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自然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020-08-23刘箫

读写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美术教育

刘箫

摘 要 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的自然教育给学生更多了解自然的机会,给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基于自然的美术教育是让孩子们投身于自然,提取自然元素,学习自然美的法则,结合学生已有的审美以及美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自然的、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并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其进展示,最终实现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美的认知与创作。

关键词 自然教育;自然信息;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3-0099-02

石,以不规则的坚硬固体形态存于世上,随处可见。珠海,一座山海相依的城市既有山之磅礴又有海之柔美,而把这两种美丽结合到一起的正是这些普通的石头。大到浪花拍打的礁石,小到海水轻浮的砂石都是连接山与海的“粘合剂”。它可以连成片在地下用强健的骨骼承载着整座城市的重量,它可以凝成块在悬崖用坚硬的身躯抵御海风的侵蚀,它可以磨成沙在岸边用细腻的肌肤与海融为一体。它随处可见却不可或缺,它虽普通却不平凡。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石作为自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有着诸多用途,打火、入药、建筑、观赏把玩的工艺品;石以不同形状与色彩存在有着丰富的审美取向,无论是青田石的色彩斑斓、鹅卵石的圆润饱满还是太湖石的皱、漏、瘦、透,石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一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广博的内涵。以石为“基石”的自然教育在这个春天默默拉开序幕。

一、自然教育的第一步——接触自然

大多数人认为接触自然就是到自然之中走走看看。其实不然,深入自然不是盲目地观看,更不是走马观花般的体验。深入自然是全面利用自身感官有目的地探寻与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会用到观察、对比、总结等一系列的自我学习方法。经过初期探索自然方法训练孩子们带着“寻找春天里的石头”这样的任务,用眼睛观察外形与色彩,用肢体感受肌理与温度,用嗅觉体味春天的味道与感觉。

人们常说,西方的建筑历史是一部石头的历史而中国的建筑历史则是木头的历史,然而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着千差万别的气候带,由于珠海常年潮湿多雨、古时的珠海人会用耐腐蚀的石材修整成块来建造自己的家园。除了在石溪山满是青苔的建筑遗址上观得这一营造方法以外,还有许多使用中的石头民房用它们的独特魅力彰显着祖先们取材于自然的智慧。

在光明街、三灶、银坑、斗门,学生在春季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徜徉在曲径幽深的小巷触摸着斑驳粗糙的石头,感受它们抵御海风时的坚韧不屈,体会他们守护一代又一代珠海人的温暖柔情。细心的孩子们会发现这些石头有着钢筋混凝土的教室中无法触摸的温度变化,凝聚着书本之中描述的自然智慧与文化传承。只是这些都是孩子们透过眼睛观察春天的形状与色彩,耳朵倾听海风吹拂与万物生长,皮肤感受粗糙墙壁与细腻绿叶的碰撞,鼻子的呼吸鲜咸空气与花草清香,肢体探索拾级而上与纵横交错的建筑构造。

在山林之中孩子们寻找奇山怪石,阳光下它们光滑温暖,阴影中它们与青苔为伴;大块山石纵横交错,小块石头散落山涧;沉稳的色彩构成了山的基调,跳跃的颜色让大山生机盎然。只有身处其中,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善于总结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大海之畔孩子们身处礁石之上,听浪打礁石的澎湃之声,感受石的力量与坚韧;赤脚走在沙滩之上,看五颜六色的砂石,体会石的细腻与柔软;在这里孩子们发现被海水冲刷过的石形态各异、色彩万千。

二、自然教育的第二步——自然信息处理

研究表明,从眼睛的观察到大脑的记忆可能出现偏差,而记忆又根据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所以在接触自然的同时于自然教育而言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对自然信息进行采集、整理。

(一)采集信息

(1)相机记录。照相机的出现在技术上延长了人们的记忆时间,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效率。它真实地记录着石头的形态、色彩、肌理以及春天里各种景致纵横交错的状态。对待大量的普通信息人们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然而照相机记录不下的是人们对自然中物体的感受以及大脑与自然碰撞时产生的艺术创作灵感,更难以还原石头真实存在的状态。

(2)实物采集。故而对于小型的自然元素人们会将其收集起来,它们是山林中一颗缤纷的石子,是大海畔一捧细腻的砂石,是石板路上掉落的一朵春色。人们把它们从自然中带回生活之中,不经意的一瞥就会回想起徜徉在自然中的种种情愫,而创作灵感也因此得到激发与碰撞。

(3)艺术表现。艺术本身是人对外在事物理解的一种个性化表现手法,绘画与文字都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不同于实物采集和相机记录的是这两种手法都掺杂着个人情感与创作思维。例如写生绘画人们会将自身感兴趣的事物画得更加细致、更为突出,而那些不感兴趣的物体会被改变或者忽略。用绘画与文字的形式采集信息便真实还原了内心世界对自然的感受。

(二)归纳整理

对信息的整理过程实则是对自身思维进行梳理的过程,逻辑思维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梳理过程中适当地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孩子们产生初步的创意思维。所以归纳整理环节是结合条理与联想的过程。

(1)首先,学生们要做的是对整个自然探索过程的回顾,对所有收集的信息进行清点,了解自己拥有哪些资源。

(2)其次,根据不同的属性对信息进行分类,按照石头的外形、色彩、种类、所在的地点或收集的时间等属性进行分类。

(3)再次,解决在探索自然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例如石头的产生过程、石头的分类这种理论性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进行查阅,民用石头房的独特构造可向渔民、教师、专家请教。随着问题逐一的解决,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也会得到提升。

(4)最后初步形成创意思维,经过了梳理和分类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对于这些自然元素进行加工、组合、再创作的初步想法并把这些想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自然教育的第三步——自然元素再创作

(一)汇报成果

学习,作为一个集体性的活动,就要发挥其优势。汇报调研成果的过程既是对个人所得信息整理的过程,也是对他人信息进行分析学习的过程,从而形成集体性的完整信息体系。

(二)头脑风暴

(1)纵向思考,沿着石头功能这条主线进行纵向思考。带着“我们采集的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这个问题,例如手工、绘画、模型、工艺品、生活用品。

(2)横向联想在表象方面可以与什么手法相结合,例如石头与线描的结合、石头与纸黏土的结合等等。

(三)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手脑协调合作的过程,是旧识与新知碰撞的过程,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集整理的自然信息以及头脑风暴中获得的灵感甚至在自然中的点滴感受都给汇聚于此,凝聚到孩子們手中的每一个材料、每一笔表达。

(四)作品展示

作品的展示是对作品的二次加工,用何种方式去呈现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人们所崇尚的自然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故而如何用一种自然的形式去展示作品便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最简单的便是将作品置于自然环境中进行展示,或以照片,或以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而更高形式的展示方法则是自然展示环境的营造,就像中国的园林一般,将自然山水营造一番,虽取之于自然,却高于自然。

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的自然教育给学生更多了解自然的机会,给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基于自然的美术教育是让孩子们投身于自然,提取自然元素,学习自然美的法则,结合学生已有的审美以及美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自然的、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并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其进展示,最终实现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美的认知与创作。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大自然教育.百度文库.2015-02-06[引用日期2017-03-30]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美术教育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