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群诗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2020-08-27何永春
导 读:
群诗阅读视域下的“1+X”教学,就是围绕“1”组织“X”文本,并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后师生在课堂上集体建构,即以某首古诗词(1)为原点,牵引出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古诗词(X),进行阅读教学。“1+X”群诗阅读有效地衔接了教材内外的古诗词阅读资源,增加了学生古诗词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课外阅读课内化”指明了方向。
一、群诗阅读与“1+X”概念的界定
(一)群文阅读与群诗阅读
“群文阅读”是当今语文教坛方兴未艾的阅读教学思想和实践。这种阅读教学理念倡导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把更多的群文引入课堂中,将促使师生改变原有的教与学的方式,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幅提高,阅读习惯更容易养成。
“群诗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首或多首古诗选择一组古诗进行批量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它的概念源于群文阅读这一阅读教学形式,因此它应属群文阅读的一个分支,内涵上与群文阅读基本一致,并且也具有群文阅读所具有的效应,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古诗词积累,帮助他們提高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丰富阅读方式,有效地衔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某种程度上说,群诗阅读教学模式高度契合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编写理念。
(二)“1+X”群诗阅读教学模式
统编语文教材明确提出要用“1+X”的方法来教学。温儒敏先生说:“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温儒敏先生认为,这里的“1”就是一篇课文,“X”就是课外文章。具体来说,统编教材就是“1”,可以是某篇课文或该篇课文蕴含的议题(表达、形式、体裁、内容、主题、人物、观点、情感等);“X”则是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生发出来的带有课程性质的课外读物。
群诗阅读视域下的“1+X”教学,就是围绕“1”组织“X”文本,并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后师生在课堂上集体建构,即以某首古诗词(1)为原点,牵引出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古诗词(X),进行阅读教学。“1+X”群诗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量地阅读古诗词。
二、“1”和“X”的定位及其联系
总体上讲,统编语文教材中的“1”可以是一首诗词、一位诗人、一类体裁、一种题材、一个主题等,甚至是一种写作手法、一类诗歌风格。简言之,“1”的定位就是议题或生发议题的某首诗词,“X”则是从“1”牵引出来的其他诗词。小学课堂上“X”的诗词数量最好在2~4首之间,不宜过多。
群诗阅读中“1”和“X”的关系通常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关系是平行关系,“X”仅仅是由“1”牵引而出,二者性质相同。教学过程中“1”和“X”的地位相当。第二种关系是印证关系,“X”完全为“1”服务,课堂上用“X”来诠释、注解、验证、建构“1”。教学过程中以“1”为主,以“X”为辅。第三种关系是补充关系,“X”是“1”的补充、拓展、巩固、强化,求同存异,扩展理解。教学过程中仍是以“1”为主,以“X”为辅。
当然,无论“1”和“X”处于何种关系,“1+X”群诗阅读教学仍然立足于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始终都是核心关键、中心线索、阅读主体和生发根基。“1”具有提纲挈领和贯穿始终的重要价值,把握了“1”,就相当于把握了“X”;有了“1”这个基础和主轴,“X”也就能够顺利地生发出来。“1”是例文、样本,或是学习任务;“X”始终都是为“1”服务的。因此,群诗阅读视域下的“1+X”教学关键就在于“1”的确立及精准定位。
三、“1+X”群诗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依据群诗阅读中“1”和“X”文本的三种关系,我们可以建构起三种基本教学模式。
一是整合链接式,师生从“1”链接到“X”文本,然后引导学生将整组诗词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多首诗词的相同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特征;或是发现同一议题下多首诗词的不同特征,比较其在表达形式、题材体裁、观点情感等方面的不同。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平行关系的“1”和“X”文本。
二是迁移印证式,学生通过阅读诗词“1”习得阅读策略和方法,然后迁移到“X”文本。学生通过对“X”诗词的自主阅读,巩固印证“1”中习得的策略方法。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印证关系的“1”和“X”文本。
三是补充辅助式,指借助“X”文本的阅读,更好地完成“1”文本的阅读。这种模式适用于教材中偏难的必读诗词。学习目标就是要把诗词“1”读深、读透,但是“1”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就补充“X”文本的有效信息,来对诗词“1”进行阐释或者佐证,从而突破阅读难点。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补充关系的“1”和“X”文本。
四、“1+X”群诗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一)多维度精心整合
“1+X”群诗阅读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选择“X”,以及按照怎样的思维路径处理好“1”和“X”,即怎样精心整合“群诗”。
1.围绕诗词主题整合,即根据“1”的主题,把主题相同的“X”编排在一起教学。孙双金老师曾上过一堂“送别”组诗阅读课,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四首古诗。针对教学内容,孙老师采用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首诗浑然一体,学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进而领会了这类诗歌的表达方式。
2.依据诗词意象整合。结合古诗词“1”的意境,把诗歌意象相同或相近的“X”编排在一起教学,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通过群诗阅读领略一组古诗词的意境,而不是一首古诗词的意境,领会多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可以将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三首古诗词并在一起。因为这几首古诗词不仅是思念诗,而且都利用“明月”来表达作者对故乡及亲人的浓浓思念。
3.围绕诗人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同一诗人的名篇,但是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导致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零散而片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教材中的“1”为起点,选取同一诗人的“X”作品进行群诗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例如,学习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时,补充学习他的《夜宿山寺》,感受其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比《望天门山》,领略诗人磅礴大气的语言风格。
4.依据诗词流派整合。我国的古诗词题材众多,风格各异,但也有不少作品在题材、写作风格和创作方法上形成了一定的流派,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流派、山水田园与边塞诗派、婉约派与豪放派等。在教学宋词《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它属于田园诗歌流派,继而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村居》《过故人庄》等诗词,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田园诗的独特魅力。
当然,整合“群诗”的议题还有很多,或是按绝句、律诗、乐府诗等诗歌体裁,或按思乡之愁、爱国之情、离别之苦、生活之趣等诗歌情感,或是按孩童、山川、楼阁、植物、季节等诗歌内容,或是按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无论依据什么整合“群诗”,我们都要以教材为基准,坚持确定的主题,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一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将有内在联系的古诗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内容的结构化,完成从读懂单首到读通一类的转变。
(二)关注原點,把握重点
进行“1+X”群诗阅读教学时,我们的原点就是“1”,即教材中的诗词。我们既要立足“1”这个原点,也要生发“1”这个原点,更要回归“1”这个原点,建构“1”这个原点。关键是要先确立好教学目标和阅读方向,再从由“1”产生的议题出发,牵引出“X”文本,然后聚焦“1”这个核心,设计思维路径和阅读策略,开启一堂群诗阅读课。群诗阅读与一般的群文阅读不同,因为诗歌体裁的特殊性,仍需要用学习古诗的独特方式来领略它们的美丽。一节课内,虽然阅读对象的数量增加了,但古诗学习的重点和基本方法没有变,也不能变。群诗阅读中,除了体会古诗意境以及作者情感之外,朗读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提问,为朗读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古诗词课堂上读得“有声有色”。如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诗题是说送别友人,但为什么通篇都是写景,而没有叙写友谊或是抒发离愁呢?这时候教师可以出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同样是送别朋友,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也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继而让学生理解我国古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精妙之处。然后,师生入情入景朗读这三首古诗,体会诗人分别以景相送、以目相送、以酒相送,送别形式虽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都是一样的真挚、悠远。
(三)做好延伸和迁移
群诗阅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读懂“1”和“X”这一组诗,还有阅读古诗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透过群诗阅读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掌握更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1+X”群诗阅读还必须做好课外拓展延伸,让“1”生发出更多的“X”,从而发挥出“1+X”群诗阅读的更大效能。比如,《春日》《村居》《早春》《大林寺桃花》这些古诗分别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来描述春天,赞美春天。教学中,学生通过想象意境、联系比较等方法感受不同诗人笔下别样的春天之美,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课外查找其他诗人写春天的诗。这样,学生脑海中构建的诗歌意象将更立体、丰富、细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积累古诗。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带着群诗阅读方法走出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思考始终在延续。
“1+X”群诗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搞清楚“1”的定位和“X”所发挥的功能,只要我们把握好了这两点,并能灵活运用好上述教学模式与策略,就能更充分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空间,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涵,使古诗词课堂更加丰满、灵动,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也更加多元、深刻。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六小学)
作者简介
何永春,中小学高级教师,上饶市第五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江西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会员。多次荣获“全市优秀教师”、余干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余干县“优秀教师”、余干县“星级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了多个省市级教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