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远”又“拉近”,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不可或缺

2020-08-27罗得栋

文理导航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时代背景家国情怀

罗得栋

【摘 要】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板块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不是空转,而是有一定的抓手,如推远一点,结合史料,育“家国情怀”;靠实一点,引入热点,育“家国情怀”;拉近一点,结合时政,育“家国情怀”。教师应紧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这一课例,更好、更深、更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应有强烈的捕捉意识、强烈的渗透意识和强烈的拓展意识,恰到好处地拓展到史料中、现实中、眼皮子底下和生活中,真正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关键词】文化生活;家国情怀;史料挖掘;热点谈论;时代背景

“小家”筑“大家”——没有“大家”的强盛、安全和温馨,哪有“小家”的幸福、安定和舒适?对家庭依恋和负责,对国家忠诚和奉献,应该成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应有之义。鉴于此,培养高中生浓浓的家国情怀不可或缺。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高效渗透家国情怀的问题——教师是一味地通过口头理论去单项灌注呢?还是凭借一定的情境或抓手自然而然地无声渗透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紧扣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板块的相关内容,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板块中的《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恰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典范教材。因为文化的继承也罢,发展也罢,其中关联到的必然是中华优秀文化,“无不体现家国情怀一以贯之古今的特点”。这样的一个蕴含着浓浓家国情怀的文本,切不可被“轻描淡写”,切不可被“一笔带过”。引领学生深入进去,与文化对话,与传统对话,与现实对话,并且尽量把对话引入高效、鲜活、深刻的境界,必将更好、更深、更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推远一点,结合史料,育“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有些经历了无数岁月仍然“闪闪发光”。对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把目光“推远”一点,深度盘活和挖掘那些值得传承的史料滋补于课堂教学,当然也是更好地滋补学生的精神世界。

例如,关于“针灸”,可以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疼痛难忍时,用尖锐的石头按压身体不适之处,而这个“尖锐的石头”就是现代针灸技术工具中最早的“祖先”——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这样的史料引入让学生视域洞开的同时,由衷地升起一种自豪感,家国情怀的种子不知不觉播撒在心间。

强调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也不能一味地全盘拒绝。对此,我们引入“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引领学生辩论,一个学生说:“通过埋掉儿子来孝敬母亲,表面看孝敬长辈的决心是那么大,但实际上是很不道德的。”另一个学生补充:“对呀,都是生命,为什么牺牲儿子呢?”第三个学生接着补充:“为什么不把两个都养活呢?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更多饶有兴趣的史料都可以滋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眼睛擦得更亮,情感的滋润更真。对此,教师要做足课前的史料收集、甄别、筛选、加工、重组工作。尤其要留心那些能够滋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史料,通过微课、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互联网+”等形象地呈现出来,在达到摇曳生姿的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靠实一点,引入热点,育“家国情怀”

所谓“靠实一点”,就是靠近学生的实际,就是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巧妙引入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以此让家国情怀活泼泼地落地生根。的确,如果我们总是从成人的角度,总是从“教化”的角度出发,想当然地灌输给学生什么,未必有好的效果,学生可能会“扎”起对抗的“刺”。唯有想学生心中之所想,加以合理引导,辅以深刻探讨,才是触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应有之义。

例如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板块中的《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教学中,可以引用国际巨星周杰伦曾经说过的一句点燃粉丝激情的“狂言”引领学生讨论:“那些哈韩哈日的都是白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有的学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河,的确没有必要亲近日韩文化,我认为周杰伦说得对。”有的说:“的确,一味地崇拜别国文化,忘记了自己的本,就是不可取的。”还有的说:“韩日文化中的确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以此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这样的讨论因为一个公众人物而变得格外热闹,因为切合了学生兴趣热点而变得意蕴十足。是呀,既然孩子们崇拜明星,那么,何不引入明星的趣闻呢?何不就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而引入材料和介入课堂呢?当然,我们引入的是正能量趣闻,是积极的、正向的、值得传承的,而非什么乱七八糟的私生活八卦。实践证明,靠实一点,引入热点,育“家国情怀”,不失为一条高效实用的路子。高中政治教学需要这样的“靠实”,家国情怀的落地生根需要这样的“靠实”。

三、拉近一点,结合时政,育“家国情怀”

好的教学既要“推远”,亦要“拉近”。尤其是培育學生家国情怀的课堂,既要“推远”到遥远的古代去汲取精神养料,亦要“拉近”到现代进行鲜活的实践印证。的确,教材做如是选择,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一定要照本宣读,一定要按图索骥。引领学生离开文本,步入到一个更大的天地中,或能更好地滋养学生。当然,这种“离开”或“步入”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一定要结合时政,一定要以“当下学生的生命遭遇为出发点”。比如,2020以来的“新冠肺炎”,不正是最能触动学生的最新时政要闻吗?教师应引领学生深情地拥抱这个特殊的新时代,自然而然地触发家国情怀。

仍然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教学为例,可以引入以下情境资料:2020年4月清明时节,一份“雪藏”了50天的“家书”被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潇湘家书》栏目播发了。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这封“家书”:“……赴国难、纵死国、已无憾……”其中忠孝两难等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而又沉重万分。原来今年新冠肺炎期间,赵春光做为一名紧急驰援武汉的医生,时时刻刻担心家中老人、妻子和儿子,考虑到自己万一发生意外而无法再见到亲人,为给家人留个念想就写了一封信,但又不敢寄往家中人,害怕家人过分担心(尤其是父辈过于担心而受不了),于是转交给自己的挚友,并把妻子的微信号告知,说一旦有什么意外,才把信转交给家人。”

这样的例子散发出活泼的、清新的、鲜活的时代气息,离我们最近的情感焦点息息相关,因而能够更好地润泽人心、滋养情感、锻造品性。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拉近”方式在培育家国情怀方面更自然,更实在,更高效;对于课堂而言,这样的“拉近”策略,是对当下高中政治课堂“守旧、死守、呆板”等等的一个有力回应;对于教师本身而言,这样的“拉近”方式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一旦转身,课堂的“风向标”随之变化,朝着温馨、有情有义、灵活的方向转变。自然,课堂的高效和学生的多重收获也就在情理之中。

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任重而道远,而高中政治教师首当其冲。教师应有强烈的捕捉意识,随时捕捉教材中、课堂中、现实中的难得的生成性契机;应有强烈的渗透意识,使之达到无痕渗透、高效渗透和立体渗透的效果;应有强烈的拓展意识,恰到好处地拓展到现实中、眼皮子底下和生活中,真正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刘恩泽.家国情怀融入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课堂教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7,(6):1

[2]李英.“推远又拉近”的教学策略[J].教师月刊,2018,(2):27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板块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654)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四中学,甘肃 金昌 737200)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时代背景家国情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