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5年护理专业招生计划与临床需求之间差距的研究
2020-08-29邵越英
邵越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育处,北京10005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顺应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护理服务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1个部门制定了《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在2020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45万[1],较2015年增加121万[2],平均每个行政区每年约增加7200名注册护士。
北京市大多数医疗机构要求应届护理毕业生为全日制本专科以上学历[3],在京有关学校每年培养多少相关学历的毕业生,能否满足临床需求,相关文献并没有报道。近几年不少医院多次发布护理人员社会招聘信息,如某三级医疗机构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发布10次社招信息,2019年发布7次[4],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员依然比较短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在京10所学校2015-2019年招生计划、2013-2018年北京市注册护士数量,了解北京市护理专业本专科招生计划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北京市护理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外地学校在京投放护理专业招生计划较少,各单位只招聘少量护理专业研究生,故本次研究对象为在京开办本专科护理教育学校2015-2019年度招生计划,以及2013-2018年北京市注册护士数量。
1.2 研究方法
(1)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学校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了解学校招生方式、招生计划等。如某种招生方式在某年未招生,统计时以“-”表示。有的学校开办全日制专升本教育,则相关数据只统计一次。
(2)登录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2013-2018年注册护士数量。
2 结 果
2.1 招收本专科护理专业学校数量及护理专业招生总体情况
本研究显示在京开办本专科护理教育学校有10所。学校A、B、C、D为医科类大学,原来均通过高考统招方式招收本科和专科学生,其中专科生仅在京招生,目前学校A、B、C已分别于2013、2016、2017年停办专科教育,学校D校本部2017年停办专科教育,第二校区2019年停招后改为接受下属卫校初中起点3+3专科和3+3+2本科护理专业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教学任务。学校E是2012年由原护士学校、卫生学校、中医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隶属于市卫健委的卫生职业学院,招生对象为北京市初高中毕业生。学校F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2009年开始举办护理专科教育,2014年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其护理专业仅在北京市招生。学校G、H、I、J是4所特色专业为计算机软件、建筑工程、民政管理、机电机械的职业学院,随着北京市功能定位转变,它们相继于2013、2015、2016、2018年开办护理专科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北京市高中起点(含中专)学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校C2019年首次招收4+2长学制护理专业,学生本科阶段考核合格后将获得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E2019年尝试举办6+2贯通培养护理本科专业,招生对象为北京市初中毕业生,学生前6年在该校学习,后2年在D学校学习。
2.2 10所学校近5年招生数量
10所学校近5年招生数量情况(表1)。
表1 10所学校近5年招生数量
2.3 每所学校近5年招生数量
学校A近5年只招收本科生,每年招生计划均为100人,其中2015和2016年在京招收10人、15人,2017-2019年每年在京招收24人。学校J2018年才开始举办护理专科教育,在京通过自主招生和高考分别招生20人、6人,在外地通过高考招生30人;2019年在京通过自主招生和高考分别招生74人、6人,在外地通过高考招生5人。其他8所学校招生数量见表2~表9。
表2 学校B近5年招生数量
表3 学校C近5年招生数量
表4 学校D近5年招生数量
表5 学校E近5年招生数量
表6 学校F近5年招生数量
表7 学校G近5年招生数量
表8 学校H近5年招生数量
表9 学校I近4年招生数量
2.4 2014-2018年北京市注册护士数量及变化(表10)
表10 2014-2018年北京市注册护士数量及变化
3 讨 论
3.1 招生计划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外地护士占比较大易导致护士队伍不稳定
表1显示10所学校近5年年均招收2 060人,其中北京生源年均1 734人,表10显示除2018年外2014-2017年北京市每年新增注册护士数每年约4 000人以上。以上数据说明在京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远低于临床需求,更不可能满足《指导意见》中每个行政区每年约增加注册护士7 200人的要求。10所学校每年北京生源招生计划约占每年注册人数的36.13%,说明大多数护士来自于京外学校且多为外地生源,外地护士工作几年后将面临婚育等个人问题,如不能在京安家落户多选择辞职返乡[5-8]。表10显示2018年注册护士仅比2017年增加1 000人,较前几年有明显下降,这除了和2015年招生量少有关外,和护士离职率高有一定关系。管惠娟[8]的研究显示编制护士离职时平均工作年限为13.14±5.43年,合同制护士离职时平均工作年限仅为3.05±2.12年。外地护士基本上都是合同制工作人员,如医疗机构每年有大量合同制护士离职,无疑将影响临床工作开展,影响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甚至影响医院护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8-9]。正因如此,前述某三级医疗机构才多次进行社会招聘。
3.2 非医学类职业学校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办护理教育
随着将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办学方向,4所医科大学陆续停办了专科教育,这些学校分别有7、4、3、20所直属/附属医院,可承担护理专业的授课和实习任务,每年也需要招聘大量护士。2015年学校B、C、D护理专科合计招生538人,学校A 2012年及以前每年招收专科生200人[10],4所学校停办专科教育后,北京市每年将减少约730名本地生源专科毕业生。学校E除2019年外其他年度招生计划并没有明显增加,学校F近几年招生量也基本稳定在300人左右。这无疑导致护理人才培养出现严重缺口,正因为看到北京市对护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学校G、H、I、J陆续开办了护理教育,招生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但限于办学条件其招生量还比较小。
3.3 临床对本科护理人才需求量大,应加大本科招生计划
北京市三级医疗机构大多优先考虑招聘护理本科毕业生[3],表1显示本科层次年均招生约640人,其中近一半为外地生源,即使所有学生全部在4所医科大学直属或附属医院就业,也无法满足其用人需求,更不用说其他医疗机构。需要注意的是学校C 2019年因招收30名4+2长学制护理专业学生,还相应减少了护理本科招生计划。这几年在京一些三级医疗机构开始和外地学校合作,接受其护理本科学生的实习任务,目的是将来能招到优秀护理人员。鉴于临床对护理本科需求量逐年增高,4所医科大学应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增加本科招生规模;学校E 2019年开始招收6+2贯通本科,是一个很好探索,在总结招生、管理、教学等方面经验后未来可逐渐增加招生计划,在办学条件成熟后可以申请开办本科教育;学校F 2019年已顺应临床需求增加本科招生计划,其毕业生质量已得到临床认可,希望能继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
3.4 充分发挥不同学校办学优势,培养更多护理人才
研究也显示因外地护士辞职率较高,有的三级医疗机构优先招收北京生源专科生[3],另外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也需要大量专科层次护士。10所学校虽然专科招生量多于本科生,但因总量少,依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目前专科护理教育特点是A、B、C、D 4所医科大学不愿举办,而G、H、I、J 4所非医科类职业学院由于办学历史短,教学资源缺乏等,其毕业生质量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建议4所医科大学顺应临床需求恢复举办专科教育,满足自己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用人需求;4所非医科类职业学院要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如教师培养、实验室建设等,加强与丰富教学资源与管理经验的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依据医疗机构情况分别采取2+1、1+2、1.5+1.5灵活办学模式[11],充分利用医疗机构教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保障办学质量;政府要加强对学校E、F的投入,挖掘办学潜力,加强对4所非医科类职业学院的扶持,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本研究显示在京10所学校护理专业本专科招生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各医院聘用大量外地护理人员,由于离职率高,严重影响护理队伍稳定性和人才培养。北京市应扩大护理专业北京生源特别是本科层次招生计划,动态监测护理人力供求关系,教育管理部门应对护理教育规模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