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木版年画在中小学课堂的教育实践

2020-08-24张清林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艺术教育校本课程

张清林

【摘要】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作为版画与年画结合的传统工艺。集功能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题材、版种、刷印技艺也极其丰富多样,是极富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艺术瑰宝。在木版年画教学实践中,以“年俗、节气与木版年画”引入赏析,以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气为轴,将知识性、故事性较强的各地传统木版年画作品导入课程,加深学生对传统木版年画和年俗、节气文化的对应理解;工艺教学环节尽量保留核心的传统木刻技艺,比如使用拳刀刻线法、实木而非夹板、水印(刷印)而非油(滚印)技艺。传统工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以培养精良的工艺技巧为主,而是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尽可能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拓寬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 木版年画 艺术教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075-03

0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木为纸,用刀代笔,千百年来,无数经由传统木刻雕版刷印技艺而留诸世间的经史典籍,为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存续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促进了人类文化事业的大发展,而木版年画作为传统雕版刷印工艺的一种技术性外延。既拓展出一条适应历史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自有路径,也为中国本土木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产生出独具东方审美特性的木刻艺术语言。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木版年画已在市场上逐渐没落,现如今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身居大城市的中小学生们生活中已经很少能主动接触到“木版年画”;学校的常规版画教学常常是以西画的角度与方式介入,比如吹塑纸版画、黑白木刻、凹版版画、藏书票等等,关于中国传统版画技艺包括材料、工具特性与技艺都甚少教授。

在这些背景下,我校开始尝试结合学校周边非遗传统工艺资源——“印沁堂”木版年画艺术馆、佛山木版年画和学校艺术教育的优势,着手进行传统木版年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一、民间木版年画艺术课程价值

在我们中国民间,年画已不单纯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与此同时,民间木版年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它具有丰富且独特的美术教育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艺术内蕴美。木版年画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我国民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民俗活动繁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商品,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功能取向。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沉淀,木版年画呈现出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从民俗、节气意义到表现题材,无不表达出特有的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木版年画还以其得天独厚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民间民俗文化渊源关系和演变的历史载体。可以说,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内蕴美,表达了民间大众的审美情趣,是民俗文化研究、交流、教育和传播的一个“活化石”。

(2)独特的艺术形式美。首先,从造型、色彩的角度看,木版年画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有其特别的用线规律,画面上追求形象的平面美感与造型的夸张,给人以质朴天真、充满活力的感觉,具有浓浓的装饰趣味和古朴造型特点。其次,从套色工艺的角度看,它大部分采用水印套色的方法,这种套色方法也鲜明地表现出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美,丰富了中国民间年画的艺术宝库。

民间木版年画是一种家居装饰品、一种民间信仰、祈祷的承载物,更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它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绘画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东方特有的视觉冲击力,表达了一种既有中国传统精神,又兼有传统艺术审美元素的视觉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教育价值。

二、木版年画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

(1)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传统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各种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上面临与现代城市化转型及生活方式转变的诸多问题,加上改革开放后国家宏观层面发力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两个方面,疏于应对城市化转型中的传统文化转型问题,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目前我们整体文化自信丢失和对西方文化过度崇拜和依赖的关键形成时期。时代的变迁,在新的城市化生活发展、新的电脑相关技术冲击下,很多优秀的传统工艺渐渐没落,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电脑、机器胶印所取代。

(2)目前国内基于传统非遗项目“木版年画”普及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利用深化研究的融合还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主流文化界开始意识到“木版年画”传统审美对现代大众审美教育的影响正在慢慢扩大,基础教育领域,对传统审美的学习已然成为现行审美教育模式的强有力补充,但“木版年画”艺术教育在这方面的关注和实践度还相对滞后,限于地理环境、教学师资等因素影响,当今广州城市中小学阶段学生对“木版年画”知识的匮乏,相当多的学生未曾接触或了解过“年画”;即使在中小学教材中的版画教学内容,也倾向于西化的版画知识传授,忽略了中国才是版画的发源地,“木版年画”是中国版画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大多数中小学美术教育与“木版年画”的对接大多仅限于浅层的文化普及和考察等形式,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深度对接尤其是深化利用方面尚未有特别成熟的案例可供参考。

三、木版年画艺术课程的实践尝试

为了有效地开发木版年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打造“艺术特色学校”,我校制定了“民间木版年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充分发挥本地木版年画教育资源--“印沁堂”木版年画艺术馆及佛山木版年画的资源优势,以“溯源木版年画的传统”“分层次进阶式教学”“联系当下、与时俱进”等原则,开展教学实施、评价等尝试与实践。我校木版年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从一年级至九年级是一个不断进阶的培养过程,秉承打造“九年一贯制艺术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发挥丰富的艺术教育优势,对木版年画艺术的“发展沿革”“艺术特点”“制作技术”“年画故事”“节庆、节气与年画”等资源进行发掘,进而整理成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课程。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开发。

1.挖掘课程资源

坐落于学校附近的黄埔古村印沁堂年画艺术馆,有丰富的年画实物展示与体验资源,我们利用身边的古村年画教学资源,并将其引入学校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在年画博物馆里学习、体验木版年画的传统技艺,通过实地、实物赏析。

2.加强木版年画教育的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养提升是引导教育发展的桥梁。我校美术老师分别于2017年跟河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曹新年老师、2018年跟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孙一波老师、2019年跟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大师刘杰老师系统学习了各地的木版年畫完整刻印技艺,并走访各个木版年画产地,了解掌握更加全面的木版年画历史、现状以及地域文化差异。力求能更好地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指导教育提供学术支持。

3.开设“传统木版年画”选修课程并结合“木版年画系列讲座”、实地参观考察,探究“传统木版年画”课堂教学模式和表现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利用教学模式和表现性评价体系进行研讨课,形成教学案例及反思。制定从小学低年段年画初体验、品读年画故事、欣赏年画作品—小学高年段木版年画了解艺术形式、尝试用木版年画的形式风格去创作新时代的故事—初中阶段学习木版年画雕版印刷的技艺、创作反映当下的新年画的总体教学规划。编著一套包括年俗与年画故事、传统木版年画知识概述、传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校本教材、视频微课;培育一支热爱传统木版年画的学生骨干队伍,组成学校的“木版年画特色社团”。

4.逐层推进教学,注重教学有效性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分层次逐层推进木版年画的课程内容,从看故事赏年画到了解木版年画工艺历史、再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与木版年画的关联,拉进学生与木版年画的距离,启发学生能将传统木版年画的工艺与意义转换成当下生活的思考,欣赏木版年画之美,到了解木版年画的工艺特点及制作技艺——学习掌握使用木版年画工具材料——学习画稿、上稿、刻版、刷印——创作。

在年画赏析引入部分,设置了“春节大过年”、“立春”“元宵、灯画与天官”、“清明”、“冬至与九九消寒图”、“除夕贴门神”等等年俗故事引入,以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为轴,将知识性、故事性较强的各地传统木版年画作品导入课程。课程中植入年画赏析和对应的年俗知识(问答)环节,加深学生对传统木版年画和年俗文化的对应理解,让学生在重温年俗以及地理常识的同时增进对木版年画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在艺术馆里学习木版年画的工艺特点,认识木版年画的工具版、刀、漆刷、推子、锤子等等,示范工具的使用,强调刻制过程的安全事项!中国木版年画工艺上主要脱胎于早期的雕版印刷术,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因地域审美、风俗习惯、历史流变等呈现多样性特征,传统的年画制作大致需要经过勾、刻、印、绘四个工艺流程。木版年画在制作工艺上同属于版画的范畴,但有别于西方版画,有自己独特的工艺特点及工具材料,比如更加注重线的造型、以线版定形象、色版丰富画面,以及水印方法。为了能更直观地让学生对比了解木版年画工艺特点以及全国众多木版年画产区的各自工艺特色,学生们来到了我校的木版年画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印沁堂年画艺术馆”,在艺术馆里,学生通过对比赏析各地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品及其工具、工序、工具使用示范,探究学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知识。

工艺教学环节尽量保留核心的传统木刻技艺,比如使用拳刀刻线法、实木而非夹板、水印(刷印)而非油(滚印)技艺。传统工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以培养精良的工艺技巧为主,而是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尽可能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木版年画的刻刀与板材的选择上,经历了屡次的尝试与更新,力求寻得最适合学生年龄、握力特点的工具材料。分别对比使用了普通的8毫米宽斜口短刀、木刻斜口刀、短刃单面拳刀、长刃双面拳刀、长刃单面拳刀等等,各种刀具各有特色也各有长处与弊端。板材上面尝试了荷木实木板、梨木实木板、多层椴木夹板等等,也是各有千秋。椴木板材质最松软、斜口刀最容易掌握发力雕刻,但是却只适合刻制大块面效果、无法完成画面中精细线条的制作,较为适合低年级普及、体验木版年画教学;荷木木质较为坚硬、长刃拳刀刀口纤细,掌握得好,可以创作出精细的线条变化,但是对握刀、发力、刻版技巧有较高难度要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较为适合高年级练习刀法教学使用;梨木木质细腻软硬比较适中,短刃拳刀也比长刃拳刀更容易把握,但需要定制、价格偏高,更加适合学生进阶创作作品时使用。

为了学生能安全、有效、快速地学习掌握木版年画的工艺工序,特安排了木版年画刻线技巧练习:A使用拳刀练习直线、曲线的刻制,B临摹一幅线条简练概括的民间“纸马”作品。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挑选木板、用砂纸打磨、上油,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拳刀的使用,老师手把手示范并制作了《木版年画线版刻线的技巧》微课视频,应用视频镜头的切换,详实地介绍刻线的跟线、伐线、劈线、铲底等每一个步骤与安全规范。由于时刻制过程使用的刀具比较锋利,在学生练习刻线的初期,很容易由于动作不规范而导致受伤,所以,在开始刻线实践前,须反复强调工具使用安全规范!特编辑了安全使用口诀:刀口不对人、全神贯注、眼跟手动、手动口停、嘴欲动刀先放。也引导学生在刻线时同时锻炼动手能力与专注能力。

5.讲究课程主题的创新性

传承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发展,木版年画艺术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体现,是劳动中产生的智慧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它体现着老百姓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生活追求和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传统木版年画表现主题更多的是“喜庆、迎新”和“避邪、趋吉”之类。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想法与艺术诉求,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木版年画只是学生们创作作品的一个艺术形式选择,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到的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工艺手法、颜色配搭,去创作出新的创意作品。

我校木版年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阶段性成果,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与艺术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还作为学校进行国际交流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特色课程,分别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校师生、美国杜克大学师生作了木版年畫教学分享及体验活动,努力向世界推广中国传统非遗艺术。

三、木版年画艺术教育的未来思考

开展木版年画传承教育以来,我校通过与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印沁堂木版年画艺术馆,开展“参观访问”“专题讲座”“艺术鉴赏”“实践操作”等活动,广泛收集了各地木版年画的资源,与印沁堂达成了“印沁堂木版年画教育学校传承基地”与“学校木版年画校外研习基地”的共建发展。未来要提升这项工作的有效性,除了继续完善课程教材建设、课程教育活动开设外,还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创建民间木版年画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的角度看,搭建木版年画实践体验教育平台。让更多学生能集中、具体、直观地感受、体验传统印制工艺,领略这门优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并逐渐将平台与传承教育经验辐射到周边的学校,让这门民间手艺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学习。

2.建立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目前,作为艺术特点项目课程,木版年画在我校特色课程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一个九年制的学校,我们有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完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育实践研究实体。在未来,我们将根据学生学情,分别制定木版年画的小学低龄段、高龄段以及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与具体教学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切合三个年龄段的层层进阶的校本课程教材与课程评价体系。搭建平台,加大宣传木版年画力度,并丰富民间艺术鉴赏、制作活动(比如广绣、广彩、榄雕等),让民间美术最大程度地回归民间,不仅能普及、提高全民保护非遗意识,而且能培养出一代民间木版年画艺术欣赏者和专业人才。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传统木版年画”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传承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2328)】

[ 参  考  文  献 ]

[1]兰岗.中小学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探寻[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2]连文华,许宪生.探索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新思路[J].怀化学院学报,2014(1).

[3]周毅铭,《现代中小学教育》《漳州民间木版年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2015年9期.

猜你喜欢

中小学美术艺术教育校本课程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农村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