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技能现状及对就业的影响
——基于江西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2020-08-26沈华礼陈永秀汪美君
沈华礼,陈永秀,汪美君
(1.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2.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799)
引言
近年来,为将高等教育推向大众化,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导致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据统计,2007年到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由495万激增到874万[1~2],同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更加剧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提高其自身能力来得到快速和高质量的就业,则成为个人、高校乃至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治技能(Political Skills)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Pfeffer(1981)[3]的研究中,Pfeffer 将其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个体社交能力,是影响个体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后,Ferris 等(2005)[4]将政治技能定义为“是一种个体能力,这一能力既体现人际之间互动的风格,也体现社交的效能,高政治技能的个体通过理解他人和运用相关知识去影响他人,以实现个人或者组织的目标”,将其划分为:网络能力(Networking Ability),高政治技能的个体非常善于搭建和使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外显真诚(Apparent Sincerity),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高政治技能的个体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真诚与可靠;社交敏锐(Social Astuteness),高政治技能的个体在社交场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熟知互动原则,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调适自己的行为;人际影响(Interpersonal Influence),高政治技能的个体往往对他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5~6]。Ferris 等对政治技能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本文采用这一定义。已有研究表明,政治技能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有利于赢得他人的信任和信赖感[5],与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领导的“圈内人”[7],最终引导组织资源向自己倾斜,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8~9]。政治技能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高政治技能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善于搭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并能够有效地影响他人,在校园中得到了快速地成长,获得一定量的荣誉和奖励,锻炼了求职的能力,增加了求职简历的“厚度”和说服力。同时,在面试过程中,高政治技能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真诚和可靠,而且善于洞察面试官的表情、言语和行为等表现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更易于受到面试官的青睐,得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但综观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以上多以组织活动为背景展开讨论,以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则鲜有涉及,故本文以江西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政治技能的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以及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高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为保障被测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本文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分层选取了江西省内7所高校,分别为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机电学院。以应届毕业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为被测样本,通过网上填写和实地发放问卷两种方式来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580份,收回有效问卷533份。随后对所收回问卷进行仔细筛选,剔除一些存在缺失值较多、倾向性明显、填写不认真等问题的问卷,最终留下有效问卷520份,有效回收率为89.7%。其中在性别方面,男性占64.6%(336人)、女性为35%(182人)、缺失值占0.4%(2人);在年龄方面,21~23岁之间占大多数,占比为75.6%(393人)。在专业方面,经济管理法律人数的占比最大,为47.3%(246人),其次是理工医学,为22.3%(116人);在家庭所在地方面,农村(或乡镇)人数的占比最大,为61.5%(320人),其次是县级(或县级市),为26.2%(136人)。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Ferris 等(2005)开发的政治技能的量表[4]。他们研究表明,政治技能由四个维度组成,即网络能力(Networking ability)、外显真诚(Apparent sincerity)、社交敏锐(Social astuteness)和人际影响(Interpersonal influence)等四个维度组成。量表共计18个题项,其中:网络能力维度有6个题项,典型题项如“我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外显真诚维度有3个题项,典型题项如“对于我来说,让人觉得我的所作所为很真诚是很重要的”;社交敏锐维度有5个题项,典型题项如“我本能地知道该如何说、如何做,以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人际影响有4个题项,典型题项如“与大多数人建立友善关系,对我来说很容易”。
本研究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政治技能的18个题项;第二部分是智力和就业满意度的问卷,以上两部分皆采用李克特5 级评分;第三部分为被测人员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专业、专业、家庭所在地、毕业去向等信息。随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和Amos24.0 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方差检验以及回归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了修订西方学者的政治技能的量表,探索中国情境下,大学生政治技能的特征和内涵,本文首先对该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具体来说,首先采用主轴因素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利用直接Oblimin 法进行转轴,然后依据刘军等(2010)提出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原则[3],本文对题项进行删减:(1)各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大于0.4;(2)不会出现交叉负荷的现象;(3)各个因子的被测条目要大于或等于3个;(4)所得出的因子对方差的总解释量不少于60%。结果显示,网络能力维度中题项6(我擅长与有影响力的人物建立联系)因子负荷量为0.353,少于0.4,故将其删除,保留剩余的17个题项。
本文再次对剩下的17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其进行KMO和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表明,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χ2=3448.480,p<0.001,已达到显著水平,KMO=0.839,故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采用主轴因素法进行因子分析,直接Oblimin 法进行转轴,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政治技能的因子结构清晰,可以提取出 4个因子,且各个题项因子负荷较高(0.493~0.859),这与Ferris 等(2005)提出四维度的结构完全一致,因素解释总变量达成51.700%,远高于测量学45%以上的要求,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此外,图1为碎石检验,也支持提取4个因子。
表1 政治技能的因子分析
表1 政治技能的因子分析(续)
图1 碎石图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该量表跨样本的稳定性,我们利用Amos24.0 统计软件对政治技能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首先,遵循吴艳和温忠麟(2011)[10]的打包策略,将网络能力和社交敏锐各自的前4个题项进行两两打包成2个题项,人际影响的前2个题项打包成1个题项,最终4个因子都具有3个题项。其次,构建四因子结构模型,并与其他结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四因子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良好(χ2/df=4.117<5;RMSEA=0.077<0.08;NFI=0.917,IFI=0.936,CFI=0.935,皆大于0.9;TLI=0.895,接近0.9,可以接受),并且优于其他模型,故四因子模型是最佳模型,说明大学生政治技能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可以用来测量大学生政治技能水平。
表2 政治技能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数
(三)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研究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政治技能量表以及各个因子的量表的信度系数皆在0.75以上,满足心理学测量要求,研究结果可靠有效。
表3 信度系数表
(四)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4 显示了政治技能及各因子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相关矩阵。可以看出,政治技能与各因子的相关性都非常显著,相关系数处于0.509~0.775 之间;大学生政治技能的总体水平一般,外显真诚的水平最高,其次是人际影响,而网络能力、社交敏锐水平偏低,有待提升。
表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矩阵
(五)人口学信息与大学生政治技能的关系
众多的研究已经表明,人口学信息能够影响政治技能的水平,而本文将研究样本聚焦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年龄大多处于21~23岁之间,故只选取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作为人口学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结果见表5、表6、表7。
由表5可知,男性与女性在网络能力、外显真诚和人际影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交敏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均值比较中,我们发现在网络能力方面,男性大于女性,这说明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善于人际交往,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这可能与“男主内,女主外”等中国传统思想有密切关系;在外显真诚、人际影响方面,女性大于男性,这说明相比于男性,女性处理事情方式更为柔和,思考比较细腻,更易于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真诚,与他人和谐友善相处。
表5 性别与大学生政治技能的关系
为了统计方便,本文将理工科专业和医学专业划为理工医学一类,文科专业单独一类,经济管理专业和法学专业划为经管类一类,最终形成三类。结果由表6可知,专业仅在人际影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后经过LSD多重检验,我们发现:理工医学类专业、文科类专业与经管法类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经管法类专业人际影响的水平皆高于其他两个专业。这可能与各专业的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相较于其他两个专业,经管法类专业学生有类似的专业课程,如商务谈判、口才学、消费者行为学等,同时也接受过类似主题的培训,能够在交谈中让他人喜欢自己。
表6 专业与政治技能的关系
由表7可知,家庭所在地在网络能力、外显真诚、社交敏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LSD多重检验,我们发现:在网络能力方面,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而且中大型城市的网络能力水平最高,其次是县城(或县级市),最后是农村(或乡镇),这说明生活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更善于与他人打交道,重视与重要的人物接触和沟通,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在外显真诚方面,中大型城市与县城(或县级市)、农村(或乡镇)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县城(或县级市)与农村(或乡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中大型城市的外显真诚水平低于以上两个地区,这说明相比于中大型城市,县城(或县级市)以及农村(或乡镇)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淳朴,更易于得到他人的信任和信赖感;在社交敏锐方面,农村(或乡镇)与县城(或县级市)、中大型城市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县城(或县级市)、与中大型城市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农村(或乡镇)的社交敏锐水平低于以上两个地区,这说明相比于农村(或)乡镇学生,处于县级(或)县级市以及中大型城市的学生更会察言观色,能够根据对象和环境的不同,灵活调整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表7 家庭所在地与政治技能的关系
(六)大学生政治技能与就业的关系
1.政治技能与就业方向
本文将就业方向分为工作、读研(攻读硕士研究生)以及考公务员。检验政治技能对就业方向的影响,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仅外显真诚在就业方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经过LSD多重检验,我们发现,外显真诚在工作和读研方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工作的外显真诚的水平高于读研,可能因为外显真诚水平高的学生表现诚恳,让他人放心,能够更快胜任岗位和融入集体,更倾向于就业,而外显真诚水平低的学生更倾向于提高学历,来增加竞争力。
表8 政治技能与就业方向的关系
2.政治技能与就业满意度
为了解政治技能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关系,我们首先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54,初步证明了政治技能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其次,运用回归分析,将人口学因素(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智力作为控制变量,探索政治技能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见表9。由表9可知,政治技能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63,p<0.01),解释了大学生就业满意度1.6%的变异量。另外,我们发现智力也会对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44,p<0.01),但影响效果低于政治技能,这恰好说明,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不单单会考虑学生的智商水平,更为看重学生的情商高低。
表9 政治技能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三、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政治技能是由网络能力、外显真诚、社交敏锐和人际影响四个维度组成。Ferris 等(2005)[4]以组织中的员工为样本,探讨了政治技能的四因素结构。鉴于组织和校园背景的差异性,本文重新取样,以江西省52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为被测样本,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上述因素结构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四因子模式是最佳模型,同样也适合测量大学生政治技能。
2.本文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均值比较,发现大学生政治技能的总体水平一般,外显真诚的水平最高,其次是人际影响,而网络能力、社交敏锐水平偏低,有待提升。
3.性别、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信息对大学生政治技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网络能力、外显真诚、人际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且男性的网络能力大于女性,女性的外显真诚、人际影响水平高于男性;在专业方面,理工医学类专业、文科类专业与经管法类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经管法类专业人际影响的水平高于其他两个专业;在家庭所在地方面,中大型城市、县城(或县级市)、农村(或乡镇)三者在网络能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中大型城市的网络能力水平最高,其次是县城(或县级市),最后是农村(或乡镇)。中大型城市与县城(或县级市)、农村(或乡镇)在外显真诚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中大型城市的外显真诚水平低于以上两个地区。农村(或乡镇)与县城(或县级市)、中大型城市在社交敏锐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农村(或乡镇)的社交敏锐水平低于以上两个地区。
4.政治技能能够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满意度。本文通过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外显真诚在就业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外显真诚水平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就业;政治技能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即大学生政治技能水平越高,其更有可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而且这种影响效果高于智力。
(二)教育启示
1.对高校的启示。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实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大学生政治技能水平,促使大学生快速和高质量的就业,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政治技能的重要性,了解大学生政治技能的内容、作用机制等相关内容;其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既需要关注通识类知识的学习,也可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技能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根据政治技能的网络能力、外显真诚、社交敏锐和人际影响等四个维度来开设相关课程;再次,高校应因材施教,针对某一群体的特征开设关于政治技能某些因素方面的课程,如针对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要特别可开设人际影响方面的课程;最后,应开设“第二课堂”,提供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让课外活动支撑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政治技能。另外,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该主题的培训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对高校大学生的启示。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第一份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可能会决定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方向。为提高政治技能水平,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高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在性别方面,男生要有意识地加强外显真诚、人际影响方面的学习,提升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女生则应该要在人际网络方面努力,学会如何迅速地构建自己的关系圈;其次,在专业方面,理工医学类、文科类等专业的学生要着重提升人际影响的水平,在交谈过程中要充满自信,让他人接受自己,甚至喜欢自己;在家庭所在地方面,农村(或乡镇)、县城(或县级市)的学生要重视自己朋友圈的建立和提高察言观色的能力,中大型城市的学生要在外显真诚上下功夫,尽可能在与人沟通互动中能够让他人感到其较高水平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