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
2020-08-27吕晖
吕晖
巧妙地提问会让人的思维持续成长,思维品质得以有效提升。通过提问,我们可以陪学生一起阅读、交流、观察、思考、创造、發明。事实上,大多数教师并不真正了解提问在课堂上如何起作用,换句话说,如何让问题为教育服务。在学校里,学生学习数、理、化、语、数、英,教师关注教、学、评、吃、住、行。但是,我们很少会关注如何有技巧地提问,如何有效地倾听,如何将提问作为强大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一、从思维的品质看问题设计
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思维不能死板教条、生搬硬套,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同时思维要具备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
(一)从思维的广阔性看问题设计的广度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人在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可能、多种原因、多种结果全面细致地思考。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思路畅通,二是思维面广。广度大的问题指向性弱,趋于开放,利于学生拓展新视野,邂逅新想法。广度过大会指向不明,不知所云,浪费时间。广度小的问题指向性强,利于聚焦,快速提问,短时回答,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快速运转,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广度过小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程度。
案例1:小学数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问题设计
(1)1公顷有多大?(范围过大)
(2)校园里找一找,1公顷有多大?(范围缩小,仍然偏大)
(3)操场上找一找,1公顷有多大?(范围进一步缩小)
(4)在标准的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和排球场这几个场地中找一找,1公顷有多大?(范围缩小到具体场所)
(5)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吗?(范围太小)
案例2:小学语文《风娃娃》的问题设计
(1)风娃娃做了什么?(范围过大)
(2)风娃娃去了哪里,帮谁做了什么事情?(问题指向明确)
(3)风娃娃做了好事,心情怎样?文中是怎么说的?(问题指向明确)
(4)风娃娃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太难了,不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从思维的深刻性看问题设计的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而洞察事物的本质以及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学生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否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背后隐含的信息,能否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思维有序,二是思维有据。它表现在善于抓住问题阶段、顺序在不同的逻辑体系、层级关系下的空间点位,进行严密的思考。
问题设计的深度指向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参照布鲁姆认知金字塔层级划分,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级属于低级认知,指向学生的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级认知,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
案例3:小学语文《风娃娃》的问题设计
(1)文章中风娃娃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为什么船工们向风娃娃表示感谢?(因果关系的推理)
(2)船工们得到了帮助,他们高兴地笑了,风娃娃高兴吗?它为什么高兴呢?(归类区分)
(3)这时的风娃娃发现了一个道理,它是怎么想的,又会怎么做呢?(合情推理)
案例4:小学科学“认识地球”问题设计
事件背景: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最早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1)不同时期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他们做出猜想的依据可能是怎样的呢?(思维的严密性)
(2)若用模拟实验来求证,想要得到弧形的投影,除了球形外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如果有,是不是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是错误的呢?为什么?(思维的辩证性)
(3)麦哲伦的船队不走回头路,最终回到出发点,能满足这种封闭路线要求的几何形体,球体是否是唯一的呢?如果不是,还有哪些图形可能会符合封闭这个条件呢?是不是说明人类的结论错误了呢?为什么?(思维的敏捷性)
(三)从思维的严密性看问题设计的难度
思维的严密性指向人思考问题时的体系构建,表现为科学性、逻辑性和深刻性等特征。人思考问题时要做到精细、全面,尽可能减少疏忽大意,其间共性基本规律与个性差异并存。
问题本身不具备难度系数,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是有差异的。问题的难度跟问题本身的广度、深度特性与学生真实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有关,换而言之,这种距离越小对学生而言难度越小,距离越大对学生而言难度就越大。难度过小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懈怠感,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偏难怪问题,会折损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难度的调控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上的。
案例5:小学语文《精卫填海》的问题设计
原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从你的经验来看,你认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她的做法与她的心愿匹配度高吗?神话故事中,为什么设置精卫填海这个情节?(合情推理)
(2)你愿意帮助精卫达成心愿吗?今天的你会给精卫什么建议呢?(思维的创造性)
(3)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古人的哲学偏向于坚持不懈地战胜它。时光流转来到了21世纪,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会有类似的现象存在,也会有和谐共处爱护它的现象发生。你会选择坚持不懈地战胜它还是和谐相处爱护它呢?为什么?(思维的严密性)
案例6:小学科学“四季更替”的问题设计
(1)四季的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开放思维)
(2)追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四季更替的周期是1年,与生活实际发生了矛盾,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你认为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具体说一下。(问题聚焦)
(3)继续追问: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日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你认为,地球距离太阳近的时候是夏天,距离远的时候是冬天,不远不近是春秋,是吗?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图形?椭圆是轴对称图形吗?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会有几个?现在,你有什么新想法?(引发元认知与知识经验的矛盾,演绎推理)
二、从思维的形式看问题设计
在具体的思维中,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既不存在没有思维形式的思维内容,也不存在没有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两种较为普遍的思维形式。也有学者认为思维可划分为直观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透视思维、跳跃式思维、立体思维等六种形式。解决具体问题、完成一项工作时,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
(一)借助形象思维关注问题的提出情境
形象思维也被称作直觉思维,因其在艺术學科、文科中运用较为广泛,也被称作艺术思维。它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以具体形象为基础,运用想象,具备相似性。
案例7:小学科学“认识空气”的问题设计
(1)教师手里拿着玻璃杯,这是空杯子吗?里面有什么?(问题有争议,学生不好回答)
(2)指着装满水的杯子,提问:杯中有什么?把水倒掉,然后用干毛巾把水擦干净,追问:现在杯中有什么?(结合情境设置问题,导向清晰)
(二)借助抽象思维进行问题的变式表述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叫逻辑思维。它通常具备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
案例8:小学语文《春》的问题设计
(1)作者写春草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是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杂一句动物的描写?
(三)从立体思维看问题的结构设计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顺序是由点到线到面再到三维空间的,人类思维形式的演化也遵循了这一过程。逻辑思维是线的思维,横向思维(水平思维)是面的思维,立体思维是三维空间式的思维,它要求人跳出点、线、面的限制,有意识地从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
案例9:六年级STEM主题活动“技术的力量”的问题设计
(1)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能观察到科技文明带来的影响,或生活风貌的改变呢?
(2)从农耕时代至今,你认为哪一项科技发明对人类影响最大?为什么?
(3)想一想,科技发展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同时,是否也产生负面的影响呢?有哪些例子?可以如何改善呢?
课堂上提问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常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教师的问题结构示范,是提升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需要关注时机、条件、氛围的创设,引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注意倾听学生的话语,不做暗示,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有助于问题的整理归纳;重视错误回话,努力理解学生的思路、可能的想法、可能的依据等,通过不断追问帮助学生重组调整。
总之,在合适的情境下提出合适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实现短期规划和长期目标。通过提问,我们学习交流,发明创造,探索秘密。我们破解谜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好的问题加上有效的聆听技巧(注视、倾听、提问),会使教师甄别提问内容和时机的能力不断提升。不论是课程设计的哪个环节,关注国家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元认知都是重要的起点,它能帮助我们弄清楚从哪里出发。问题的设计兼顾弹性处理与个性化设计,虽有基本规律,但也需要灵活处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滨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