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颅脑损伤所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的时机研究

2020-08-24仝小蓉李茂辉杨俊芳李棣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0期
关键词:插管颅脑呼吸衰竭

仝小蓉,李茂辉,藏 滔,杨俊芳,李棣华

(昌吉州人民医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临床治疗中,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衰竭。针对该疾病患者,治疗关键为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对患者呼吸道进行管理,确保有效吸氧。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治疗,有效打通呼吸道梗阻,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状况[1]。但是,治疗过程中,气管插管的时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下文将进一步分析气管插管的不同时机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开展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1月105位前往我院由于颅脑损伤造成的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加入各分组,为对照组(52人)与观察组(53人)。观察组患者男58例,女47例;年龄18~78岁,平均(48.03±5.74)岁。对照组患者男60例,女45例;年龄19~77岁,平均(47.74±6.32)岁。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加入各分组,并清楚试验目的,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之前所有的基本资料数据并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文各数据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开展手术治疗,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测,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及时为患者补充营养,并对患者进行抗感染、补液以及脱水等。然后对患者开展无创通气治疗以及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在24~72 h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组在24hh内实施气管插管[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生理指标变化情况。

1.4 效果判定

临床治疗效果:显效:呼吸衰竭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状况良好;有效:呼吸衰竭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无严重情况;无效:患者症状并无改善,甚至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00%[4]。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生理指标变化使用T值计算,临床治疗效果使用x2计算,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5]。

2 结 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51人,有效率为96.2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9人,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2.2 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

观察组呼吸机使用(5.34±2.15)d,对照组呼吸机使用(9.47±2.52)d;两组患者数据存在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变化情况

插管前,所有患者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观察组患者PaCO2(47.3±4.5)mmHg、PaO2(85.3±3.1)mmHg、HR(86.3±11.2)次/min、RR(17.3±3.2)次/min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aCO2(58.9±5.7)mmHg、PaO2(66.8±2.3)mmHg、HR(90.9±11.6)次/min、RR(21.4±3.5)次/min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变化情况(±s)

组别 PaCO2(mmHg) PaO2(mmHg) HR(次/min) RR(次/min) t p观察组 插管前 69.4±5.8 52.4±4.4 93.5±12.4 24.2±4.8 2.632 0.136插管后 47.3±4.5 85.3±3.1 86.3±11.2 17.3±3.2 13.7424 0.032对照组 插管前 70.3±5.2 53.6±4.7 93.6±12.7 24.6±4.6 2.964 0.136插管后 58.9±5.7 66.8±2.3 90.9±11.6 21.4±3.5 13.5793 0.032

3 讨 论

临床治疗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呼吸衰竭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通常颅脑损伤患者肺部出现损伤几率较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肺氧合功能进行改善,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恢复。对患者给予气管插管治疗,进行机械通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呼吸道梗阻状况,对脑功能有良好保护作用,并且合理调整患者二氧化碳潴留与低氧状态,可在短时间内缓解呼吸衰竭症状。因此,针对颅脑损伤造成呼吸衰竭患者,临床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治疗中,选择适当的时机,可对临床有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6]。另外,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可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每天为病房通风,保持湿度在60%左右,温度在20℃左右。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奏等,并对患者的血气指标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保证患者PaCO2值保持在3.33~4.00 KPa。如果患者出现痰液粘稠状况,要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湿化护理[7]。

由上述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51人,有效率为96.2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9人,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5.34±2.15)d,对照组呼吸机使用(9.47±2.52)d;两组患者数据存在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前,所有患者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观察组患者PaCO2(47.3±4.5)mmHg、PaO2(85.3±3.1)mmHg、HR(86.3±11.2)次/min、RR(17.3±3.2)次/min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aCO2(58.9±5.7)mmHg、PaO2(66.8±2.3)mmHg、HR(90.9±11.6)次/min、RR(21.4±3.5)次/min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针对颅脑损伤造成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在24h内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在针对由颅脑损伤造成呼吸衰竭患者展开治疗过程中,进行气管插管时,采用24 h内实施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患者呼吸衰竭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降低患者痛苦,患者及家属治疗满意度较高,临床可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插管颅脑呼吸衰竭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