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2020-08-25谢卓锋
【摘要】本文基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背景,论述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提出要坚持不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观、长期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要将室内体育锻炼编入教材、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中小学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10-0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学校教育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正如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所说:“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学生们坚韧不拔、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让不幸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和追求。”新形势下,我们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解读,体育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厘清几个概念及关系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专家认为:“战胜新冠肺炎最好的手段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是疾病最好的“预防者和医生”,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体脏器的各项机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1]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厘清免疫力、体质水平及体育习惯的内涵及关系,确保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
1.免疫力。免疫力(Immunity)是人与周围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进化发展过程中,获得的一系列防御、适应和代偿功能。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是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世界卫生组织用四句话总结出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由此可见,提高免疫力应是多方面的措施齐抓共管。学校应在体育运动、科学膳食、足量睡眠等方面,运用系统思维从顶层设计、多维度地推进落实。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能够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在时间保证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改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其次,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即合理搭配膳食,各种营养成分之间比例适当,防止营养成分供给过多或过少;减少烹调油的用量,清淡少盐,食不过量。最后,防止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按照国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每天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90分钟以内,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
2.体质水平。目前,我国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监测学生体质水平,《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依据《标准》,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
3.体育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方式。学校教育中,体育习惯的形成需要从规约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首先,运动技能是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首要基础,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在运动技术中提升,因此,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落脚点。其次,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良好的练习体验。最后,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念,把体育锻炼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生活需求。
由此可见,学生的体质水平与免疫力呈正相关性,随着体质水平的提高,其免疫力也会相应提高,学校应在学生的体育锻炼、膳食和睡眠方面系统构架,整体推进。但是体质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事,不是突擊恶补,而是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逐渐实现的。
二、学生的体育习惯要长期培养
体育习惯是人在后天长期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而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2]一般来说,体育习惯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有熟练的运动技术;二是对体育有正确的认知;三是有良好的体育行为方式。为此,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习惯培养习惯。俗话说“学生的习惯是教师的影子”,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自身要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持之以恒,从我做起,率先垂范,用良好的体育习惯感化学生,让学生养成习惯。
2.在课堂上培养习惯。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用分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根据初中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为依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还要基于初中生爱好广泛、喜欢新鲜事物、竞争意识强的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游戏、竞赛、音乐、多媒体等,提高学习兴趣;最后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运动水平,获取良好的运动体验,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3.氛围蕴养习惯。把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年级实情、班级特点、学生需求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在此基础上,要以群体项目为主,趣化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的体育氛围中体验乐趣。此外,将课外体育活动与学校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融入其中,懂其道理、育其人格,活跃校园学习氛围,助推学习文化建设,蕴养体育锻炼习惯。
4.环境培育习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除了有充裕的时间,还要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材,为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三、将室内体育锻炼内容编入教材
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地中小学校倡导学生居家锻炼,各种体育锻炼资源非常丰富,为居家锻炼提供更多参考。因此,笔者建议把室内锻炼方面的内容编入教材,这里不包括专业运动场所、相关机构,仅特指教室或家庭小范围运动环境。
(一)入编依据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很难预见将来是否还会爆发类似新冠肺炎的传染性疾病,学校有义务承担起社会责任,配合国家抗疫工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居家期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第二,基于体育教学室外活动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中小学校室内运动场馆很难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很难开展室外教学,若增加室内锻炼的相关教材,将对室内体育运动提供指引,大大改善学校体育局限于室外的局面;第三,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快速向城市集中,而社会体育健身器材、场地的匮乏,难以满足人们体育锻炼的需求,居家锻炼将成为一种主流形式,把室内体育锻炼编入学校体育教材是社会发展的应然。
(二)基本原则
1.运动量适中。室内锻炼属于健身性行为,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们的体力,缓解紧张情绪,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由于室内空间较小,我们在设计室内体育运动项目时,应注意运动幅度不宜太大,强度和密度应适中。
2.互不干扰。城市人口居住密集,住房大多向高空发展,左邻右舍容易受影响,为保证互相间有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建议在室内锻炼时尽可能减低噪音,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互不干扰。
3.开展便利。由于室内不像专业的运动场所有丰富的器材、场地资源,因此我们在设计锻炼项目时应相对简单,器材使用要有普及性。
4.循序渐进。室内锻炼秉持身体锻炼的基本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内容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提高运动的适应性,确保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内容分类
对内容的分类,目的是更加有条理地进行锻炼内容的设计。分类依据有以下几种:按參与人数可分为单人练习和多人练习。单人练习可借助体操垫、运动APP的节奏和示范进行练习,多人练习可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按有无器材辅助可分为徒手练习和器材辅助练习。器材辅助练习可使用体操垫的垫上练习,使用哑铃、凳子、瓶子进行负重练习等。徒手练习可分为头颈部、肩部、上肢、腰腹、下肢等,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学生在居家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将是未来社会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流形式。
【参考文献】
[1]熊玉英.如何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健康生活[J].2007(15)
[2]游江波,李骏,袁晖.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5)
作者简介:谢卓锋(1978— ),广西桂平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体育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