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分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8-27王海琴
王海琴
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226600
PDCA循环模式属于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医院质量管理,且取得较好的效果[1]。急性胸痛属于急诊科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而导致突发疼痛疾病较多,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等疾病导致的胸痛需立即进行治疗,若贻误病情极易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急诊分诊作为接触患者的第一环节,及时、准确的分诊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笔者选取所在医院收治的1 000例急诊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1 000例患者,均源自我院急诊科2016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主诉胸痛者。按照分诊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80例,男256例,女224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55.56±5.28)岁;研究组患者520例,男275例,女24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55.73±5.46)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入组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另本研究已上报院伦理委员会经批准同意实施。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按照院内常规分诊方法分诊。研究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模式分诊,具体内容如下:(1)计划阶段(P)。组建胸痛PDCA循环管理小组,组员由急诊科护师职称以上、至少具有8年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并推选其中两名作为负责人。PDCA循环管理小组负责组织胸痛中心护理人员对PDCA循环模式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使每位护师均对该模式实施的目的意义进行了解,熟练掌握PDCA循环模式的使用方法,以保证该循环模式的顺利实施。小组成员需与胸痛中心医生共同对胸痛分诊中的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探讨,制定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时间表与急诊分诊流程图,之后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胸痛分诊知识培训,培训后需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实施阶段(D)。按照计划阶段制定的胸痛患者急诊分诊流程进行分诊,由分诊护士为患者填写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时间表,预检分诊本以及转运交接护理记录对患者在分诊台、CT室、诊室、抢救室、介入室等各个地方所停留的时间进行记录。接诊后快速询问患者,采用SOAP公式分诊,对疼痛患者进行PQRST分析,面部表情、数字评分,根据患者循环情况、呼吸情况以及气道是否通畅等情况判别患者病情是否危重,其中低危患者采用轮椅将其推至普通急诊室进一步进行诊治,高危患者采用车床直接送入抢救室。分诊护士需具有对高危心电图的初步识别能力,所有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均需在10min内完成,床边心肌肌钙蛋白15min出结果,总时间小于25min,若心电图表现为STEMI、LBBB、ST段压低,需启动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将其推入抢救室,由抢救室护士对其进行抽血、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快速检测,同时将患者信息上传至医院胸痛中心并做好溶栓/介入准备等抢救工作。在实施阶段,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循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养成良好工作习惯。(3)检查阶段(C)。由PDCA循环管理小组组员对分诊质量进行定期检查,以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分级为标准,判断对胸痛患者的分诊级别、分科的准确性,并对患者关键时间节点是否在规定时间完成、候诊期间是否出现不良事件、候诊时长等因素进行巡查,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4)处置阶段(A)。对上述计划、实施及检查阶段进行意见收集,由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流程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肯定成功经验并进行标准化,完善计划进行新的循环。如此反复,在每一次循环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使急诊胸痛患者分诊工作水平得到不断完善。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2组患者候诊时间、分诊准确率及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进行评价,问卷由患者进行不记名填写,满分100分,90~100分记为非常满意,75~89记为比较满意,60~74分记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记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
2 结果
2.1 2组候诊时间、分诊准确率对比 如表1所示,研究组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分诊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
表1 2组候诊时间、分诊准确率对比
2.2 2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如表2所示,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93.46%)高于对照组(84.38%),差异显著(P<0.05)。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胸痛属于急诊常见临床病症,一般发病较为突然,通常患者会出现濒死感。引发胸痛的疾病可能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等,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3]。预检分诊是患者抵达急诊后的首个环节,快速、准确的分诊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PDCA循环模式是由戴明博士1950年在继休哈特构想再次提出质量管理模式,旨在按照Plan、DO、Check、Act四个步骤依次行动与管理,循序渐进地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现如今PDCA循环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本次研究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胸痛患者分诊流程中,结果显示,研究组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分诊正确率(96.92%)高于对照组(90.21%),且患者总满意度(93.46%)高于对照组(84.3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6-7],提示应用PDCA循环模式分诊急诊胸痛患者能够有效提高分诊正确率,缩短候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笔者分析取得上述研究结果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点:(1)常规分诊模式下分诊护士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欠缺责任心对患者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导致分诊出现错误,采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对分诊现状及分诊失误的原因进行循环分析改进,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降低分诊错误率[8];(2)急诊患者一般病谱较广,且病情急,要求分诊护士具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从而及早、准确地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判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通过采用PDCA循环模式,可促使分诊护士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并在反复循环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分诊实践水平与业务能力[9];(3)PDCA有利于提高分诊护士的责任感,促使分诊护士认真采用急诊分诊技术对患者病情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且在分诊后与医生继续保持联系,对分诊失误的情况进行了解,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提高分诊水平[1]。综上所述,在急诊胸痛患者分诊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缩短候诊时间,提高分诊正确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