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育和信息化技术培养策略研讨

2020-08-24朱志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培养策略初中

朱志辉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本文通过阐述初中生物教育融合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初中生物教育与信息化技术培养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 生物教育 信息化技术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227-01

0

前言

当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新课程标准不断落实发展,并且在时代前进的助推下,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促使生物教学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和直观化。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初中生物教育融合信息化技术的意义

初中生物是初中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在现阶段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实施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技术融合生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在生物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启发和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以及习惯。

另外一方面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由于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饱满立体的生动学习课堂,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知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2 .初中生物教育和信息化技术培养策略

2.1 利用信息化技术导入课堂,调动学生兴趣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知识传授教学。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转化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保障知识记忆的长效性,加深掌握程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信息化技术培养计划,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参与程度。比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网络课件或者PPT等,直观的展现食物在人口腔内的分解过程导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人在咀嚼食物时会产生大量的唾液,在舌头和牙齿的辅助下则能够促使食物转移到胃肠中。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进行直观、全面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食物消化的过程。利用信息化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融合,相比于传统的讲解更具有实效性,而且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2 以教材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现抽象知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新形势下,将初中生物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还要以教材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则是要依托生物知识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在以往的口授教学过程中,教授的语言讲解并不能保障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而通过生物教材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融合,则可以将教材中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更加具体的展现出来。比如在学习《呼吸》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呼吸即是通过口鼻进行吸气和呼气,而且这一现象只能凭借感受,而无法有效的观察。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则要纠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等将人的呼吸过程进行直观展示,通过演示咽、鼻、喉、气管以及支气管和肺等气管的功能作用,表现人呼吸的全部过程。更加充分的帮助学生理解呼吸是指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吸气和呼气,其与身体的多个部位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表现形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知识具有抽象性,就学生当前的发展特点来看,对部分知识仍是难以理解和记忆。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学中设置一些实践活动和小实验等,以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内容。所以在新课标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要在课堂实践和实验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视频资料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规范的开展生物实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动画模拟演示来探究环境对实验的影响等,保障实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一课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植物实验时,短期内无法观察到植物的变化,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光合作用,待学生栽植的植物出现明显变化时,在对比模拟情境,找到植物出现枯死或者发展良好的主要原因,以便于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并分析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积极影响,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育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现代化教育的重要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意义。并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导入课堂,调动学生兴趣、以教材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现抽象知识、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实践教学等培养策略,对传统教学进行补充,焕发生物教育教学的活力和生机,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發展。

[ 参  考  文  献 ]

[1]宋小雷.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135.

[2]杨新福.“微”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17(14):46-47.

猜你喜欢

信息化技术培养策略初中
珠海市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