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2020-08-23罗莹

读写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精讲应用题

罗莹

摘 要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而三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又是启蒙阶段,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学好应用题?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课后还要学生多做练习,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才能达到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应用题;精讲;多练;勤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2-016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小学三年级的应用题多起来了,占了40%,不但有整数应用题,还增加了小数应用题,应用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对于应用题的教学,在三年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掌握好方法,打下基础,将会影响高年级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学习。前段时间,办公室里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抱怨学生用乘除法解答应用题,做得一塌糊涂。如,5个人植树,一共植了25棵,照这样,9人能植多少棵树?学生怎么解答?有的直接就是25×9,得出答案;有的将25+9,得出答案;还有的9×(25-5),他们的解题方法五花八门。做成一步应用题的,做成两步应用题的都有,根本没有去想想5、25、9这三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题目中数字各部分间的关系,关系到能不能正确解答好应用题。把应用题中各部分的关系理清了,找到了正确的数量关系,那么这道应用题迎刃而解,反之,稀里糊涂,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题。老师教学这个内容时,要好好地钻研教材,备好课,备好学生,使学生牢牢掌握乘除法的应用题,为分数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笔者想谈谈教三年级乘除法应用题的一些体会。

一、认真审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会认真审题,全面掌握题意,并能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与关键。为此在应用题教学时,老师必须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给出的信息或启示,充分运用条件,达到尽可能满足结论需要的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审题不过关,不知从何入手,导致最后怕做应用题。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方法不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应注意渗透学生方法的培养,努力做到读题是前提。“读题”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刘爷爷靠墙围起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圈,鸡圈长18米,宽9米,求围成鸡圈的篱笆共长多少米?求鸡圈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像这道题,它来源于生活,既考到了周长,又考到了面积,这道题隐藏的一点就是没有说明哪边靠墙,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老师提醒学生必须抓住此题的重点,“靠墙”两个字。这时候就要思考了,“靠墙”是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考虑到靠墙有两种情况,在这里老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法。

“读题”过程中,边思索、边联想,有必要时画一画。画一画也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使学生在脑子里展示完整的题目意思,使之过程更为直观明了。又例如,芳芳家、明明家和学校都在一条直线上,芳芳家离学校是4500米,明明家离学校是1800米,问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像这种题型,老师在教学时也是必须要教会学生画图的,如果不画图学生很难想象有两种情况,老师只有借助画图来教学,才会让学生有一目了然或者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教师精讲

小学阶段的三年级应用题教学,其综合性、逻辑性、应用性开始增强,而大多数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时,喜欢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不会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像上面提到的:5个人植树,植了25棵,照这样,9人能植多少棵树?学生解答时,就用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于是用25×9,得出答案;有的将25+9,得出答案;还有的9×(25-5)等等,他们不会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理解,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做完这道题。

学生的解题方法有哪些?怎样的解题步骤才最有利学生解答应用题?老师教学这一内容时,教给学生八个字:读题、议题、析题、解题,要求学生记住这八个字,解答应用题时,按这八个字的顺序完成应用题。先是“读题”,读题时要把握题意,一遍不够,多读两遍,弄清楚题目设置的方向以及解答的內容。第二步是“说题”,说题,就是把读题时弄清楚的内容说出来,即题目中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时,老师可以叫学生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圈注。如上面举例的应用题:5个人植树,一共植了25棵,照这样,9人能植多少棵树?可以圈住“一共”“照这样”“能植多少”,为第三步做好准备。第三步是“析题”,就是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一步很关键,关系到正确解答应用题,“5个人植树,一共植了25棵,照这样,9人能植多少棵树?”题中5个人与哪个数字有直接联系?与哪个数字没有直接联系?要解答“9人能植多少棵树”需要什么样的已知条件?这个已知条件题目当中有没有直接给出?如“若要求得9人能植多少树木?那么必须知道1人能植多少树?”“1人能植多少树不知道,那么求1人能植多少树该怎么列式?”通过以上分析后得出:要想知道9人能植多少树木就必须先知道1人能植多少树,而要求得1人能植多少树可以通过5人植了25棵树得出,这样一分析学生容易知道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这也就是要学生分清楚份数、每份数以及总数之间的关系,把这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题目也就容易解答了。最后,就是第四步了——“答题”,根据题意分析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答案。老师讲述应用题时,要精讲这四步方法,特别是第三步的“析题”。学生掌握了这四步,解答应用题时,就不会出现上述这样的情形了。

三、课后多练

掌握了解题方法,要想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首先就是要多练。多练了,每个题型都熟练了,解答应用题才有速度与质量,这个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加练习才能提高。

在设计应用题的练习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的题目,“小明用10元买了2只冰棒,他还想买4只冰棒给爸爸妈妈吃,需要多少钱?”“小明带了50元钱去超市,买了5个8元的杯子,他还想买个12元的椰汁,钱够不够?”让学生回家操作一下,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勤思

应用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善于自我反思,对的强化,错误的及时反馈纠正,做到有错必纠,有的放矢。当学生发现答案错误时,那么一定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分析题目的解答思路以及解答的知识点。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将知识再一次内化的过程,多思考,才能避免少范错误,多思考,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当然老师也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用乘除法的逆运算检验、问题条件转化法等,使学生答题养成有始有终的习惯。

总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而三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又是启蒙阶段,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学好应用题?老师不仅要将用乘除法意义解答应用题等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课后还要学生多做练习,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才能达到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5):66-67.

[2]蔡茂壮.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1(12):166.

[3]蒋金花.从实践的角度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创新[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1):27.

猜你喜欢

精讲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四环节”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删繁就简 以精取胜
如何解不等式型应用题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