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对比
2020-08-27冯闪闪
冯闪闪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河南省洛阳市 471003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科急症,主要指72h内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将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听力损失,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突发性耳聋标准治疗方案,能够扩张血管,促进内耳微循环,减轻局部神经水肿,从而改善听力,但为使内耳的药物浓度达到最大值,通常需经静脉途径全身应用激素,用药剂量较大,毒性反应较高,严重限制其临床应用[2]。因此,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应用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耳后注射和鼓室内注射均是常见的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方式[3],何种方式更为安全有效,临床上尚无确切定论。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比较耳后与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入选标准: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经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内听道MRI等检查确诊;首次发病;单耳患病;病程在30d内;认识功能正常;对研究知情同意。排作标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用药禁忌证;研究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听神经瘤及内听道肿瘤;中耳炎;中耳病变、占位性病变;耳道或鼓室结构异常;伴有全身性慢性疾病;伴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较差。根据随机单盲法分为耳后组与鼓室组,各45例,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见表1。
表1 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耳后组通过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生产企业: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注册证号:H20170197,规格:40mg/支),嘱患者取坐位,患耳朝上,在患耳后沟中上1/3 处(颞骨筛区)斜向外耳道后上方进针,若针头出现明显阻力则说明针头接触到耳道后壁骨面,停止进针,局部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注射后用无菌棉球压迫8~15min,并维持患耳朝上30min,每2天注射1次,共注射5次,总用药剂量200mg。鼓室组则通过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药品同上),嘱咐患者取仰卧位,患耳朝上,耳道内滴入2%地卡因2~3滴,3~5min后采用吸引器耳道内耵聍,对外耳道进行局部消毒,再在耳内镜引导下于鼓膜前下象限鼓室进行穿刺,鼓室内慢慢注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注射完毕后告诉患者尽量不要讲话或做吞咽动作,并维持体位30min,30min后漱口以清除咽部药物,外耳道内放置酒精棉球,于第2日取出,每2天注射1次,共注射5次,总用药剂量200mg。
1.3 评价指标 (1)纯音听阈值变化:通过纯音电测听力检测仪测定二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于500Hz、1 000Hz及2 000Hz下的听力阈值。(2)血脂水平变化: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二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变化,包含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和脂蛋白A[LP(A)]。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耳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无异常或与健耳相同,临床症状完全好转;显效:患耳受损频率平均听阈上升≥30dB,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有效:患耳受损频率平均听阈上升≥15dB,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对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影响;无效:患耳受损频率平均听阈上升<15dB,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2 结果
2.1 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耳后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鼓室组的84.44%(χ2=4.939,P=0.026<0.05),见表2。
表2 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二组患者纯音听阈变化比较 耳后组于500Hz、1 000Hz及2 000Hz下的听力阈值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鼓室组(P<0.05),见表3。
表3 二组患者纯音听阈变化比较
2.3 二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TCH、TG及L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耳后组的TCH、TG及LP(A)水平上升幅度略高于鼓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二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3 讨论
糖皮质激素是突发性耳聋的首选用药,静脉注射是其常见给药方式,但此种给药方式容易促进机体糖原异生和糖原生成,增加血糖的合成,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讲并不适用,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严重[4]。虽然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大多数研究已表明局部注射给药不论是对早期的突发性耳聋还是对难治性突发性耳聋均能发挥显著的效果,且相较于静脉注射给药来讲,更有利于提高内耳的药物浓度,降低用药剂量,减轻对血糖影响,因而更易被患者接受。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一种中效糖皮质激素,亲脂性较高,血浆内代谢速度较快,药理活性在细胞内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因此常用于突发性耳聋的局部注射治疗中。耳后注射与鼓室内注射均是常见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局部注射给药方式,二种给药方式各有优缺点。本文结果显示,耳后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鼓室组的84.44%,且听力阈值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鼓室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贾弘光等[5]研究相符。可见,相较于鼓室内注射给药来讲,耳后注射给药的效果更为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鼓室内注射给药需经鼓膜穿刺,属于有创操作,由于内耳解剖结构较复杂,操作难度较高,稍有不慎就会诱发中耳感染、鼓膜穿孔等问题,且鼓室给药后药物容易通过咽鼓管流失,致使实际用药剂量不确切,进而影响用药效果。耳后注射给药属于无创操作,相较于鼓室给药来讲,操作更为简单,损伤更小,患者更易接受,且药物能够通过耳后静脉直达乙状窦并扩散至听泡及淋巴液,局部药物浓度相对较高,药效相对更持久,因此局部注射给药后听力阈值改善更为明显。此外,本文结果还显示,耳后组的血脂水平波动相对大于鼓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耳后注射给药后药物将进入血液循环中,因此对血脂的影响相对较高,而鼓室注射给药,药物仅通过鼓室黏膜、圆窗膜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对血脂影响相对较小。总的来说,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确切,听力阈值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