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20-08-25季秀芸
季秀芸
摘 要: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需要从小开始的,换句话说,学生们须得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教育,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作为学习与发育的初始时期,是培育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教育者们对其展开良好的疏导和沟通,推动其健康心理状态与健全品性人格的养成。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文章将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分析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现状与相应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对策
一、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在小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的时候,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都会有所增加。因此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心理教育既能够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能够矫正学生错误的行为状态,有利于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自身能力,是非常值得被提倡和推广的教育工作。
二、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现状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区别于其他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其也因独特的发展规律与特性,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目前,虽然一些教师也已经意识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被重视
在部分学校里面,由于应试教育所萌生出来的压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多数侧重在知识层面,特别是对于即将面临升学问题的高年级学生来讲,主科的教育工作大过其他一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冷落,从而影响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是,不仅教育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学生本身也不看重心理教育课程,在老师讲授其中内容的时候,不仔细听讲做笔记,而是以无所谓的心态处理知识与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欠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够关注,则进一步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心理教育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自然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班主任并非是专业的心理学教育专家,在某些时候只能大致给出学生正确的方向,而不能做出全方位的行为指导。因此,课程不够正式,教育框架也不够系统。而当学生面对杂乱无章的心理学教育内容时,往往容易产生随心所欲的心态,认为这不过是顺带的课程内容,从而不认真学习。
(三)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能力不足
虽然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教育的顶端,但他们的心智仍未发展成熟。因此,对于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能够理解得透彻。然而在很大一部分的小学心理课上,都出现两种极端:第一是老师举了许多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学就在日常生活中;第二是老师运用很多像“蝴蝶效应”“破窗效应”等专业名词,让学生认为心理学相距遥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枯燥无味。由此可见,大多数的教育者都很难将两者完美结合,做到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搭建,从而导致接受能力本就不足的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时候出现困难。
三、 班主任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为了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针对上文中所提到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经过研究,文章总结出了以下六种有效的解决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养
想要教授学生的心理健康课,首先就得保證教育者自己的生活心态是积极向上的,处世方式是力争上游的,因为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为人师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够确保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走歪门邪道。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不是凭空捏造的现象,如果一个班主任心理都不健康,那么无从保证他带出来的学生不会染上恶习,更无从保证他对学生们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二)营造健康的教学氛围
教学气氛,简单来说就是学风,而一所学校的风气其实是由每一个班的风气组合而成的。因此,班主任在其中占领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若想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就得确保他所处的圈子、环境和氛围,是一个基本稳定、和谐的集体,并且拥有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虚心学习、努力学习等优质的精神理念,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下,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整个班集体每天都萦绕着不良气息,学生打架斗殴、不学无术,那么,再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就难上加难了。由此可得,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要整改班风,唯有积极向上的大前提得到确立,接下来的步骤便容易开展得多。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方式落后,是大多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普遍难题,因为班主任采取的教授方式大多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式教育,或者自问自答的填鸭式教育,授课形式单一。因此,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授课过程中十分有必要改善的方面,因为增加师生互动、展开小组讨论等形式都能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愿意并主动参与课上教学与讨论,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水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举个例子,班主任可以在教完枯燥无味的心理健康知识之后,适当地举出相对应的事例。比如,在讲完正确处理同学间关系之后,就可以举例说明班上具体的关系较好的事例,或者其他有代表性的像史上著名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正面案例与形象的分析与讨论,将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更加具象,更加容易理解,使学生在议论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便能够深刻体会到做人的道理,更能够理解书本中,或者班主任口中所教授的处理关系的方式,有利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成效,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明确它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四)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更多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同家长联手,实现家校合作,共同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家长的监督与配合,也可以有效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在农村,由于大部分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而小学高年级正是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时期,他们很容易因为缺爱而导致心里情绪不稳定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十分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长同时对其进行良好的疏导。所以,班主任必须取得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在平常多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状态,也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毕竟,双向沟通更能推动学生健康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但是加强家校联系也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给学生造成困扰,令其认为受人监督,而应该是备受关注,感受到父母对其的关爱,从而愿意与父母进行主动交流,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五)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
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青春期的开始,有点异常的情绪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渴望旁人注意到自己的变化,渴望得到大众关注。因此,会引发其一系列异常的举动和行为。在这种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和班主任必须处理好同学们的类似情绪,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班主任则要尽量做到关注、关怀每一位学生。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学校,所以班主任的正确疏导在相比之下,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例如,当学生因为冲动而闹了口角,第一个接触到此事的成年人一定是老师,而不是家长,这就要求班主任有足够的能力水平去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认识到在此次事件中的是非对错,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同学关系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当然,更多的时候,班主任应该防患于未然,积极主动了解班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多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减少类似事情发生的频率。
(六)观看心理专家教育视频
现如今,互联网教育水平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境界,无论是什么课,都能够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加上,当代小学高年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加容易接受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形式传递教育内容。因此,以此为媒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针对上文中所提到的班主任能力水平有限的问题,适当运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就是對这一现象的补足。更何况,如今线上教育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放映方式,都相对便捷。因此,十分有利于教育者在课堂上采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心理专家,更有许多著名专家的心理学讲座,这些授课内容往往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恰好能够弥补班主任在课堂上的教育缺陷。所以,建议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适当地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既能够增加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够潜移默化推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进一步理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观念大多处在形成阶段,所以班主任理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建立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素养情操。
参考文献:
[1]陈琰.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
[2]曾为仙.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6(14):240-241.
[3]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学周刊,2017(27).
[4]陈金莲.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6(32):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