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防治骨伤科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2020-08-27詹晓雁汪万丽金露华

护理与康复 2020年8期
关键词:骨伤科关穴合谷

叶 卿,詹晓雁,汪万丽,洪 艺,金露华,刘 姗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on nausea and vomiting)是一种发生于术后的胃肠功能紊乱[1]。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与手术、麻醉、使用镇痛泵和阿片类药物的相关性较大[2]。镇痛泵因其可控性、镇痛效果显著等优点在骨伤科术后广泛应用,而骨伤科手术麻醉和镇痛泵常用的药物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均属于阿片类药物,增加了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术后恶心呕吐不仅会影响患者进食,延缓病情康复,也会进一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术后切口裂开、皮下气肿、吸入性肺炎、内环境紊乱等[3-5]。因此,如何防治骨伤科术后恶心呕吐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治疗恶心呕吐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抗呕吐药物,但此类药物易引起头晕、低血压、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6]。揿针由浅刺法和针刺留针发展而来,是将皮内针埋藏固定于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内或皮下的一种针法,为久留针与浮刺相结合的新型针刺疗法,通过刺激某些特殊穴位,可调动皮部与十二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提高胃肠道功能[7]。2018年,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运用揿针这一技术治疗骨伤科术后恶心呕吐,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纳入标准: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者,术后使用镇痛泵者,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者,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者,意识不清或无法进行沟通者,皮肤有破损、炎症、血肿者,手术在夜班(17时之后)返回病房者,前臂手术无法暴露穴位者,既往有晕针史者。脱落标准:干预期间使用抗呕吐药物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者。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用SPSS软件生成随机序列,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期间,观察组2例患者因手术结束后返病房时即刻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遵医嘱使用抗呕吐药物而退出研究,最终纳入观察组58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续)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手术毕返回病房,去枕平卧,术后4 h遵医嘱合理安排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调畅情志,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发生恶心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坠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若患者恶心呕吐程度加重,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揿针干预。患者手术毕返回病房,取舒适体位,按《针灸治疗学》[8]第2版的标准取穴,选取双侧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和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处)。选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规格为直径0.22 mm,长度1.3 mm。由经过医院统一培训并经考核合格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科护士在针刺前准确定位,使用乙醇消毒片对取穴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将揿针从剥离纸中分离,对准穴位将揿针针体全部刺入,按压针尾,周围用胶布贴好,每天按压3次,按压实施者为经过科室统一培训的责任护士,在统一时间点进行按压,每次1~3 min,两次按压间隔4 h,每24 h更换1次,治疗周期为48 h,治疗期间由专科护士负责更换揿针及取针,取针时先掀起揿针的胶布四角,然后反向对角捏住,撕掉胶布便可直接带出揿针,查看揿针是否完整,弃于锐器盒内。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整体情况,做好宣教,告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如出现晕针等不适情况,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1.3 评价指标

1.3.1恶心呕吐严重程度

术后0~48 h两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1次均计为1例,本研究比较两组术后0~48 h内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9]评价其恶心呕吐严重程度。VAS是以一条10 cm长的线段作为标尺,标尺上有11个刻度,标尺一端为0,表示无恶心呕吐症状,另一端为10,表示无法忍受的恶心呕吐,数字越大表示症状越严重。1~4为轻度,5~6为中度,7~10为重度。由患者根据自身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在标尺上选择合适的数字,由责任护士负责记录。

1.3.2安全性评价

在实施操作过程及操作后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吐等晕针反应[10],如有上述症状,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并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中止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较对照组少,严重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患者在干预期间未发生晕针等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术后0~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3.1 揿针治疗可有效减少骨伤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恶心呕吐是手术后常见的麻醉反应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11]。中医认为,术后恶心呕吐是由于气血两虚、胃降之职失常所致[12-13]。研究发现,刺激内关穴、合谷穴对防治术后恶心呕吐有较好疗效[14]。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于任脉,关于内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和胃宽胸、补益气血、降逆止呕之效,可干预胸中气逆之疾,且取穴简便,易于暴露,不受时间、年龄限制,疗效较好[15]。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对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良好效果,按摩合谷穴可镇静止吐、通经活络、清热解表、增强身体抵抗力[16]。揿针以中医针灸十二皮部理论为基础,十二皮部是十二经络在人体表面皮肤上相应的投影区域,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与经络气血相通,既是机体卫外屏障,又是针灸施术之处,通过对内关穴、合谷穴恒定且连续不断地刺激,可达到疏通气血、理气和胃、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恶心呕吐反应[17]。本研究结果显示,揿针这一技术的应用可降低骨伤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提高术后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且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3.2 揿针治疗的注意事项

揿针治疗需注意针刺穴位于破损及瘢痕皮肤、体表大血管处,或有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及血小板计数异常、金属过敏者不得使用此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埋针部位有疼痛感时可将针体取出,调整针体方向后再刺入,如调整后疼痛感仍然一直存在,立即取出揿针,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晕针反应,告知患者如有晕针等不适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仅选取于合谷穴、内关穴两处实施揿针干预,而前臂手术患者无法暴露合谷穴、内关穴,穴位处皮肤有破损、炎症者,也无法进行揿针干预。另外,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下一步研究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揿针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骨伤科关穴合谷
养心护心,常按内关穴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晕车时用力点内关穴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辅助治疗心血管病有个第一要穴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