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27骆文娟
骆文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激发课堂活力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对半分配,一半用于教师讲解,一半用于学生讨论,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强调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與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3个环节将时间分配给学生和教师,教师需要在讲解和讨论式互动学习之间给学生留出内化吸收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内化、吸收知识,同时发现和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课堂讲授环节的精髓在于精讲与留白。教师只用一半课堂时间进行讲授,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不对知识全面覆盖,主要讲重点和难点,讲解典型例题等。内化吸收环节是学生自学自悟,它不鼓励预习,主张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重点、要点之后再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内化吸收时要完成一个非传统的作业形式,即“自主学习单”,这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梳理和消化,也是课堂讨论能顺利开展的前提。讨论环节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式学习,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式学习。课堂讨论环节分为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等,后3个环节也可统称为全班交流。小组讨论通常4人一组,时间5~20分钟,学生相互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通过全班讨论解决。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分为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就是在本堂课中讨论上堂课的内容,将自主学习的过程置于两堂课之间,讲授和讨论在一节课内,内化吸收时间是在教学日和周末。而当堂对分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3个环节在一节课内。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的教学流程如下: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基本课型来完成的。数学课型通常可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研究课、测验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可运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数学课的课时特点,单个课时的新授课可用当堂对分,两个课时的新授课可用隔堂对分。复习课有章节复习课和专题复习课,章节复习课常可用当堂对分,专题复习课可用隔堂对分。
(一)在数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新授课是以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为特征的一种课型,是数学课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新授课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训练,通过知识的巩固运用,使学生形成技能,在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在新授课中运用当堂对分教学模式
数学新授课是单个课时的,常用当堂对分,把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3个环节放在一节课内。下面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中运用当堂对分为例。
环节一 教师讲解
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用时20分钟,教师解决3个问题。
问题1:从图形上看,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被分割成了两支,这是什么原因呢?
问题2:图像为什么会无限接近两坐标轴却不与坐标轴相交?
问题3:请说出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有人说在反比例函数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这种说法对吗?
环节二 内化吸收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8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对着“自主学习单”,深入理解知识,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环节三 分组讨论
这环节有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用时10~15分钟。教师把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分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在讨论环节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方法、提出问题;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习小组进行互动、讨论、总结。
2.在新授课中运用隔堂对分教学模式
数学新授课如果是两个课时的,可用隔堂对分。第一课时重在讨论,第二课时重在讲授,内化吸收在课外,即两课之间。内化吸收时间是教学日和周末,最好可通过单元整体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分别安排在周五和下周一,把内化吸收时间安排在周末,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运用隔堂对分模式为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的重点与难点展开教学,教学语言要精练,合理利用课堂的前20分钟。
实验探究:(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例1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AE=CF。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
教师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而且要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可以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
环节二 分组讨论
学生先做“自我检测卷1”,用时8分钟。各小组可以组内讨论和组间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用时10~15分钟。
环节三 课外内化
学生利用教学日和周末时间,做“自主学习单”,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拓展。
第二课时
环节四 分组讨论
学生先做“自我检测卷2”,用时8分钟。各小组组内讨论和组间讨论,进行问题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用时15~20分钟。
环节五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学生易错之处,讲解困惑疑难之处,讲解拓展引申之处,用时20分钟。
(二)在数学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是让学生理解和加深学过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一种课型,教学内容一般把有关联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和合并,形成知识网络。在单元复习课中运用当堂对分教学模式:用20分钟梳理知识,讲典型例题和重要变式,用10分钟自主学习,用10~15分钟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以单元复习课“一次函数”中运用当堂对分模式为例。
环节一 教师讲解
展示“一次函数”的知识结构图:
运用变式教学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注重一题多变,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环节二 内化吸收
教师根据一次函数的常考题型总结出重点考点,并配相应考点的训练题,用时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总结规律,巩固提高。
环节三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经验与心得。教师对例题再次进行变式练习,让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吸收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讨论式课堂等多种课堂模式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教”“学”并立,改变传统课堂师生间不对等的情况,创造了生成性课堂,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从灌输知识走向引导学习,从以教定学走向以学定教,从驱赶鞭策走向内心激励,从“我的标准”走向“你的需求”。简而言之,教师教什么,取决于学生想学什么。
独立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化吸收阶段是自学自悟,只有亲身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学习整理归纳,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能力,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不鼓励预习,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鼓励预习,强调“先教后学”。预习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能产生一些不愉快的学习体验,这些体验不利于继续学习。预习不如复习,学生应把预习的精力放在复习上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教师讲授后,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框架,学生的学习就更有方向感,没有陌生感带来的畏惧感。教师指点之后,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解决问题,不会在较难的地方无谓地浪费时间。
(三)注重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就是课堂讨论。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分课堂是以讨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每节课的一半时间用于讨论当堂教师讲授的内容或隔堂后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课后学习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节奏学习知识,在完成对知识的全面自主学习之后再回到课堂讨论。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有备而来”,可以显著提高讨论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讨论中要使每个人的意愿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并保证观点的多样性。而讨论过程的核心即是做好作業,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再根据这些作业进行讨论。
(四)合理评价,转变学业评价方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评价方式应侧重学生学习的投入情况,同时承认并且保护学生在独自学习时产生的个性差异。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讨论环节,教师要在评价环节上注重过程和参与度的评价,以奖励为主,过程性评价应在期中和期末检测等学业评价中占一定的比例。 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对于对分课堂十分关键,对分课堂主张按等级评定作业,不同于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四、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并立,学为中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合理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起着引导和评价作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人大附中深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