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

2020-08-27王寿华赵晓田赵妍妍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生源显著性因子

王寿华,赵晓田,赵妍妍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源分两类,第一类是参加夏季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因为高考分数未达本科线,所以选择高职院校;另一类是职业高中、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学业成绩不突出,不被重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关注度逐年提高[1]。近10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深入,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知[2]。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高职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袁忠霞[3]研究发现,对于心理方面问题,随着成长,高职院校学生大都可以自行解决,学校只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内驱力,发挥其潜能,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思维异常活跃,作为“网生代”居民,互联网已经融入他们生活、学习和心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资源,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新模式[4]。本研究针对问卷调查结果,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潍坊护理职业学院245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7份,问卷有效率为96.73%,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与饮食10个因子,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采用5级计分法,0分:自觉并无该项症状;1分:自觉有该症状,但并不频繁、严重;2分: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轻到中度;3分:自觉常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到重度;4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作为自评量表,这里“轻、中、重”的具体内涵由自评者自己去体会,不做硬性规定。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学生SCL-90得分为0~0.5分,表示没有任何问题;0.6~1.5分,表示有一些问题但属于正常范围;1.6~2.5分,表示情况为轻到中度;2.6~3.5分,表示情况较严重;3.6~4.0分,表示情况严重,需要严肃对待[5]。

1.2.2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将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生SCL-90得分比较(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睡眠与饮食因子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与李媛媛[6]的研究结果一致。女生心理问题多于男生,这与男女生理差异与社会地位不同有关。女性抗挫折能力较差,压力面前会将问题更多地指向自身,进而产生不良情绪,而男性抗压能力强,更喜欢主动、竞争。

2.2 不同生源地学生SCL-90得分比较(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沈春静[7]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农村和城镇社会环境的差异,与城镇生源学生相比,农村生源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困扰、学业和就业问题更多,因此也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表2 不同性别学生SCL-90得分比较

表3 不同生源地学生SCL-90得分比较

2.3 不同年级学生SCL-90得分比较(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睡眠与饮食因子得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O5)。

关于焦虑、睡眠与饮食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大三学生,这是因为他们的身心发育更加成熟,会更多地思考个人发展和前途问题;同时他们正经历医院实习,处于一个全新的复杂环境,即将面临就业、毕业等方面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关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大一学生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刚接触大学环境、教师和同学,需要重新适应人际关系与环境,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4 不同专业学生SCL-90得分比较(见表5)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强迫症状、偏执、敌对、焦虑因子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O5)。护理专业是学院骨干专业,该专业学习强度和要求高于其他专业,因此,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学院属于边缘专业,师资条件和教学环境相对受限,学生因为担心自己的前途,易出现心理问题。

表4 不同年级学生SCL-90得分比较

表5 不同专业学生SCL-90得分比较

3 讨论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这股心理学思潮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王世伟等[2]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互帮互助、相互激励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归属感,提高其生活舒适度[8]。

3.1 开设内容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

由于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可开设人际交往、情绪压力释放、恋爱情感、心理案例分析、自我调适等方面在线开放课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在线课程形式灵活,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影院、心理微课、心理专家讲座等资源,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加强网络宣传,举办“5·25(我爱我)”“12·5(要爱我)”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自我”,不断丰富、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9]。

3.2 加强“微环境”建设

各系部、各年级积极创建良好的实体与网络“微环境”,轻松舒适的教学、实习和生活环境,能够帮助学生适应人际关系及生活环境的转变;让学生打开心扉,积极面对自我,调整焦虑、敌对等不良情绪;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调整心理状态。

3.3 开通线上线下两条咨询通道

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由于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以及面对面的压力及尴尬,咨询者不容易敞开心扉。在线心理咨询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隐匿性等优势,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倾诉与交流,让咨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10]。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创建良好的宏观、微观校园环境,开设针对性在线开放课程,改革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变关注学生消极问题为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个体发展。

猜你喜欢

生源显著性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