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健康管理效果分析
2020-08-25严进军王昕晔
严进军,孙 鑫,王昕晔
(1.吉林省一汽总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1;2.哈尔滨二四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0;3.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在交通事故伤、坠落伤等高发背景下,上肢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为保证骨折手术疗效,多采取ISBPB麻醉[1]。临床通过超声引导进行该项麻醉,目的是优化麻醉操作。但麻醉药物的浓度选择会直接影响麻醉效果,为此,本研究主体为56例超声引导下行ISBPB麻醉患者,旨在探究不同浓度Rop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体为2017年2月~2019年5月间来院治疗的56例超声引导下行ISBPB麻醉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均28例。其中,A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范围是24~60岁,平均(38.65±1.22)岁;体重为48~81 kg,平均(59.38±5.32)kg。B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范围是23~62岁,平均(38.97±1.35)岁;体重为47~84 kg,平均(59.55±5.42)kg。比较并无差异(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监测其体征,并行面罩吸氧治疗。麻醉前,静脉注射0.03 mg/kg的咪唑达伦,加1 μg/kg的芬太尼。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消毒铺巾后,经超声引导准确定位。将无菌套直接套在探头上,频率设定6~13 MHz,摄取臂丛神经影像。确定目标神经,进针后注射Rop。A组的Rop浓度为0.3%,B组为0.4%,均注射20 ml。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优:术中无痛感,不需要镇痛药治疗;良:术中轻微痛感,需要镇痛药辅助治疗;差:术中严重疼痛,需要改为全麻治疗。
1.5 分析统计学
经SPSS 16.0软件分析数据,时间指标表达是(±s),经t值对比与检验,疗效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0.05。
2 结 果
2.1 对比麻醉效果
A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43%,B组为78.57%(P<0.05),如表1。
表1 对比麻醉效果[n(%)]
2.2 对比麻醉起效时间
A组的肌皮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为(6.74±0.55)min,B组为(7.68±0.62)min(t=6.002,P=0.000);A组的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为(7.26±0.67)min,B组为(9.77±0.76)min(t=13.109,P=0.000);A组的正中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为(8.18±0.74)min,B组为(9.78±0.79)min(t=7.822,P=0.000);A组的桡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为(8.50±0.74)min,B组为(10.74±0.82)min(t=10.731,P=0.000)。
3 讨 论
ISBPB麻醉是上肢骨折等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现阶段,为保证局部麻醉的高效性,临床多通过超声引导方式注射麻醉药,其可实现精准注射、定点麻醉。Rop是应用率较高的麻醉药物,其可抑制细胞的钠离子通道,降低神经兴奋性,阻断痛觉传导[2]。但有研究报道:Rop的阻滞成功率和麻醉起效时间受药物浓度影响。中高浓度的Rop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率,且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因此,临床选用低浓度Rop,其可发挥较佳的麻醉作用,且不会阻滞运动和感觉功能,药物毒性小,且能维持正常血供,避免神经血供异常等情况,进而保护神经功能。结果中A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与麻醉起效时间均优于B组(P<0.05)。说明低浓度Rop的麻醉效果理想,可快速发挥麻醉药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