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情境提高语言教学效率

2020-08-25黎晓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语言学习内化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情境提高语言教学效率的方法,建议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的语言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序地推进阅读教学进程。

【关键词】语言情境 阅读体验 词语 内化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118-02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最核心的任务是要给学生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有目的、有情感、有趣味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内化相关语言要素,使其转化为语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个具有情感色彩和主体形象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强化语用能力。

一、创设语言情境,内化词语积累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词语开始的。有效的词语积累和内化,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教学很大一部分是在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让学生把词语的形象、意义与情感很好地融为一体,一旦生活中出现相关的形象、意义与情感,就能够快速产生联系,激活头脑中的关联词语,使其成为语言表达中的元素。为此,教师需要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对词语的运用,使其将词语的形象、意义、情感内化在自己的大脑中。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课文《桃花心木》时,为了让学生领悟文章表达的主旨,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不确定”这个关键词语:课文中有哪些文字、信息,能够帮助你理解“不确定”?把这些有价值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从文中找到线索:种树人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来的时间有时是早上,有时是下午。学生由此获得了对词语的一个表层形象的理解,即种树人来的频率不确定、浇水的量不确定、浇水的时间不确定。对此,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种树人是在模仿什么?学生体会到种树人是在模仿老天的不确定性,于是,就能够从词语的意义上深入一层理解:不确定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件生活中不确定的事。学生认为,和妈妈打球输赢不确定;期末考试复习时,考试题目不确定,结果不确定;坐公交车时,有没有座位不确定;这次能考90分,不确定下次能不能继续考90分……也就是说,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有时黑暗,有时光明。至此,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从表层的形象进入了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在练习说话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语言积累。

二、创设语言情境,活化文本内涵

对小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给学生创设的是一个神奇的语言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有人有物,有情有义,有丰富的活动探究,能够给人真实的感觉,让每一名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获得成长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课文的重要内容,积极创设语言情境,带领学生展开有趣而形象的对话,将文本内容立体化呈现,活化文本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时,笔者紧扣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创设了独特的语言情境,即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其中教师是以记者的身份与刘备对话,而刘备则由学生来扮演。教师问:“请问刘备先生,还有半里多路才能到诸葛亮的茅庐,为什么你要提前下马?”学生甲答:“我尊重诸葛先生,内心充满了虔诚和真心,为了表达我的尊重和敬意,所以步行到此。”学生乙补充答:“骑马到茅庐前,我担心马蹄声会影响诸葛先生的休息,所以早早下马。”教师又问:“请问刘备先生,既然已经到了茅庐,为何不让童子告诉诸葛先生,而甘愿自己白白等上一个多时辰呢?”学生甲答:“诸葛先生是我尊崇的神人,我必须抱有百分之一百的真诚和敬重,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学生乙答:“我对卧龙先生充满了敬意,我欲求他出山助我,必须要保持恭敬之心,一不能打扰他休息,二不能惊扰了他。即便如此,也尚且不知卧龙先生能否出山助我,我唯有以诚心示人,方能有一线希望。”通过有趣的情境对话,学生对刘备求贤若渴的性格和为人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的故事加深了印象,在把握课文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升了说写能力。

三、创设语言情境,体会中心思想

对课文而言,文章中蕴涵的情感极其丰富,要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语言文字之外的中心思想,就需要教师捕捉蕴含深刻的内容,有效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以促进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

比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的结尾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宙斯的儿子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来到高加索山前,解救了普罗米修斯。针对这个结尾,笔者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碍于父亲的面子,放弃了对普罗米修斯的解救,一万年,两万年,甚至三万年,普罗米修斯还有解救的希望吗?”学生甲回答:“我觉得应该有一点希望,因为普罗米修斯是为了人类的安全,人类会想尽办法解救他。”学生乙回答:“我觉得有希望,虽然那些神不会解救他,但他为人类受了那么多的苦,人类会被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会想办法解救他。”笔者追问:“假如普罗米修斯就这样死死地被锁在高加索山上,你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他吗?为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愿意!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付出了博大、坚贞、无私的爱!”“你觉得真正能够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笔者又问。学生回答:“是普罗米修斯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爱,这才是解救的力量!只有爱才是永远的神话!”实践证明,通过利用文章结尾创设情境,既能促进学生思考,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说话和写作热情,帮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容,由此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四、创设语言情境,深化写作练习

单就文章来说,其本身已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境,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讓语言活力尽显无遗。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情境并不能穷尽,往往会留下一些空白。这恰恰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开发的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开展课堂小练笔,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珊迪》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小珊迪高尚的品格,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笔者特意精选文本的两个空白点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课堂练笔。第一个空白点是文本结尾“他死了”这一句,课文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于是,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为了那四个需要还的便士,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小珊迪死了!可是除了他的弟弟,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他是因为什么死的。作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想给小珊迪画一张像放在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你觉得作者会画一张怎样的画像呢?请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写出了小珊迪的样子:“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被冻得发青。但是他的面容非常诚恳,眼神中充满了乞求,还有善良和感激,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信任。”第二个空白点是结尾之前的段落:当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告诉我,他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就要死了。课文在这里并没有写出小珊迪在经历整个过程时的内心想法,对此,笔者进行了拓展: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的身上轧了过去,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小珊迪的心理活动。学生结合课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写出了这样的练笔:“便士!便士哪去了?糟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呢?”“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我的弟弟怎么办?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要死了吗?可是我不能死啊!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先生,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可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啊……”

借助文本情境,學生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创设语言情境,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小学语文情景作文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6)

[2]张灵,张忠华.改革开放40年我国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与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8)

[3]王九玲.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运用策略[J].华夏教师,2018(2)

[4]朱海英.以情境促进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7)

作者简介:黎晓(1969— ),女,广西北流人,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语言学习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拼写能力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