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大正儿童文化文艺教育的觉醒

2020-08-27唐钰滢郑越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

唐钰滢 郑越

内容摘要:日本本土的儿童文化教育研究倾向于以儿童文学为中心,兼顾音乐、体操、美术等儿童艺术行为,独立于幼儿园、学校等正规教育。儿童文化通常源于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兴趣与想象力。日本大正年间,受欧美新教育思潮影响,儿童文化教育萌芽并迅速发展,使日本近代儿童启蒙之路大放异彩。

关键词:大正自由教育 文化文艺教育 教育改革

在欧洲新教育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下,明治末期,在日本掀起以“儿童中心论”为主题的教育改革,因其理论与实践高潮皆发生于大正年间,故称之为大正自由教育运动”。

一.大正教育思潮的社会基础

日本大正时代始于1912年止于1926年,是日本近代史中较为短暂的存在,然而大正时代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活跃巅峰,在百家争鸣的思潮大迸发下日本儿童文艺教育应运而生。

1.明治维新与教育改革

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作为日本近代史的起点,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面临两大难题:1.攻克新旧势力在财富与权利争夺过程中所制造的国内危机。2.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为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两大国民夙愿,“破旧立新”势在必行,有识之士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明治维新口号:“文明开化”是基本国策;“富国强兵”为根本目的;“殖产兴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领域改革过程中,学习西方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人文思想首当其冲,因教育问题与此关系甚密,日本开始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大规模教育改革。其中包括设置文部省、颁布《学制令》、创办大学等重要举措。然而,教育改革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废旧立新过程中,因触动众多不同阶级的利益,引发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大规模暴动事件,甚至一度倒退,封建教育思想复活,最后,元田永孚倡导的儒学德育与山县有朋的军国主义思想取代了以福泽谕吉为首所提出的欧化民权教育思想。

2.一战爆发与大正民主运动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日本资本主义基本成型,并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得益于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对中国的搜刮掠夺,日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并将赔款大量投入到教育经费中,1900年,文部省修订《小学校令》,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日本政府所谓的“义务教育”并不是自由民主教育思想,而是完全从统治者利益出发,对儿童进行洗脑,为日本军国主义培养“臣民”。中日甲午战争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1904年,通过日俄战争,日本终于进入帝国主义行列。大正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欧洲混战无暇东侵之际,对亚洲进行大肆经济掠夺与商品倾销,迅速走向垄断资本主义。但是,资产仅聚集在少数皇权与资本家手里,普通百姓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受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日本人民要求经济上解决劳资问题,大正七年(1918年),爆发大规模群众暴动——“米骚动”。此外,“文明开化”后,日本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日本,“德谟克拉西”深入民心,借此“大正民主运动”拉开帷幕。

二.八大教育主张与儿童文艺教育

在大正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日本国民教育主张主要学习、效仿欧美教育思潮。教育、文艺等文化各界也出现百花齐放的空前盛况。学校教育与文艺文化各為独立体系,但也交错呼应,对日本儿童的学习、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1.八大教育主张

大正时代,应时代局限,为统治者所用的“公民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官方教育主流备受推崇。但教育界有识之士极力仿效欧洲的“新教育”与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自由主义教育”,并于1921年8月在东京召开八大教育主张讲演会。会上,八大教育主张倡导者发表自己的教育主张,借此,八大教育学说名传日本各地,成为大正时期教育思潮中心。[1]八大教育主张主要有:1.自学教育论由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樋口长市教授提出。他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个人意愿,开发儿童内在驱动力,启发儿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学习。2.自动教育论由日本女子大学河野清丸教授提出。他的教育理论以“自我主观意识第一”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儿童顺其天性达到理论化最高境界,带有浓烈的唯心主义色彩。[2]3.自由教育论由千叶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任手塚岸卫在“批判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学校仅作为让儿童养成自学、自律、自治习惯的场所。4.一切冲动皆满足论由广岛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千叶命吉提出,遵循日本本土神道思想,认为儿童只有喜欢的事情才会竭尽全力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自我得到完善。5.创造教育论由早稻田大学教育学教育学教授稻毛诅风提出。他将欧美近代教育思想归纳与“创造”之中,以发展为宗旨,以创造学习为直接目的,以创造优秀文化价值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教育色彩。[3]6.动的教育论由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及川平治提出。其著作《分团式动的教育法》是分组教学的鼻祖,反对根据学生年龄划分年级统一授课,倡导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分组辅导。7.全人教育论由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他认为儿童教育应从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大方面入手,倡导真、善、美、圣和谐发展教育。8.文艺教育论由日本文艺思想家片上伸提出。他认为文艺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主张通过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文艺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并指出如果文艺作品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导向,则失去其存在的意义。[4]

2.儿童文化教育论的形成与发展

八大教育主张讲演会虽然是大正时期教育运动的高潮及理论支撑,但在实践方面,受当时军国主义氛围影响,学校并没有像预期中进行大刀阔斧实质性改革。对于这次思潮给予实践性支持的大多源自校外力量,尤其是当时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一线艺术家们。部分艺术家作为私立学校的教师把自己擅长的艺术行为融入到一线教学中,他们关注儿童的表现活动,将艺术所独有的细腻感受、丰富感情、创造思维等带入到课堂,给传统教育注入新鲜的活力。

近代世界范围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儿童中心论”,日本的文艺教育运动主要围绕“儿童发现”“童心童画”“童话故事”等主题展开。以《赤鸟》为中心的校外文艺教育阵地对学校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起到了强烈冲击作用。大正七年(1918年)六月《赤鸟》杂志创刊。其创刊理念“创作出作为艺术的并且有着真正价值的童话和童谣”。[5]当时许多热心于儿童成长的艺术家、教育家聚集于该杂志。儿童身上发现“原始的单纯”的著名代表人物北原秋白开创日本童谣与儿童诗画先河,认为儿童才是“真正的诗人”。[6]此外,他与山本鼎、铃木三重等人反对机械性“临摹画”,倡导重视儿童的内在体验,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画、儿童诗等的童心主义创造。当时的艺术家们的儿童观有一定的相通性,他们的儿童观在大正时代引发人们极大关注,同时也引起成人社会对自身思维僵化的深刻反省,儿童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三.大正儿童文化文艺教育特征

以《赤鸟》杂志创刊为标志,大正儿童文化艺术教育正式拉开序幕。文艺教育运动的兴起基于民主主义思潮下的新教育运动的展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童心主义”得到社会性普通认可。日本近世代儿童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可以任由家主施加买卖、殴打、过继等暴力行为。对儿童的教育也仅局限于皇室、贵族、达官等上层社会。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欧美民主主义思想,儿童观略有改变,但普通百姓家的儿童教育大多局限于与寺子屋类似的私塾,市井间仍多流行学徒制,儿童学习内容多与整个家庭生计相关,儿童被看做“小大人”“半个劳动力”。大正教育思潮下的“儿童发现”,将儿童视作“纯洁”“天真”“无暇”“善良”的代名词,认为儿童有着敏锐的感性和自由的表现形式,这些作为艺术的支撑点也是艺术的本质要素,备受一线艺术家们关注。

2.与学校教育互补,将自由教育推至顶峰。大正时期的艺术教育运动开拓了儿童艺术、文化的先河,针对儿童的天性被压抑、被否定、被歪曲,艺术家批判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的与方式,特别针对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提出根本性的改革:提议将音乐课中“歌唱”(多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歌曲)改为“童谣”;将美术课的“临摹”改为“自由画”;将国语课中的“古诗”改为“儿童自由诗”;将戏剧活动中的“经典剧”改为生活气息浓厚的“学校剧”等等,此外,松永健哉等人取街头纸板剧的模式,更新其粗俗内容,将其改造成幼儿教师组织讲故事的有利辅助教具。诸如此类。儿童文艺文化根源于内在,但根植與教育实践的指导会更大程度地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同时,儿童文化作为文艺的专业性与更为丰富社会性的延伸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3.独树一帜,丰富近代教育改革。日本的新教育运动始于19 世纪末,得益于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基本国策,日本有识之士学习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将其进行本土化改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新教育理念与方法。大正年间,以“八大教育主张讲演会”的召开为节点,日本的新教育改革达到高潮。但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改革无论是教育宗旨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很重的模仿痕迹。真正体现出日本“新”教育的独特之处的却是日本的文化文艺教育,它在形式上区别于欧美教育改革,却在本质上体现了“儿童中心论”“生活教育”的本质。此外,日本的文化文艺教育反哺世界近代教育改革,如在民国初期晏阳初“四大教育”中的文艺教育、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我们都能看到其影响。[7]

参考文献

[1]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M].東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1960:275.

[2][3]小原国芳.八大教育主张[M].玉川:玉川大学出版部,1976:113-148.

[4]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228.

[5][6]冈本定男.日本儿童教育之路[M].郜宝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82-83.

[7]刘双喜.日本新教育运动发展研究(1912-1941)[D].河北大学,2018:17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正自由教育运动及其当代价值研究”(HB18JY058).

(作者介绍:唐钰滢,教育学博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教育史;郑越,统计师,唐山学院人事处,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事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改革
国内移动语言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针对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变革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