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
2020-08-25李长安
李长安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马公乡卫生院,四川 广元 628000)
中风是神经脑外科常见疾病,存在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特点,而且发病后多伴随失语、偏瘫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中风患者12例,将其以随机排列表法分成两组:西医组、结合组,各有患者6例。西医组当中男、女组成比是4:2,年龄范围介于48~73岁、年龄均值60.7±5.1岁;结合组当中男、女组成比是5:1,年龄范围介于50~75岁、年龄均值61.2±5.2岁。入组患者均已剔除掉:①意识不清晰,②合并有脑创伤、脑肿瘤,③脏器功能不全,④造血系统疾病,⑤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研究比较数据组成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1.2.1 西医组
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血栓通静脉点滴,每天1次、每次0.4 g,甘露醇(依据患者病情酌情使用剂量),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每天1次、每次500 ml,阿司匹林口服,每天1次、每次75 mg。急性期患者另外采用纤溶酶治疗,每天1次,每次100~200单位。以治疗20天为1个疗程,进行2~3疗程的治疗。
1.2.2 结合组
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再予以患者加入中医治疗方法:①中医药物口服,组方有:黄芪30 g、赤芍12 g、天冬10 g、牛膝10 g、川芎12 g、当归10 g、钩藤8 g、桃仁12 g、红花12 g、玄参10 g、牡蛎10 g、川楝子8 g、龟板10 g、龙骨10 g、地龙10 g;加减组方:热像显著者加栀子10 g、黄芩10 g;阴虚亏虚者加生地黄10 g、麦冬10 g,风证显著者加石决明20 g、天麻15 g。以上方剂水煎煮,取汁,每天1剂,分成早、晚两次口服。持续治疗1个月。②针灸法:主穴选择百会、水沟与内关,辅以配穴为三阴交、气海、血海、太冲、太溪、极泉、委中与尺泽;上肢不遂者加肩髃、合谷、曲池穴;下肢不遂者加风市、环跳、足三里;便秘者另取天枢、支沟穴;尿失禁另辅以中极、关元穴。隔天施灸1次,以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时间1个月。
1.3 评价内容
对比治疗后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缺损越重)、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恢复量表,分值越高、代表肢体功能越佳)、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值越高表示能力越强)评分差异[1]。
1.4 统计检验
以结果P<0.05定义为有显著性差异,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行t检验,所有数据皆经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治疗后,结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西医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西医组(P<0.05),差异值显著性高。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后两组各治疗指标评分(±s,分)
表1 比较治疗后两组各治疗指标评分(±s,分)
小组分组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西医组 15.1±1.2 43.3±3.2 57.8±4.3结合组 10.1±0.6 60.5±4.1 74.8±5.1 t 16.667 14.790 11.397 P<0.05 <0.05 <0.05
3 讨 论
采用西医治疗中风,因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合并基础疾病多等因素影响,会导致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2]。
中医提出:中风是由心火、痰湿、血逆和气逆因素造成,治疗上应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为主。本研究中所用中药方剂,黄芪、当归、赤芍和川芎等药物组成皆具补气、补血、养血、行血之效,综合有调理气血、舒经通络和滋肝养肾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另外针灸方法的施治,选委中、极泉、足三里和三阴交等穴,能更进一步活血化瘀、滋肝养肾[3]。
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治疗中风,提示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