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下政企校协同创新的耦合关系研究

2020-08-26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互信息信息熵螺旋

(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一、国内外三螺旋模型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1995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亨利•埃兹科维茨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洛埃特•劳德斯多夫将生物学中三螺旋结构引入到创新体系的研究中,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且呈螺旋式上升的关系,称为三重螺旋关系,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就此诞生(如图1)。

自2009年起,三螺旋国际会议由每两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召开一次。早期的学者主要关注三螺旋理论提出的背景,确定研究范畴、研究方法,搭建理论模型和组织框架,并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1 三螺旋模型

国内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有周春彦、王成军、林学军等。周春彦2005年翻译出版了亨利•埃茨科瓦茨的《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模式》[1],系统地将三螺旋理论引入国内;王成军2005年出版了专著《三重螺旋:官产学伙伴关系研究》[2];林学军2010年出版了专著《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3]。周朝成、李敏认为“校地互动”转型发展存在着利益、权力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矛盾,提出了政企校加大投入,重新调整管理体制的权力结构关系,促进政企校文化融合等建议,实现“校地互动”的转型发展[4]。

张秀萍、黄晓颖运用三螺旋理论对传统“产学研”合作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为现代“产学研”合作理论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5]。庄涛系统阐述了三螺旋动态整合机制理论模型的构建,并对中国大学、企业、政府的三螺旋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适合中国情境的三螺旋模型,寻求中国三螺旋创新系统快速提升的实践路径[6]。

习许侃、聂鸣研究中韩两国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动态关系及它的特点,以SCI-E数据库中收录的中韩两国学者发表论文数据的互信息为测度指标,利用三螺旋算法进行定量分析[7]。吴卫红、陈高翔等构建了包含政府、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资本部门四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四螺旋模型,创新提出了N螺旋算法,实证测度和对比中美两国4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程度与发展态势[8]。

陈笃彬、邓雪研究高校对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利用EXCEL软件,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从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成果三个方面分析得出了福建省与沿海几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及排名[9]。

马永斌、王孙禺系统阐述了三螺旋理论的研究背景、核心价值和动力机制,并从大学的作用转变、政府的作用、企业的转变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0]。

张海滨、陈笃彬对高校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定性分析,构建了高校支撑区域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部7省市高校支撑区域创新贡献度进行实证研究[11]。

柳岸运用三螺旋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中国科学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12]。

综上,三螺旋理论将生物学螺旋式结构运用在阐述政府、企业、大学三者在创新体系之间的相互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理论内涵和外延随创新教育的发展还在不断完善与更新。西方学者对于创新方面的研究较早,我国学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对理论的引入与借鉴的初步阶段,对该理论的运用主要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协同创新、三螺旋关系的测度分析等方面。

二、信息熵理论与三螺旋算法

对于政府、企业、学校在创新方面的互动关系,主要测度分析方法是采用香农(C.E.Shannon)信息熵理论和雷德斯多夫(L.Leydestorff)的三螺旋算法。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熵”的概念用来解决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信息熵这个词是从热力学中借用过来的,用以描述信源的不确定度。计算公式如下:

这里H表示熵即信息量的平均值,P(Xi)为Xi信息出现的概率。以下标U、I、G分别表示大学、企业和政府。大学的信息熵H(U)、大学与企业的二维信息熵H(UI)、政企校三维信息熵H(UIG),可由如下公式计算:

三螺旋算法用转接度(Transmission)来描述二维、三维互信息,也可以理解为多主体间的协同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同理可推算出T(UI)、T(UG)、T(IG)二维互信息值。

二维互信息T值越大,说明两者之间联动关系越紧密。

三维互信息计算公式如下:

三维互信息T(UIG)的值越小,说明政企校间的协同交互关系越密切,政企校组成的三维系统发生了自组织作用。反之,T(UIG)的值越大,说明政企校各自的独立性越强,相互协同关系越弱。

三、样本数据处理

考虑到专利申请可以体现为创新的具象化成果,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的专利数据库,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查询政府、企业、学校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本文参考了三螺旋创新相关研究的通行做法来处理数据,将申请人中含有“大学”“学院”“研究所”“实验室”的专利归为学校(U)的创新成果;将申请人中含有“公司”“厂”的专利归为企业(I)的创新成果;将申请人中含有“局”“部”的专利归为政府(G)的创新成果;将申请人同时含有上述两个主体的归为学校—企业协同创新(UI),依此类推出学校—政府协同创新(UG)、企业—政府协同创新(IG)、政企校联合申请的归为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UIG)。

再进一步将申请人名称中有混淆含义的、无法辨别主体的数据筛除,如“局有限公司”“部有限公司”“干部学院”“实验室公司”等无效数据。因专利从申请到发布有6个月以上的申请周期,笔者认为专利自申请时就说明了创新方面的成果,故本数据采用的是申请日为标准,经筛选和处理过后,得出2013—2017年政府、企业、学校专利申请的数量如表1,根据信息熵理论和三螺旋算法公式,得出政府、企业、学校的二维熵H、三维熵H、以及二维互信息T、三维互信息T 如表2:

表1 2013—2017年专利申请数量统计表 单位:件

表2 政府、企业、学校创新三螺旋测度计量表达(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单位:mbit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

观察2013—2017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变化,绝对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说明创新成果在稳定增长。2017年数据有明显减少,是由于专利从申请到发布有6个月以上的周期,所有专利数据的公布日区间设置在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2017年申请的专利可能于2018年公布,故2017年数据相比其他年份明显减少,但在利用概率计算信息熵的结果上影响不大。

对比各主体申请专利数量,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且涨幅最大,其次是学校,再次是政府。这说明在目前情况下,企业成为创新成果的主要承担者,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更倾向于承担风险自主研发创新产品;大学虽有创新方面的积极性,但实际上没有充分发挥智力支持的作用。应该强化大学的核心主体功能,同时强调企业资本支持、产品市场化的职能定位。

UI、UG、IG、UIG的绝对数量占专利总量的比例很小(0%~2%),说明各主体的独立性比较强,交互协同程度亟待提高,应该改变传统的“唱独角戏”、两两线性合作模式。

观察二维和三维互信息T值数据变化,二维互信息基本呈缓慢增加趋势。T(UI)最高,说明大学—企业的协同程度最高,这与目前创新方面多强调校企合作的情况相吻合。T(IG)、T(UG)值明显减少,这可能由于政府主要是提供政策性支持,政府的定位和职能难以从联合申请专利方面完全体现出来,还有可能因为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协同作用产生的部分替代效应。相比较而言,企业—政府、大学—政府之间协同程度不尽如人意,是三螺旋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T(UIG)为负值且有小幅波动,整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根据信息熵理论和三螺旋算法,三维互信息值越小,说明政府—企业—学校之间形成的自组织发挥作用并且系统比较稳定,但变化幅度缓慢,应该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三主体协同互动程度。

五、促进政企校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

(一)以大学为核心、政企校三主体协调共建

创新领域建设主体应该以大学为核心主体,政府、企业作为重要建设主体协同共建。政企校三主体的地位平等,但定位和价值不同,可以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和职能。大学的主要职能和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这也是创新领域建设的主要目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政府在符合市场发展的前提下,为企业和大学搭建沟通桥梁,共享信息和要素,是创新领域建设的环境保障。企业的主要职能是投入资本和渠道,实现市场收益。企业与大学共同探索市场需求,通过第一二三轮融资和运营管理,将产品推向市场,培育初创企业走上正轨,在市场中生存发展下去。

(二)由两两线性合作转变为三主体的非线性互动

三螺旋模型要求打破政府—大学—企业的两两线性合作的传统格局,三主体既互相独立,同时又在人才、资本、技术、制度方面深度合作,形成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有机网络结构,在这个资源开放又具备一定稳定性的网络中,摆脱了以往政企校各主体扮演的主动与被动,领导与被领导的单一角色,任一主体都可以根据需求,向其他两个主体发起非线性的互利互惠的联系,将三主体各自的资源优势搭建成创新的有机结构和空间,非线性合作使得政府、企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创新领域建设中来。

结语

利用三螺旋算法测度政企校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积极而广泛的意义,可以对政府、企业、大学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有量化的理解,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真正运用三螺旋模型构建政企校协同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互信息信息熵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基于信息熵可信度的测试点选择方法研究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近似边界精度信息熵的属性约简
基于改进互信息和邻接熵的微博新词发现方法
基于信息熵的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与检验监管策略研究
信息熵及其在中医“证症”关联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互信息的图像分割算法研究与设计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