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创新

2020-08-25周江梅王荧林卿王海平王丰

台湾农业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

周江梅 王荧 林卿 王海平 王丰

作者简介:周江梅(1973-),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与土地制度. Email:836652945@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JY080);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7R10154);福建省科协决策咨询项目(FJKXA17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导性项目(AC20178);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STIT201727)

摘要:【目的/意义】小农经济如何与现代农业相对接,如何实现规模经营,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方法/过程】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福建省邵武市生态银行的建设背景、发展思路、组织架构与功能、运行机制、主要特点等,并据此探讨邵武市生态银行构建对未来县域农业发展作用。【结果/结论】邵武市生态银行在集聚县域内资源要素基础上,采用“平台+客商+基地+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引领,以平台为媒介,以基地为基础,带动周边其他经营主体发展生产,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实现规模经营,助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关键词:资源整合;农业规模经营;生态银行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0)03-0020-09

Model Innovation of Marketoriented Modern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

——Taking the Ecological Bank of Shaow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OU Jiangmei1, WANG Ying2, LIN Qing3, WANG Haiping1, WANG Feng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Finance,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It has become important subjects of current research on how to align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with modern agriculture and how to realize the scale management.【Methods/Procedures】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development idea,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ank in Shaowu City of Fuji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the role of the ecological bank in Shaowu Cit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unty agriculture was explored. 【Results/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gathering the resource elements in the county,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platform+merchants+base+business entities” was adopted by taking the market as the leading, the platform as the medium, and the base as the foundation,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drive the surrounding other business entities  to develop the production, thus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achieve the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loc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xpand the valueadded space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resource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 ecological bank

自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倡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为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其中最主要涉及2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要将小农户纳入经营体系中。前者涉及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后者涉及公平问题。那么如何保证效率,又能兼顾公平呢?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尝试,采用“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以一定规模经营为基础,带动小农户生产,但仍存在着包括企业在内许多规模经营主体因自身发展不足而难以有效带动小农户的情况。如何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如何带动经营主体(包括小农户)发展成为当前学界极为关注问题。

从当前学者们对农业规模经营研究来看,主要包括规模经营重要性认识、规模经营方式、路径以及农户农地流转或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等方面。在规模经营重要性方面,主要聚焦在资源配置效率与环境条件改变。规模经营能够实现资源更有效配置,有利于土地流向最有效能的劳动力,提升土地产出率[2-6],能够将小农户、多地块的分散经营纳入分工经济[7-8]并且耕地连片规模经营能提高农业环境效率[9],激励经营者实施亲环境行为[10]。此外,土地规模经营对家庭借贷具有正向影响[11]。

在农业规模经营方式方面,主要包括农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社会服务型规模经营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合作经营(如股份制合作经营)等 [12-13]。农地集中型农业规模经营又可分为家庭经营型、股份合作型和工商租赁型3种[14],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已实现了由土地规模经营到服务规模经营的转变[15],这对完善农业实现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具有重大意义[16]。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生产托管日益成为带动小农户发展规模经营的主推服务方式,较易被小农户接受,进而加速资源的流转[13-14,17]。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在路径选择上要探索产权实施层面的经营方式转型[18],限制扩大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对规模经营的冲击[19],探索实现内涵式适度规模和外延式适度规模途径[12],如在同一经营对象和范围内投入更多、更集约的资金技术[20],鼓励农地转出与转入[21-22],开展社会化服务[23],重视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培育[24]等。

在农地流转或合作意愿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农地流转、合作形成与经营权细分有关系,能促进农事活动分工与外包服务形成[18,25];人力资产专用性、农户组织化程度、排他能力、处置能力、交易能力、区域地形交通环境、农户与区域种植作物的匹配度等对农户生产外包服务规模经营行为有促进作用[26];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地整理、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土地流转价格会影响到土地規模经营的发展[24,27-29];同时,学者们也提出土地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30-32]。

台湾农业探索2020年6月第3期周江梅等: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创新——以福建省邵武市生态银行为例

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大都认同适度规模经营能提高经营主体收入[19],农业规模经营中服务规模是目前及今后更加推崇的规模经营方式。但无论是土地规模化,还是服务规模化,关注的是不同生产经营环节分工与合作,更多集中在生产环节中的效率提升。而事实上,一个产业发展成功与否,一定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对于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除了满足自有一小部分需要外,更多要面对大市场,在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或对存在需求潜力判断基础上,发展生产经营,形成有效供给,推动规模经济实现。

邵武市政府在认识到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引领作用后,推出了以县域资源整合为基础的生态银行平台构建,从其组织架构设计及运行方式来看,有助于整合全市要素资源,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并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这种以生态银行平台构建为中心的助推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方式值得认真研究。

1邵武市生态银行发展现况

2019年8月课题组到福建省南平地区的邵武市开展农业生态银行运行情况调研。作为新生事物,生态银行还没有真正开始运营,但这一平台总体架构及操作流程都已非常清晰,为课题组开展生态银行平台发展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平台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引领,整合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这一平台架构及其运营模式能否达到这一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县域内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提升农业价值?随着调研深入,这些问题也得以一一明了。

1.1建设背景与总体发展思路

由于邵武市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省与周边省份或城市的贸易中心,市场交易发达,农产品贸易省内可辐射到其他地市,省外可达到江西、浙江等地,邵武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年都能吸引省内外大小批发商前来采购,而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据目前调研情况来看,邵武市作为传统市场交易中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但从长期来看,若农产品批发市场仅作为农产品买卖的集散地,没有将批发市场与当地农业生产环节形成稳定联结机制,那么这样的批发市场对当地农业生产带动作用也将是有限的。随着交通越发便利,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会逐渐弱化,来自其他农业县的农产品竞争也会日趋激烈,仅靠批发市场吸引批发商,尤其是大批发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据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单纯买卖模式很容易被其他农业大县所复制,若要保持批发市场的活跃度及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推进,就需要留住大批发商,让大批发商来关注与引领当地农业发展,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如何留住批发商?邵武市生态银行建设思路又是如何呢?通过与平台建设参与者座谈,了解到平台发展的独特思路:留住批发商,留住市场,利用平台为批发商创造“留下”的创业条件,在批发商生产、销售中可能遇到难点及难以把握的环节上给予更多支持(包括搭建农业用地流转信息平台、提供金融信贷等),并为其提供良好的营销环境(配套物流、冷库等市场流通服务),以此“留下”大批发商,引领当地农业生产,拓展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途径。

对于这样的发展路径,课题组既有认同之处,也存在疑虑。认同之处在于留住批发商,就是留住市场。市场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市场才能实现要素及农产品交换价值。疑虑之处在于是否大批发商或类似其他营销主体需要参与到生产环节,才能真正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若是当地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做出自己的品牌,就可以不用担心销售问题吗?究其原因,大批发商作用应更多在于科学技术传播、生产经营管理示范与引领,这对于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非常重要。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场所,但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在生产环节。大批发商进入生产环节,能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进而带动当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与产业经营效率提升,若仅依赖农产品市场交换的价值实现,对当地农业产业整体的发展影响与大批发商参与生产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为避免资本过多进入而影响农民利益,邵武市限制了批发商参与农业生产环节中的经营面积规模,即约为33~53 hm2(属于县政府可以审批流转范围之内),使得批发商在当地农业生产功能更多体现为引领与示范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生态银行的发展思路归结为:发挥政府在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优势,为大批发商提供生产、销售方面的便利服务,培育大批发商成为当地经营主体,通过大批发商自控生产基地建设,传播、引领、示范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带动当地其他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发展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并通过批发商自有销售渠道,尽快实现产品的市场交换价值(图1)。

图1生态银行发展思路

接下来,课题组关注的问题是平台现有组织架构与其运行方式,能否真正为大批发商提供充分的生产、销售的服务便利?能否真正留住批发商?

1.2组织框架与功能

留住市场就要留住大批发商,据调研:大批发商在各地购买农产品,最优农产品很难买到(生产方会自行销售最好产品,次优才会到大批发商手中);因此,大批发商也需要拥有自控基地,自行组织生产,保持产品较高市场竞争力。为此,生态银行需围绕着如何引入大批发商、如何为大批发商创造良好生产与营销环境,设计相应组织架构。

农业生态银行作为中介平台,起到聚集要素资源的重要作用。农业生态银行设有招商引资处,拥有招商功能。招商引资处由农业局、商务局的相关公职人员组成,重在挖掘大型商贩或大型投资农业的客户,以政府公信力及严格审核程序确保招商对象信息可靠、符合招商要求。平台拥有农地流动信息融合功能,结合各乡镇生态公司为客商提供农地流转信息与流转配套服务。为了盘活各乡镇土地资源,邵武市政府要求各乡镇成立农业生态公司,其职责主要是与村委会共同盘活农户手中的农地资源,由乡镇农业生态公司与村委签订协议,负责农户土地打包流转,并由乡镇生态公司对流转后有一定规模的土地进行整理,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公司还根据客商对生产要求,为其增设大棚设施。平台还拥有融资和保险服务等功能,政府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入驻平台,以解决招商大客户在生产、市场流通等环节遇到资金不足、风险过大等问题。此外,将生态银行建于邵武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内,配套物流、仓储业务,平台便又拥有了流通与销售等服务功能。这一组织架构建立(图2),大大便利了大批发商的投资与产品流通,有效降低了批发商生产、销售等环节中交易费用。现有组织架构设计实现了大批发商与乡镇生态公司、大批发商与金融机构、大批发商与保险公司、大批发商与批发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农业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释放生产力,降低生产与市场销售风险。

图2农业生态银行平台总体组织架构

1.3生态银行运行机制

政府通过生态银行这一平台选择合适(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的批发商,并由平台为其提供便利服务,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方便大批发商对生产要素获取,并降低其在生产与销售中风险,激发批发商投资意愿,同时保证平台良好运转。

1.3.1为批发商创造良好创业环境

生态银行功能之一就是被赋予了农地银行功能,服务农地流转,提供包括农地流转信息、政策信息等相关内容。由于南方山区不少地方在农地可获得性、自然条件适宜性方面情况相似,为吸引批发商,需要配套更多软环境建设,为批发商前来“创业”创造良好氛围。平台从便利的服务着手,从农地获取、资金保障、风险防控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在农地获取方面,每个乡镇成立土地流转公司(也称生态公司),成立生态公司的缘由在于希望通过乡镇政府与村签订农地流转协议,再由村与农户签订农地流转协议,以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该公司要对流转后的土地进行整理,满足经营者对农地基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生产设施建设的需要。土地整理与设施建设所需费用来源于生态公司向政府部门申报的项目经费与政府财政补贴。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允许生态公司通过自行经营产品获取相应利润,如某镇生态公司,与农业大户成立农业生态公司,下设3个子公司,分别从事槟榔芋、淀粉加工、精油生产。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银行运行,目前邵武市已有5个试点乡镇,建立农业生态公司,负责土地流转。

在资金保障、自然与市场风险防控方面又是如何运作呢?在资金保障方面,若大批发商进入农业领域,必然涉及土地转入租金、资本品购买费用及劳动力工资支付,在自有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为了使这些在当地从事农业经营的大批发商及其他经营主体获得便捷的融资服务,由生态银行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防控,生态银行还引入保险公司,为大批发商及其他经营主体提供应对生产和市场风险的险种,尽可能将农业生产与营销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1.3.2保证平台持续有效运转

首先,平台对有意向前来投资的大客商执行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引进的大客商对农产品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有一定生产投资经验,如正着手引进的永辉超市。其次,对已确权的农地予以依法、有序、有偿地进行流转,要保证不同产权主体利益。由各乡镇生态公司向平台提供可流转土地信息,在符合法律规范情况下进行经营权流转,确保土地所有权人、承包权人和经营权人利益,由承租方与出让方以合同形式予以保证。总体来看,生态公司主要以农地流转、产前农地整理等服务为主,乡镇农业公司向承包方(大批发商)收取租金,将租金交付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交给村民,在此过程中农业公司也会考虑到村集体作为农地所有权人的作用,除了租金之外,还会向大承包方另外收取一笔费用交给村集体,作为村级组织运转费用。如某地块每亩(1亩=667 m2,下同)农地租金为300元,这部分地租是给村民的,生态公司还要求承租方额外每年每亩增加100元费用给生态公司,生态公司再将这笔费用给村委员,由村委会支配。生态公司的让利行为,确保了农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利益,能够更好地推动农地流转,并有助于土地流向生产能力强的经营者手中。再次,政府围绕平台建设做好要素市场与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自由竞争环境,提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最后,平台规范运行机制,防止信贷、保险中道德风险。为了防止信贷风险,生态银行要求贷款方(如大批发商)的农产品必须在此平台进行销售,这样就可以认可订单抵押,通过结算体系(用于信用贷款)中流水账户,就能要求信貸方及返还贷款、利息,减少信贷风险。对于参与保险经营者,若遇到关于生产与销售中风险,经营者需要向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种植及农产品销售情况的数据,由于交易就发生在生态银行平台内部,每单交易面积、数量与价格都有账可寻,很容易发现是否达到赔保条件,监管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大批商即能从平台获得相应的要素资源发展生产,也能通过平台保险业务降低损失。

由平台(设有政府招商引资处)对大批发商进行选择(最了解市场信息,知道生产什么),大批发商对是否在当地投资进行选择(成本与收益比较);政府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自由竞争环境,建立激励机制(降低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交易费用及交易风险),增加大批发商对收益预期,进而增强大批发商投资意愿;平台对于发生信贷的企业及参保企业要求其将生产农产品在平台销售,保证了信贷与风险可控,激励金融与保险公司来平台开展业务。这样,便能较好地保证平台各方利益,做到风险可控,保证平台的持续有效运转。

1.3.3鼓励批发商发展农业相关产业

大批发商通过平台获得一定面积农地,且可通过平台获取相关政策信息,争取相关行政部门政策支持,由于大批发商对产品品质要求相对较高,在其自控基地上会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生产技术,采用绿色、安全生产经营方式,而这也正是当前政府部门所推崇的经营方式,也能通过项目或其他方式获得财政支持。同时,由于大批发商有良好的营销渠道,配套平台较完善的流通服务,可带动周边经营主体发展生产,实现自控基地与外围其他经营主体基地处于共存状态;或与周边基地经营主体以契约方式实现合作(其中也包括与农户或由周边基地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合作),以弥补农产品市场销售不足。

与此同时,随着农地及周边生态条件改善,经济发展,农地其他功能也将逐渐得以显现,三产融合已成为未来发展热点,也是经济利润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为此,需要挖掘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功能,发挥农业多项市场价值,提升农业总体经营效益。以农业休闲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受到消费者欢迎,倡导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为基础,注重生态效应的生态农庄成为农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总体提升,也成为了当前政府部门推崇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以原生态、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为主。通过与乡镇技术人员或高校、研究单位技术人员合作,推动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发展订单农业,利用平台所处市场优势,采用精准配送,满足高端消费人群需要。另一方面,发展休闲产业,增加农业附加值。随着经营主体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追求,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建立33~40 hm2或47~53 hm2面积的田块生态农庄,可利用“田水湖山”资源,打造生态农庄综合体,实现种养结合、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于一体,提升要素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加农地价值,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生态农庄打造,也能为农庄周边的其他农业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提供示范引领,争取农业效益最大化。同时,随着生态农庄整体收入增加,农户既能获得稳定的地租收益,也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或在生产环节与基地(或企业)形成生产上的契约关系,获得农业经营收入。

图3生态银行运行机制

总之,生态银行建立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打通市场与生产环节,盘活当地要素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让批发商参与到当地农业生产环节中,以乡镇为单位促进生产基地建设,由大批发商引领并组织生产。同时大批发商利用掌握现代生产技术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注重绿色发展,结合生态农庄建设,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提升农业价值总量,并畅通销售环节,实现产销一体化(图3)。

2生态银行特点分析

邵武生态银行模式有助于当地由销地市场往产地市场发展;政府背书,给平台营运带来权威与可靠性;通过各乡镇建立生态公司,增强农地流转效率,并有望将各乡镇作为大批发商的生产基地;通过批发市场又可将产品辐射至周边省份;还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如计划建立一些大型超市分拨中心,促进产品流通。从目前来看,邵武市生态银行具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特点:

2.1实现要素资源集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生态银行将乡镇农业公司、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大批发商等纳入统一平台,将乡镇流转的农地作为批发商农业发展的基地,劳动力要素也在此大规模生产中得以整合,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劳动者将被纳入生产环节,而合作社、大户、中小企业也可参与到生产环节,作为其大批发商自控基地以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资金转化为资本,减少劳动力使用),这3大资源要素通过平台运转、集聚,要素交易成本内部化,通过企业化科学管理,促使生产量尽可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动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同时,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大批发也能通过融入先进现代技术,采用循环技术、绿色技术等,减少污染与废弃物,增加规模经济总量。大批发商对产品市场信息了解以及对产品市场的影响,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合理的市场利润空间,并通过与周边的经营主体之间的契约合作,尽可能给周边其他经营主体带来更为合理的利润。总之,生态银行能够聚集土地、资本、劳动力(经营者)这3大生产要素,在大批发商组织下,减少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得大批发商及其他经营主体获取更大的利润。

2.2实现多方面配套服务,确保引入经营主体发展

生态银行为引入批发商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方面由乡镇生态公司提供可流转农地信息,并做好流转农地平整以及相关农业设施建设;引入金融机构能为批发商提供信贷服务,确保批发商发展农业中所需资金;引入保险业务,能使批发商较有效地规避生产与市场中可能遇到的较大风险,这种将场外交易转入场内交易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市场交易信息的对称性。同时,信贷方或受保方的产品在平台销售,有利于降低土地交易、金融与保险服务业务开展的风险。而生态银行也能结合批发市场原有入驻物流業、仓储配送业务,更好地将生产、流通、销售相结合,确保市场与产业有效衔接、产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有效衔接。而有针对性的服务必然有助于批发商在更好的“创业”环境中,发挥其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优势,更好地参与到当地产销环节中,做大做强农产品市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示范带动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到当地农业发展中,推动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2.3实现经营主体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大批发商通过乡镇农业企业获得需要的自控基地,可以完全根据自身对市场信息了解,定位产品生产,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如高端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又可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给当地其他经营主体带来更多新技术与管理经验借鉴,或直接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参与到其自控基地生产中,或鼓励批发商与周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以契约合作方式共同发展生产,形成了以“大批发商(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同时,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庄,由于大批发商对于新发展的接纳程度及新技术的使用程度相对较高,在以生产为主的农业产值面临上限时候,开发多种经营模式,有利于拓展农业经营增产空间。而大批发商通过生态农庄发展也会推动周边经营主体效仿,进而推动更大范围内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2.4实现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同一平台运转, 保证平台各参与方利益

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通过生态银行这一平台相连结,既能发挥市场交易功能,又能引领当地农业发展与产业增值,进而能稳步提升当地要素资源价值。为此,利用平台集聚生产要素资源,同时又利用原有批发市场信息及大批发商销售渠道,有效实现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统一,减少要素资源市场、产品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利润。如批发商通过生态银行与乡镇农业公司签订租赁合约,将农地落实到具体点上,又可通过平台引入金融机构解决农业生产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平台又具有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功能,能为通过平台销售的批发商提供快速物流配送,方便了当地农产品对外销售,而金融机构也能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发生银行借贷的批发商销售具体情况,有利于信贷款及时追缴,也能使保险公司获得投保批发商生产与销售真实情况,及时给予投保批发商保险赔付。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统一,将资源要素价格与产品销售价格透明化,有利于市场信息透明,保证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并能保证平台各方参与者利益。

3邵武市生态银行构建对未来县域农业发展作用的思考

邵武市生态银行的建立无疑为当地未来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突显销售端对农业生产引领,发挥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解决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根据批发商,尤其是大批发商或大零售商要求)、怎样生产(根据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批发商、大零售商结合当地生产技术、资源条件进行生产),为谁生产(通过订单农业方式实现)3大问题。同时,能够有效应对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与理清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职能。生态银行建立将带来农业生产领域革命,推动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大融合、产业间大融合,使原有集中于要素的资源大整合,农业规模经营内涵将得到以进一步拓展,农业规模经营范式将有新的突破。生态银行建立将有助于搭起大农业、强农业的大平台。生态银行平台对农业发展的突出作用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3.1解决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的问题

以销售端为重心,通过“大批发商+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方式,实现土地与人力、资本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产业整体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其中大批发商引领,又能有效地结合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产品。农产品来源于不同区域已有生产的农产品,或通过订单农业方式获得所需农产品。随着大批发商销售规模扩大,产品质量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而自控基地的建设,以及通过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大批发商将与周边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形成契约合作方式,保证产品质量与有效供给,而周边新型经营主体也会以自有基地或通过与农户之间合作的方式,组织和扩大生产。这样,以大批发商为龙头,小农户也能加入到规模化生产环节,分享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以市场端来解决生产问题,必然有有利于形成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真正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今后农业发展总体趋势来看,生产什么一直是众多经营主体关注的焦点,因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带来市场风险也是经营者除了生产中自然风险以外最为担心的问题,而大批发商引入,无疑可以作为解决上述生产什么、为谁生产2方面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契约方式保证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使其较好地规避市场风险。

3.2解决市场经济中怎样生产问题

夯实绿色经营理念,提升产品价值与生态价值。经营主体能根据大批发商需求,较好地对接市场。随着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提升,生产经营方式改进成为必然,“减量化”生产方式已成为许多新型经营主体的共识。生态银行带来大批发商对市场产品认知,必然更希望有高品质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为此,不仅自有基地能够做到生产环节产品质量严格把控,也会要求其收购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随着可追溯体系的构建,经营主体生产产品将受到更广泛、更严格的监管。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已成为解决如何生产问题重要途径,从而保证产品品质,提升环境资源质量。环境资源质量提升带来农业生态价值的显现,通过生态农庄建设,导入多元化经营,生态价值效应也能进入经营主体经济价值的计算中,成为其收入构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更有利于农地生态保护与开发。而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地多元化利用,农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农业多方面价值也不断得以显现,农产品收益、体验产品收益、住宿、餐饮等多种经营形式开发,直接推动生态农庄发展与其经济效益大幅增加。解决怎么生产问题,也就确定了生态环境能否改善问题,进而也影响到农业多功能性能否正常发挥问题。“怎样生产”就要考虑采用的生产方式应对农业价值全面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要努力向有利于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改善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3.3解决农业供给侧改革难题

加深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农业生态、社会、经济价值认识也逐渐深入,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更好地平衡农业资源利用,促进产品品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才能实现供给创造需求目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也是生产力提升的过程,是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利用的过程,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现状都将得到改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真正实现。因此,生态银行这种集中资源求发展,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方式应得到肯定与进一步加强。为了保证供给产品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保证产品品质,推動生产环节绿色发展,降低总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考虑到生产成本,大批发商除了小部分自有基地外,要促进营销规模扩大,就需要收购更多的农产品,而通过自有基地以外的基地生产,就能有效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发展市场需要的农产品,有助于较大区域范围内产品结构调整;而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变化,对农业体验、观光等需求增加,也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资源价值多重体现,有效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4解决政府与市场定位难的问题

明确政府与市场定位,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生态银行中,政府与市场定位是明确的。政府在招商引资、成立乡镇公司完成土地流转、引入金融、保险机构,方便整体农业产业链形成的环节中,做好配套服务与难点疏通,使得整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能做到要素资源可获、产品流通顺畅、风险可控;而在整个产业链运行中,从产前大批发商引领,产中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市场(大批发商)需要生产,产后生态银行平台产品营销,都充分体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及对产品的选择。政府培育有利产业链、产业集聚的外在环境条件,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通过生态银行平台有效运转,从而使市场交易费用降低,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并且明确政府与市场不同职能,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将能在更大范围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1]

杜鹰. 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0):4-8.

[2]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王振华,郑文杰,张广胜. 土地流转对种粮大户土地产出率影响的再讨论——兼论效率尺度下的土地经营权结构问题[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6):229-234.

[4]纪月清. 从地块层面看农业规模经营——基于流转租金与地块规模关系的讨论[J]. 管理世界,2017(7):65-73.

[5]朱颖. 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与粮食供给机制的现实因应[J]. 改革,2012(1):41-49.

[6]王广亮,张屹山.权力结构、公司治理与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7]罗必良,万燕兰,洪炜杰,等. 土地细碎化、服务外包与农地撂荒——基于9省区2704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J]. 经济纵横,2019(7):63-73.

[8]罗必良等.农业家庭经营走向分工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9]马贤磊,车序超,李娜,等. 耕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改善了农业环境吗?——基于耕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检验[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6):62-70.

[10]曹慧,赵凯. 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19(4):740-752.

[11]杨阳,蒋佳伶,冯瑞河,等. 土地经营规模与中国农村家庭借贷——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6):34-55.

[12]吴振方.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缘由、路径与前景[J]. 农村经济,2019(1):29-36.

[13]于海龙,张振. 土地托管的形成机制、适用条件与风险规避:山东例证[J]. 改革,2018(4):110-119.

[14]杜志雄,肖卫东 .农业规模化经营:现状、问题和政策选择[J]. 江淮论坛,2019(4):11-19.

[15]何宇鹏,武舜臣. 连接就是赋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农村经济,2019(6):28-37.

[16]钟真. 社会化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基于理论与政策的梳理[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2):92-109.

[17]张继胜,徐光磊. 信托化:组织的制高点和命脉——复杂性科學视角下的组织进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18]罗必良. 从产权界定到产权实施——中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的过去与未来[J]. 农业经济问题,2019(1):17-31.

[19]杨璐璐. “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协同的保障机制:自稳定承包权观察[J]. 改革,2017(10):132-139.

[20]冯献,崔凯. 日韩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亚太经济,2012(6):77-80.

[21]沈费伟. 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进机制:中日比较的启示[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37-44.

[22]刘启明,李晓晖. 关于如何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探讨——基于日本农地中间管理制度的分析与启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95-105.

[23]邵彦敏,王颖. 日本政府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的成效与借鉴[J]. 现代日本经济,2008(2):52-54.

[24]杨子,饶芳萍,诸培新.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基于农户土地转入视角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9(3):82-95.

[25]罗必良. 科斯定理:反思与拓展——兼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改革与选择[J]. 经济研究,2017,52(11):178-193.

[26]胡新艳,朱文珏,罗锦涛. 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创新:从土地逻辑到分工逻辑[J]. 江海学刊,2015(2):75-82.

[27]刘宪法. 台湾农地重划制度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2011(11):82-91.

[28]拜茹. 适度规模经营何以可能?——基于农村老年人土地流转意愿的角度[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4-152.

[29]杜涛,滕永忠,田建民,等.小农户合作生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5):134-140.

[30]彭文龙,吕晓. 农户视角下耕地规模经营与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4):91-97.

[31]张晓恒,周应恒. 农户经营规模与效率水平不匹配对水稻生产成本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2019(2):81-97.

[32]刘守英.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
国有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大数据时代电力运营监控数据处理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营销核心思路探索
物流行业发展中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资源整合视角下夏布的手工艺品设计研究
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