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急诊显微手术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效果对比

2020-08-27曾国兴李观海吴登锋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栓塞血肿残疾

曾国兴,李观海,吴登锋

(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高州 525200)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是血管出现异常变化后诱发脑血管瘤样凸起,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存在大概率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该病的突出特点是高致死率、高致病性[1-2]。临床统计资料显示[3],首次出现颅内动脉出血的患者死亡率为40%左右,而再次出血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70%。患者发病后,大面积的血肿易压迫脑组织而形成脑疝,需要马上通过手术将血肿清除,以便对病情的持续恶化加以有效控制[4]。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大多选择急诊显微手术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术,为进一步明确两种手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有效性,特进行了此次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急诊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患者,共计60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所有患者经颅脑CT、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是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9岁,平均(46.07±5.72)岁;肿瘤分型:大脑前、中动脉瘤分别为3例、11例,前、后交通动脉瘤分别为10例、6例。研究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 23~71岁,平均(45.98±6.04)岁;肿瘤分型:大脑前、中动脉瘤分别为3例、12例,前、后交通动脉瘤分别为9例、6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展现出良好的均衡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全麻下实施股动脉穿刺并插管,将6F导管留置在颈动脉或者椎动脉处,动脉瘤体内置入微导管,以可脱性三维水解弹簧圈在瘤内环绕,通过造影检查对栓塞效果加以确认,若达到满意效果则实施水解解脱并撤出导管,留置导管鞘6 h,加压包扎,并制动24 h。为避免患者围术期出现血管痉挛,需给予尼莫地平微量泵注。

研究组(显微手术治疗):全麻下选择标准翼点作为手术入路,于显微镜下解剖患者侧裂池,继而打开交叉池释放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完全暴露动脉瘤后,选择恰当的瘤夹夹闭瘤颈,严格止血,被分离动脉以碱棉片(含罂粟)覆盖5 min。对于瘤颈相对较宽的患者,可通过弱电流电凝缩小瘤颈后再行夹闭。对夹闭情况再次检查确认后,关闭颅腔。

1.3 疗效判定

通过格拉斯哥(GCS)评分评价[5]患者恢复情况,共分为5个层次:(1)良好:无缺陷、残疾或轻度缺陷,但可正常生活;(2)轻度残疾:存在残疾,但可独立生活,在有保护的条件下可开展一定工作;(3)重度残疾:能够保持清醒状态,但生活无法自理需专人照料;(4)植物人:反应微小;(5)死亡。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及再破裂等。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为基准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百分数(%)表示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行卡方检验,P<0.05说明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预后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人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80.00%、10.00%、3.33%、3.33%、3.33%,对照组预后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人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 76.67%、6.67%、6.67%、3.33%、6.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脑积水、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及再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最佳治疗时机为出血72 h内

当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手术时机的选择尚存在一定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尽快手术,可有效避免再次出血,血管痉挛情况也会有所减少。而有些学者认为,在手术危险性方面,早期手术与晚期手术并无太大差异,预后良好率皆可达到76%以上[6]。本次研究发现,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间<72 h的患者,只要不存在双侧瞳孔散大、呼吸不良及濒死状况,皆需尽快实施手术,以最大程度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3.2 显微手术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术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预后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人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80.00%、10.00%、3.33%、3.33%、3.33%,对照组预后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人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76.67%、6.67%、6.67%、3.33%、6.6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7]。相关研究资料显示[8],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为血管内栓塞介入术,尤其是针对海绵窦段动脉瘤和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脑疝,可选用该治疗方法。若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失败可考虑实施显微手术,若患者血肿面积较大且有脑疝情况存在,则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后尽早通过手术将颅内血肿清除,夹闭动脉瘤[9]。另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脑积水、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及再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期间,应用显微手术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术并发症均较少,皆有较高安全性。出于对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不用开刀,不会形成较大手术创伤角度考虑,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更为适用,可有效避免再次破裂出血,促使患者尽快康复,保证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将显微手术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的治疗,均可取得显著效果,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视患者动脉瘤位置、大小等综合因素确定具体手术方案。

猜你喜欢

栓塞血肿残疾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