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精神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20-08-25张奇欢四川工商学院
■张奇欢/四川工商学院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
根据2018年初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具有应用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
(二)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关于创业精神,《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曾将创业精神定义为:组织上下齐心协力,发挥创造力,抱着必胜的信念,甘冒风险,努力使创新设想付诸实践,最终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组织的任何个人,都需要创业精神。本文结合以上定义将创业精神定义为:任何人、企业都需要的促使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发全新的经营方式、建立更为高效的公共服务等的优质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
图1 基于创业精神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归纳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九个内容。《意见》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南,因此本文将意见中的九个内容定义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围绕九个内容展开创业教育的研究。
二、创业精神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意义
(一)创业精神培养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11世界经济论坛关于青年创业的全球报告指出,创业关乎成长、创意和创新。创业精神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年轻人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更具创意、更有自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定义中提到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创业创精神的注入。此外,创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日常学习工作中树立优秀管理者思想意识。
(二)时代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
“互联网+”时代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需要 “+”点创业精神。“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是以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的教育。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类大学生主要为被称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95后”,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互联网+时代是开放的时代,要求学生以开放心态看待互联网;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可见“互联网+”时代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也需要“+”点创业精神。
(三)“双创”战略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必备创业精神
“双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要求从观念意识和能力要素方面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双创战略要求通过“双创”调动一切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从根本把握时代趋势,顺应市场变化。“双创”背景下与市场结合最为密切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更应该敢于打破传统、提出新观念,增强实践能力,主动走向市场。
三、基于创业精神培养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本文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归纳为“五闭环”,并总结出适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 “一二三四五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五闭环”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五闭环”是指创业课程、创业氛围、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孵化五个要素的闭环。
(二)创业课程的“双融入”
创业课程的“双融入”是指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中要围绕创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将创业理想信念教育、创业价值观教育 “双融入”到创业课程的所有四个阶段。一阶为面向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理论通识课,在大一时及进行开设;二阶为创新创业选修课,将创业课程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开展,开设对象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三阶为创新创业实践课,主要针对创业计划较成熟,希望将创业想法落地的大学生,此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企业经营分析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开展如SYB、KAB等创业模拟课程;四阶为创业实战课程,此类课程主要针对已着手运营实体企业的大学生,这类培训主要为专题培训,例如企业财税、法律等。
(三)创业氛围营造的“六助力”
1、教育理念“助力”
六“助力”的第一点就是要全体教职员工统一思想,从上而下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董事会、校级领导层要在办学思路上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层干部要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基层管理者要在总结基层管理经验中总结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制度“助力”
制度建设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助力”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创业教学运行制度、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制度等,涵盖从运行到评估的全方面覆盖。
3、组织机构“助力”
组织结构“助力”主要表现为高校各职能部门首先要就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达成的共识、各司其职、统一标准,在制定制度时充分沟通协调。
4、载体“助力”
载体助力是指要借助各种校园媒介和教育载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形成支持创业、包容创业、创业光荣的积极氛围。
5、联盟“助力”
联盟助力主要是指:构建或加入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适时引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借助外部力量助力校内创业氛围的营造和创业文化的营造。
6、实践活动“助力”
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融入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号召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助力创业氛围营造。
(四)创业培训的“三实现”
通过培训实现开发创造性思维、塑造创业心理品质、养成创业规范意识。高校专业从事创业培训的师资普遍有限,建议适时引入校外培训结构进行技能培训、专业理论培训、创业专项培训。
(五)创业实践“四步走”
创业实践“四步走”主要指:第一步课内创业实践,第二步课外创业团队活动,第三步创业竞赛,第四步创业实践。
(六)创业孵化“一条龙”
创业孵化是实现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创业精神培养结果的可量化的指标之一。创业孵化“一条龙”是指校内孵化和校外孵化一条龙;待孵化、预孵化、实体孵化、加速孵化不同程度孵化一条龙;培训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等孵化服务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