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2020-08-25王惠良袁丽芳
王惠良,袁丽芳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医院检验科,河北 唐山 063500)
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糖尿病主要因多系统损伤导致,极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变情况,进而发生中、大血管病变情况[1]。对糖尿病并发症实施有效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凝血功能障碍在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时间为2016年10月~2019年12月,纳入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人员140例作为参照组。实验组:男性70例,女性70例,年龄介于30~79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4.21±1.45)岁;参照组:男性80例,女性60例,年龄介于31~80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4.15±1.62)岁;以上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 方法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6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900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HA-8160)。对于患者进行真空采血,第一支使用1:9的109 mmmol/L枸缘酸钠抗凝,离心速度为每分钟3000转,离心时间为10分钟,将血小板血浆进行分离,在DD和FIB测定中使用。第二支使用EDTA抗凝,检测HbAlc水平。第三支不含抗凝剂,将血清分离后,对空腹血糖进行检测。
依照临床检测步骤,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套试剂对空腹血糖进行检测,使用ACL9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配套试剂等对FIB和DD进行测定,使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HA-8160和配套试剂对其进行检测。正常范围值DD在0.55 mg/L之下、HbAlc在4~6%之间、FIB在2.0~4.0 g/L之间。
1.3 判定指标
对所有人员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验。
1.4 统计学分析
经统计学软件SPSS 19.0检验以上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均表示为(%)率和(±s)形式,并分别行x2检验和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证实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所有人员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验(±s)
表1 对所有人员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验(±s)
组别 D-二聚体(mg/L)纤维蛋白原(g/L)糖化血红蛋白(%)实验组(n=140) 0.64±0.25 4.18±0.65 6.73±2.06参照组(n=140) 0.23±0.13 2.57±0.31 4.64±1.52 t值 17.2162 26.4529 9.6595 P值 <0.05 <0.05 <0.05
3 讨 论
临床对血糖进行严格控制,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发生,HbAlc含量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主要指标,其在高糖下逐渐出现连续缓慢非酶促糖化反应产物,严重损伤DM器官[3]。人体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糖浓度存在一定关系,血糖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证明HbAlc水平越高。
患者机体长时间处于高糖状态,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极易出现糖脂代谢紊乱情况,血液长时间呈高凝、高黏情况。DD在血浆中属于凝血酶降解产物,对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予以激活,当血液高凝状态、激发纤溶亢进的特异性指标[4]。
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对血糖进行早期诊断,对其机体中存在血液流变学和高凝状态发生改变,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