是经常的事,他说,自己是劳模,最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什么,只有更加苛求自己。2006年11月20日,大乙烯建成投产,创国内乙烯建设、开车、安全等3项新纪录。董松江说,一生能够有这样一次经历,觉得很满足也很荣耀!
照片4
照片5
照片5是1965年夏里柯80岁时演奏照片。夏里柯直到晚年还坚持天天练琴,每天上午是他雷打不动的练琴时间,这个时间段他从不教学生,下午才教。因此,即使七十多岁了,他还能够登台弹奏。1965年夏里柯80周岁时,学生们为他组织了“80岁纪念音乐会”,他也亲自上台演奏助兴。
矿区内共发现19条煤脉,其中主要煤脉7条,次要煤脉12条。它们均产于河沥溪组地层的断裂破碎带中,其产状和形状,严格地受断裂构造所控制,酷似热液贯入的金属矿脉。常明显切穿地层层理,而与断层面的产状相吻合,并随相应断裂带的产状变化而变化。因其倾角较陡(>60°),可称之为“立槽型”煤脉。
谱写故国狂想曲,
夏里柯究竟是不是拉脱维亚人?长久以来这是一个谜,也是中国音乐界朋友一直难于厘清的问题。这里,我要专门谈一谈夏里柯的国籍问题:我们在圣彼得堡的国家历史档案馆查阅到一张夏里柯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期的身份证件,上面国籍一栏填写的是“俄罗斯帝国”,明确无误。而在1932年出版的《夏里柯的传记素材》中所写的是:“夏里柯,拉脱维亚公民”,同样明确无误。
提高教师全员性参与程度,“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求我们的专业任课教师和所有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能力范围内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阿什河流域内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储水能力的空间数据如图3、图4所示。阿什河流域东部森林分布区土壤饱和保水率大、土壤储水能力相对较强,具有很强的下渗性,加之土壤储水能力较强,对流经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地表水体的滞留能力也较强;对地下水而言,饱和导水率越大,流经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地下水流速也相对较大。而阿什河流域西部地区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储水能力较弱,对地表水阻流作用较小,但对地下水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
如果对拉脱维亚这个国家的灾难性历史了解之后,就能发现上面两个说法都能够成立。因为,拉脱维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在18、19世纪,俄罗斯强占了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这时夏里柯的国籍确实是俄罗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获得独立,此后,夏里柯就称自己是“拉脱维亚公民”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兼并了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直到1991年8月,拉脱维亚宣布再次恢复独立。根据拉脱维亚的特殊曲折的历史,可以肯定夏里柯确实是拉脱维亚音乐家。
在之后的文章中,我将主要介绍夏里柯在中国香港、澳门期间的两类钢琴曲:一类是他改编的“广东风格钢琴曲”;另一类是他创作的“拉脱维亚风格钢琴曲”。(待续)
注 释:
①参看《夏里柯的传记素材》(Biographical Sketch: Harry Ore),刊载于他的乐谱《两首中国南方曲调》(Two southern Chinese melodies : transcribed for the piano),1932年在美国出版。
②引自2018年10月22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具的“档案咨询答复”,杨曦婷翻译。
③夏里柯1909年的毕业证书,黄晓和中译。
④同注释①。
⑤引自刘学清2018年10月16日与笔者的电话记录。
由图2可知,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大,砂质黄土的渗透系数总体呈增大趋势,亦即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加砂质黄土的渗透性逐渐增强。同时,渗透系数与砂粒含量关系曲线形态呈现出先增大、后平缓、再增大的折线形,砂粒含量为35%和40%为曲线形状变化的 “转折点”,即当砂粒含量大于35%时,砂质黄土的渗透系数增幅减小,达到40%时,其渗透系数急剧增大。
首先,歌唱主要是以人的声音为基础进行语言内容创新的表现形式,通过音乐旋律与语言的结合形成歌唱表演。音乐剧中的歌唱类别很多,可以采用流行歌唱,也可以采用美声歌唱,丰富的歌唱风格使得音乐剧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音乐剧的演唱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的演唱,必须结合剧情,人物,故事发展需要。由于歌唱在音乐剧中并没有固定的演唱风格,因而使得音乐剧表演的随意性很强,与民众较为贴近,能够充分满足不同民众的不同音乐需求。此外,不同时期的音乐剧也有着不同的演唱风格,其能够依据时代的流行性与进步性,从而随着地域风格与社会文化的演变而转变,最终发展为丰富多彩的歌唱风格,如摇滚风格、乡村风格、爵士风格以及美声唱法等等。
⑥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 1900——1949)》,金国平译,澳门基金会1999年出版,第150页。转引自戴定澄,《夏理柯及其澳门关联钢琴作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⑦《钢琴上的中国歌,一个作曲家的主张》,载新加坡《海峡时报》,1932年4月17日。白一冰提供资料,蔡良玉中译。
⑧羊,《千人恭听夏里柯佳奏》,载澳门《华侨日报》,1947年9月4日。宫宏宇提供资料。
⑨费明仪、周凡夫、谢素雁,《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出版,第109、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