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前应用抗过敏药物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0-08-26杨莉莉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冰冻血浆科室

王 兴,赵 辉,杨莉莉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机体产生的与自身疾病症状不符的新的不良反应,其主要有急性溶血性不良反应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临床上以非溶血性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主要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疾病传播及其他类型的反应。由于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急诊抢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求量越来越大,输血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也在逐年增高。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院在输血前,会习惯性地给患者使用抗过敏药物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地塞米松、异丙嗪等。笔者通过对所在医院近5年来异体输血患者出现并上报的72例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是否有必要在输血前为患者使用抗过敏药物,同时进一步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最终达到科学、合理用血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异体输血治疗患者中72例输血不良反应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 26~78 岁,平均(51.9±13.7)岁。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反应28例,过敏反应44例(1例为迟发型过敏反应),无其他类型不良反应。输注的血液成分有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等。

1.2方法整理归纳输血科近5年来的《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结合记录单中显示的患者输血情况及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有无输血史及妊娠史等),以患者在输血前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为分类依据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抗过敏药物在抑制或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中的作用。

1.3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1.3.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2]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且排除可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其他疾病或细菌污染、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发热反应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与受血者体内产生的白细胞、血小板抗体等有关,经常发生在输血后15 min至2 h内,症状较轻者以发热为主,持续约30 min至2 h即可缓解,无须过多干预;重者可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发绀甚至休克等症状,需及时采取药物治疗。

1.3.2 过敏反应 受血者一般在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成分后即发生面色潮红、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症状[3]。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腹痛腹泻、哮喘发作、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4]。

1.3.3 其他不良反应 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的其他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抗过敏药物对不同科室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选取近5年来输血总数>800例次的8个科室进行比较。8个科室5年来的总输血例次为14868次,占全院近5年总输血人次16425次的90.5%,不良反应发生例数66例,占全院5年来不良反应总数的91.7%,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妇产科(0.58%)、血液病科(0.56%)和肝病科(0.55%)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普通外科(0.27%)和肿瘤内科(0.36%)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4个科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使用抗过敏药物4个科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不同科室抗过敏药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抗过敏药物对不同血液成分发生输血反应的影响在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发生率从高到低的血液成分分别为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在输血前未使用抗过敏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由高到低的血液成分为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同样以过敏反应发生为主。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对不同血液成分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抗过敏药物对患者不同个体情况发生输血反应的影响近5年来全院输血例次共计16425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2例,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年龄>52岁者40例,年龄≤52岁者32例。男42例,女30例。有输血史患者47例,未有输血史患者25例。在女性患者中有妊娠史者26例,没有妊娠史者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对患者不同个体情况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抗过敏药物在不同年份中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5年时间该院临床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中,输血前使用抗过敏性药物有31例,占总输血不良反应的43.1%。输血前未使用抗过敏性药物有41例,占总输血不良反应的56.9%。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对不同年份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临床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为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笔者所在医院近5年来共出现72例输血不良反应,占所有输血人次的0.4%,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1%~10%[5-7]。在发生的所有输血不良反应中发热反应30例占比41.7%,过敏反应42例占比58.3%,无其他类型不良反应发生,与滕方等[8]报道的发热反应占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38.9%与过敏反应占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55.7%基本吻合。

表2 抗过敏药物对不同血液成分发生输血反应的影响(%)

表3 抗过敏药物对不同个体情况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

表4 抗过敏药物对不同年份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1)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妇产科和血液病科最高,其次是肝病科。分析原因妇产科可能受国家二孩政策影响,产妇有过妊娠史或输血史人员较之前增多,当妊娠或输血后产妇体内易产生相应抗体,再次输血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9]。(2)血液病科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妇产科,李德应等[10]研究认为血液病科患者多为反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该高于其他科室,但如果在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有可能掩盖了轻微的不良反应发生。这一研究结果与该文统计基本吻合,因为血液病科习惯在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理论推断会有部分轻微不良反应没有及时发现和统计上报,继而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统计。临床科室输血前使用的抗过敏药物一般为地塞米松,具有较强的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受体复合物与DNA的结合影响基因表达发挥作用,但此过程至少需要1 h,而过敏反应多在几分钟内发生,作用迅速而强烈,因此地塞米松并不能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使用抗过敏药物的科室并没有明显减少或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反倒可能因为抗过敏药物的使用而出现不良反应延迟或症状不典型,从而延误最佳抢救时机。目前在我国各级医院输血科应用的是国家卫生部颁布并实施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其第七章中明确规范了输血前后的相关技术操作,但并未提及患者输血前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国外同样对此没有列入规范性操作,如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于2015年发布的《输血指南》和美国血库协会(AABB)于2012年发布的《红细胞输注指南》[11]中均未提及或推荐患者输血前需使用抗过敏药物。

在各种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统计中,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且以过敏反应居多,分析原因主要是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抗原,特别是免疫球蛋白E对过敏反应起介导作用[12],多次输注后体内易产生相对应的抗体而发生不良反应。另有输血患者自身为IgA缺乏者,首次输血后会在体内产生IgA抗体,当再次输血时便会产生过敏反应;而IgA正常的患者,在反复多次输血后体内同样可能会产生同种异型的IgA抗体,再次输血时便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冷沉淀凝血因子因用量较少,近5年没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低,分析原因可能是该院患者所输注的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成分内白细胞得到了基本滤除,但面对易过敏患者仍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单采血小板中含有大量的血浆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与血浆类似。多项研究数据表明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该研究中由于输血例数较少没有参考价值。洗涤红细胞基本去除了全部的白细胞和血浆蛋白成分,但由于日常使用较少,近5年来没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对比发现临床常用抗过敏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为免疫抑制、抗休克及抗组胺等作用,对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反应的作用机制无任何实质性有效缓解。

针对患者不同的个体情况,笔者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无关。谭春泽等[13]研究发现,发生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的患者之间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无输血史、有无妊娠史等方面比较,尚未发现有明显差异。

该研究结果显示,近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逐年下降,但这种下降趋势与是否在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没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1)严把血液质量关,将各种血液成分严格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储存和发放,从源头消除因血液质量影响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2)严格控制临床患者输血指征,杜绝不科学、不合理输血现象出现;(3)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知识培训,特别是规范血液成分离开输血科至患者输注完毕这段时间内血液质量的管理,不断提高合理用血水平;(4)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完善各种应急制度,及时、有效地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

该研究主要借助临床科室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和电子病历中内容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不排除少数微弱不良反应发现不及时或没有及时上报的情况,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该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对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目前仍在使用抗过敏药物的科室更多是一种习惯性传承与心理安慰作用,特别是医院内科输血前几乎都会习惯性使用抗过敏药物。这一方面说明需要在输血培训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尽快从国家层面上出台新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此方面做出明确指导意见。

猜你喜欢

冰冻血浆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冰冻太阳光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了不起的冰冻动物园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冰冻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