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
2020-08-29李知玻李凭跃陈加荣沈洪园陈旭琼刘永刚
李知玻,李凭跃,张 涛,柯 晋,陈加荣,沈洪园,陈旭琼,刘永刚
踝关节扭伤一般为跖屈内翻位,多伴有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包括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其中ATFL最易受损。踝关节不稳多发生于严重踝关节扭伤后,关节外侧韧带未能及时恢复,踝关节受力不稳,进而继发多次踝关节扭伤。目前治疗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标准,ATFL重建方式也各有不同[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双束股薄肌重建ATFL的21例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有踝关节扭伤史,经保守治疗无效;②存在踝关节不稳,复发3次及以上踝关节扭伤;③ATFL处压痛明显,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角>5°[3];④MRI提示ATFL结构紊乱或缺如;⑤随访1年以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患者对运动要求较低,如老年患者;②伴有严重创伤性踝关节炎;③伴有踝关节严重软骨缺损或撞击综合征;④距骨下关节不稳或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角>15°;⑤合并踝关节骨折等多发伤。
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21例患者施行双束股薄肌重建ATFL手术。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9~30岁,平均年龄25.8岁;病程5个月~1年,平均病程7个月;均有外伤史;损伤侧别:左侧9例,右侧12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垫高臀部,常规消毒。于胫骨结节内侧2 cm处作一长约5 cm斜行切口,分离暴露股薄肌并将其止点断开,以闭孔取腱器完整取出股薄肌。于距骨颈处作一小切口(长约2 cm),暴露距骨颈,以1枚铆钉垂直打入,然后将股薄肌中段缝于距骨颈。在腓骨尖处作一小切口(长约2 cm),逐层切开,暴露腓骨前内下缘,令股薄肌两端由皮下走行至腓骨尖。2枚锚钉固定于腓骨尖内下缘,在踝关节外翻10°左右时分别缝合股薄肌两端。检查固定牢靠,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以可吸收线依次缝合切口并覆盖敷料。
1.3 术后处理及康复治疗
踝关节支具固定6周,6周后脱支具部分负重行走,逐步行踝关节跖屈、背伸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行慢跑训练,6个月可恢复正常体育活动。
1.4 疗效评定
术后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对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同时运用正常行走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观察术后疼痛改善情况[4-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前后不同时相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0±1.5)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VAS评分分别为(72.6±2.2)和(94.3 ± 2.2)分、(3.6 ± 0.7)和(0.8 ± 0.7)分,均优于术前的(40.6 ± 4.6)分、(7.9 ± 0.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2.477,486.580;P均<0.001)。典型病例见图1。
随访期间无伤口感染、韧带再次断裂、踝关节不稳复发或二次手术病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踝关节活动稍受限,考虑为支具固定时间过长、缺乏锻炼所致,经理疗及功能锻炼1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6个月仍遗留踝关节疼痛,VAS评分5分,考虑为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理疗3个月后疼痛消失。
3 讨论
3.1 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式
3.1.1 非解剖重建 非解剖重建主要指的是肌腱转位术,一般以腓骨短肌腱等替代ATFL和CFL,限制踝关节的内翻活动。由于丧失了腓骨短肌等功能,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在负重时的生物力学机制发生明显改变,远期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距下关节活动受限后也导致并发症增多,目前该术式已很少应用。
3.1.2 解剖修复 解剖修复主要是对ATFL和CFL的残端进行缝合、修复,通过增加原有韧带的强度来达到踝关节稳定的目的。最经典的手术方式是Broström手术[6],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种改良Broström手术应运而生[7-9]。解剖修复的优点是创伤小,手术简单方便,不需要牺牲其他组织就能够很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但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肌腱短缩、疤痕增生等病例,解剖修复手术过程中难以寻找肌腱残端;修复后力量不够,易导致外侧副韧带再次断裂或松弛。因此解剖修复一般用于急性期的外侧副韧带损伤。
3.1.3 解剖重建 采用带袢钢板、铆钉、挤压螺钉等技术,运用自体或异体肌腱对损伤肌腱进行重建,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主要术式[10-11]。该术式适用于体重较大、对运动能力要求高的青壮年,尤其是反复损伤后韧带残端质量欠佳或缺如,以及缝合修复失败的翻修患者[12]。
3.2 ATFL解剖、损伤机制与双束ATFL重建
ATFL起自外踝前缘,水平走向前内侧,止于距骨颈外紧靠距骨外踝关节面前方[13]。该韧带一般为1~3束不等,存在较多解剖学变异[14-15],Milner和Soames[16]、Sarrafian[17]、王玉玺等[18]近年来均提出ATFL为双束结构。本研究采用双束重建,术式更符合人体解剖结构。
图1 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右踝关节不稳手术前后影像学图片(男,23岁)1A术前正侧位X线片 1B术前MRI示右踝距腓前韧带损伤 1C术后3 d正侧位X线片 1D术后3个月MRI示距腓前韧带恢复良好
踝关节扭伤时最易损伤ATFL,这主要是由于该韧带在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上的特殊性。ATFL在跖屈时紧张,以防止距骨移位,而内踝比外踝短,更易发生内翻扭伤,此时ATFL受力最大,生物力学研究提示拉力>100 N时ATFL就会受损[19-20]。双束韧带重建增加了ATFL的受力面积和力学强度,可达到稳定踝关节的效果。
3.3 单纯ATFL重建治疗踝关节不稳
对于重建韧带,大部分学者主张行ATFL和CFL重建[21-22]。但CFL重建增加了手术难度,延长了手术切口,易损伤腓肠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跟骨皮肤坏死,因此,如未有明确的距下关节不稳,笔者认为可单纯行ATFL重建。本研究对无距下关节不稳的21例踝关节不稳患者单纯行ATFL重建,取得满意疗效,从临床角度证实单纯ATFL重建足以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3.4 单纯双束股薄肌ATFL重建的优势
①手术切口小、损伤轻微、恢复快;②自体肌腱无排斥反应,感染风险降低;③双束解剖重建ATFL,强度更大,更稳固牢靠;④带线铆钉固定,避免了钻取骨隧道,不易导致腓骨或距骨骨折,铆钉无需二次取出;⑤费用少,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5 注意事项及研究局限性
部分学者认为重建韧带前应先行踝关节镜检查[7],对踝关节软骨损伤及疤痕化进行处理。笔者认为术前X线、MRI检查如未发现大的软骨损伤或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则无需踝关节镜检查,毕竟踝关节镜是有创手术,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半腱肌较粗,故术中取股薄肌肌腱时不需取半腱肌,或可用异体小肌腱代替;由于切口较小,距骨显露不全,置入铆钉时易引起位置和方向偏差,造成其穿出关节腔而致长期疼痛,术中可用克氏针定位,置入铆钉后以C型臂X线机透视,确保置钉准确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病例数量较少,选入标准严格,今后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此外,该术式对合并距下关节不稳的患者效果如何?双束固定是否过于牢固,进而影响踝关节活动的灵敏性?术后踝关节疼痛与手术有关,还是踝关节本身软骨损伤或关节炎引起?术中踝关节镜的辅助治疗是否必要?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