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的转变
2020-08-23连样红
连样红
摘 要 语文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它的重要性在新高考改革后更加突出。从研究新高考改革以来全国不同省市的新高考语文测试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语文学科教学需要实现关注语文人文情怀、重视古诗文与经典名著课程价值、注重专题学习三个方面的转型。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转型;人文情怀;学科核心素养;思维;经典作品;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3-0132-02
新高考改革以来语文在考试中的难度和比重不断提升,倒逼语文教学改革。最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在试卷以及评价框架方面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语文的测试形式、测试内容以及评价理念也渐渐有所改变。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
一、新高考改革对语文科目要求不断提升
新高考语文科目试卷难度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语文阅读量在不断增加,现阶段卷面阅读量在9千字左右,将来还要增加到1万字。不仅是语文科目,在数学和理科科目的卷面阅读量将来也要增加到4千到5千字。在2017年新高考改革录取的第一年后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在整个高考中的重要性。
(一)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更加显著
新高考语文教育在从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中破除,逐渐向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语文学科在发挥育人作用的地位越发重要,从最早开始新高考改革的浙江和上海来看,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和毕业的重要依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教育性也在新高考中得以体现,那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形式显示相互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二)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创造了无数璀璨辉煌的文化,它们丰富多彩,底蕴厚重,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学习去传承。而目前的高考语文也非常重视学生文化素养和知识的考察,就更需要学生们去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让这些优秀的文化被我们了解、运用、传承。对于课业繁重的高中,学生们的课外积累和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需要专门的一些教学手段来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都重视起来且专门规划时间进行学习。
(三)更加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新高考改革后语文学科越发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特别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考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培养训练。从活动内容上讲,就是课标提倡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运用”“梳理与探究”,在逻辑上构成一个同心圆关系共同指向圆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形成终生受用的素养。
二、对语文科目教学进行转变策略
(一)注重学生人文情怀培养
基层教学中的语文教育调整概括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人文情怀的培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人们看来是工具性的范畴,通过考试和各类型的检测进行检测,而语文人文情怀的培养要进行检测比较困难,且在教学中培养比较难,教学效果在短期内不明显,正是这种因素,很多地方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不断弱化,这是语文教育的残缺。新高考改革要求人文情怀培养得到扭转,语文教师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情怀中有个平衡,在备课、上课、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要培养人文情怀就必须在思维方面下功夫,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的训练都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人文情怀的培养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终极目标的引导下,高中语文教师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围绕到人文情怀这一主题上,教师在备课本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思想状况,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让每节课都对学生有现实的针对性,让学生打开思想上的困惑。在备课中教师还必须在人文情怀和语文知识之间做一个平衡,对于高中生来说,语言层面的知识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对难度较小,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用较集中的时间一并解决,无论是哪类文本都有着相应的人文内涵,教师备课一定要注意挖掘相应的人文内涵并进行拓展,将类似的话题与语文教学相关联,例如各种实施热点进行相应对接。
(二)关注经典语料的积累
通过梳理近些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发现:承载民族传统与世界文化的经典阅读材料正逐渐纳入语文试卷中,同时试题更为重视考查学生能否在积累大量语言材料与言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探究语言现象的内在规律。
从世界母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我国新世纪之初的语文课程改革也突出了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古诗文与经典名著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积累经典语言材料对学生语文素养综合发展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阅读经典与学生的学业成就、词汇量的提升、概念的认知有着紧 密的关联。具体来说,以优秀古诗文与中外经典著作为代表的语言材料,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内在的运用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设置相应的阅读主题或学习任务,以问题引导学生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阅读。
(三)关注语文学习任务群创造性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又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并针对必修与选修课程设计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等学习任务群,将此作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可以说,任务群这一概念凸显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组织形态的鲜明学科特征。
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来看,任务群是基于多样化的语文学习内容而展开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它们既可以是以整本书为载体的专题阅读活动,也可以是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的社会调研活动,还可以是根据学生阅读兴趣而展开的文学作品研读活动。由于这些学习任务与活动区别于传统的语文学习形态,也为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实践行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如果尝试对这一核心理念作出解读便可以发现,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学习内容来看,它更关注课程内 容之间的整合,从而打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从学习形式来看,它更重视学习任务群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以学习活动为载体,设置真实的问题与任务,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因此,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展示教师专业创造力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特长,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问题,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自主意识的关键内容。例如形成调查报告、学术性小论文、设计方案等多样化的学习成果,以及能够展示学生个性化思维过程的实践形式,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高考已经正逐步走上历史的舞台,一种全新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高考模式应运而生,它颠覆了传统高考的弊端,考查的重点由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们必须通过关注语文人文情怀、重视古诗文与经典名著课程价值、注重专题学习,不断推动高中语文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大勇.高中语文教学面对高考改革的相关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
[2]张悦群.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将考纲导向渗透其中[J].语文教学通讯.2014(04).
[3]游华琼.论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应对高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021):231-232.
[4]李倩,吴欣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J].中小学管理,2017(009):8-10.
[5]贾亚男,曾礼.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吉林教育,2017(30):16.
[6]蘭树娇.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山海经,2015(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