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三个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
2020-08-27何捷
何捷
写作难教,教了又无效,真让人苦恼。
一线教师想出不少办法,试图扭转“败局”,但出现“教得越用力,收效越微弱”的现象。原来是三个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写作训练的落空——“不及物”空写
究竟我们应该让学生进行怎样的训练?或者说,我们认同怎样的训练呢?我看过许多火爆的短视频,发现基本上是进行“不及物”的空写。“不及物动词”在英语学习中很常见,也称“自动词”“内动词”,就是不带宾语的动词。如“游行、睡觉、带头、躺、来”等。“不及物”喻指写作训练上的落空,就是说,我们总让学生闭门造车,对空练习,练出一种“花拳绣腿”。看起来一个个很会写,练就许多写得美、写得好的“技巧”,但在真实写作中,这些对练出来的技巧,根本不管用。
什么是“‘不及物空写”呢?就是脱离语境,漫无目的,仅对某一个方面进行极致性的“装修”。这像极了“没有观众的自我陶醉式表演”,而且演出的内容是很老套的,明明知道都是空泛的,但表演时依然沉醉其中。以下列举的典型例子,也是最近常在微视频中看见的——写冷不用“冷”。
不用“冷”字怎么写冷呢?就写出门时迎面的寒风凛冽,就写自己下意识地把围巾又绕了一圈,就写自己加快脚步……这么一写,确实感觉到冷了,同时也觉得学到了一招,还有名字呢——写冷不用“冷”。
就在大家沾沾自喜地以为“我会了”的时候,许多“以冷写冷”的例子就将其摧毁得不堪一击了。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天气就一句:又阴又冷。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天气也一句:天,冷极了。写冷,为什么刻意不用“冷”呢?为什么非要教给学生这样蹩脚的“文章制作法”呢?意外的是,当我和个别父母交流这个问题时,却被反驳:这么教才好,我的小孩一学就会,作文字数变多,分数也高。原来,我们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文章制作效果”。
这如同知道自己拍照开启了“美颜”功能,却还要发朋友圈说“天生丽质”。我们的写作训练偏执于形式上的“装修”,在未来的真实写作面前,会不堪一击。一旦有写作的明确任务、具体的话语环境、精准的文体要求等呈现,类似“写冷不用‘冷”的技巧,真的无用武之地。真实写作所需的训练项目,需要在教学中设计,我们却没有给予。
学科本位的出让——阅读混淆写作
模仿是创作的基本方法。其实,模仿也是学生抵达写作高地的路径。“依托例文,学习写作,实现读写同步发展”是一条正路。路虽正,但也有走弯的时候,关键看用以阅读的例文是什么,例文怎么用。
阅读和写作有关联,但阅读就是阅读,寫作就是写作。读写,是组合的缩略语。
常见教师出示例文后告诉学生:“瞧,人家写得多好!你知道是怎么写的吗?”之后,教师分析例文,解释出例文中“用了这个方法”。实际上,作家在创作时,从来不是想好用什么方法再写的。这就等于走路前,从来没有人去想要先迈左脚,再挥右臂,都是自然而然迈步行走的。而我们则“挟持”例文,将学生带入“技法”的死胡同。
此外,用什么做例文是很讲究的。以学生习作为例,切忌例文本身就是硬邦邦的“方法套作”;用经典片段为例,切忌“完美片段”的孤立存在,如空中楼阁般飘浮云端,即便是学生能借助方法这一梯子,也会觉得高不可攀;以某种写法为例,最后就是照猫画虎,活生生写成“翻版文”……
例如,太多教师喜欢以萧红《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片段为例,介绍一种“随意”的写法: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开朵黄花就开朵黄花……这里的方法就是“谁愿意如何就如何”。果然,很快就看到无数的倭瓜、无数的黄花、无数的“萧红”,可学生哪能体会作家心中的意念,只是以为用方法写成类似的语句,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向阅读出让了写作的本位,将阅读直接覆盖写作,最终写成“四不像”——不像原作,不像原创,不像小孩写的,更不像成熟的作品。
从例文学写没有问题,关键看如何教。我们强调的是——借助例文学习写作,而不是学习例文是如何写的。
例文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玄虚高妙的崇拜对象,更不是抽离出所谓“管用的写法”。例文是学习的凭借,是梯子,是支架,让学习写作时有借鉴,有代入感。最终学生学到的是写作,写成的是自己的作品。
方式序列的错位——前与后的纷争
写作教学的方式与顺序,历来是争论的焦点。序列排放无非三类:我做,你们看;你们做,我看;我们一起做,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我”指的是教师,“你们”指的是学生。
序列一:我做,你们看。教师先讲,先提要求,之后学生写,写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师提出的要求。
序列二:你们做,我看。学生先写,之后教师点评、挑错,随即学生修改。改的目的就是让文章符合教师点评的意图。
两个序列看起来有差别,也一直存在着“作前教学”与“作后教学”的纷争,但实则没有多少不同,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或是满足教师提出的要求。因此,无须在教学的先后顺序上过多纠结,更不要以序列为教学流派的界碑。对学生而言,先教还是后教,实质性的改变并未发生。
还有第三类序列,也许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序列三:我们一起做,我们一起看。面对同样的写作任务,教师并不是置身事外,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学伴”,与学生一起构思,卷入头脑风暴。师生共同分析与写作相关的语境、任务,选择适当的文体、表达形式等,之后一同进入起草、修改、校正等流程。教师并非要动笔写,而是要全程关注指导,排解写作困难,准备应对学生在实际写作活动中遭遇的困难,做好“备咨询”工作。教师的介入,能有效推进写作目标的达成。
这样的序列,让教师也成为写作活动的受益人。教师获得写作过程中攻克难点的真切体验,在下次指导时可转化为更精准的指导。一句话,教师提升了写作的执教水平。
一起做,一起看,学生更会写,教师更会教。师生共同成为“认知学徒”。基于此,我们提出“全程写作教学法”,集中发表在《何捷老师的全程写作教学法》一书中,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三个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得以解决,教师便会教得有效,学生也会学得轻松。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