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生修改病句的指导策略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2020-08-23王玥琳冯小平王冬雪

读写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策略小学语文

王玥琳 冯小平 王冬雪

摘 要 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句子练习的重要内容,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策略有益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言习惯,使口语表达完整、通顺、不重复、没有语病。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为自己修改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过一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小学生修改病句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病句修改;策略;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2-0145-02

课题研究过程严格遵循“提出不足、寻找原因、寻求方法、探索成果、再指导实践”的过程。研究中及时自主反思和集体反思。每一次小组研究都有大事记录和会议记录,有阶段小结和教学反思,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纠错和展示。

一、研究背景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能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原有的口语语感。此外,使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律、不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培养书面的语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课程标准、学段的具体要求,给大家提供了修改病句研究的理论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但是,在问卷调查与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病句较多,且对病句修改的知识点了解较少,阻碍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正是促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动议。

(一)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

前期的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学生不明确常见病句的类型;读了病句找不出病因;即使发现了病因,也找不到正确的修改方法;虽然对病句进行了修改,却改变了原意,单个的病句修改较容易,但一段中有病句的,修改起来比较困难。

(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促使笔者和同事们探索研究“小学生修改病句的指导策略”。第一,病句主要出现在习作中,影响整篇习作的表达效果。如,“这壶水,我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分析〗“晚上来的人”引起歧义,是“晚一点上来的人”?还是“晚上这个时间段来的人”?这个例句发生了歧义,使意思表达不准确、不清楚。第二,学生对修改病句这个知识点一知半解。前期的调查发现,不明确常见的病句类型中85%以上的学生找不到病因,50%的学生即使发现病因却找不到正确的修改方法,还有40%的学生修改后改变了句子的原意或者句子出现歧义。第三,教师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有效策略少。平时教学中渗透了修改病句的方法,但是教学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学生没有掌握修改病句的策略,处于“见了病句才修改”的被动之中。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人们经常在各种社交软件上浏览到小学生搞笑造句和作文,令人捧腹大笑。这些句子或者不通顺、用词不当,或者语法和逻辑都是错误的,已经失去了语言的交际作用和语文的工具性。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成员选择该课题研究,就是为了提高小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及写作能力,为了达到“不说病句,不写病句”的终极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针对教学实践中反映的小学生写作病句问题,从原因、类型、问题解决对策三个方面着手,共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研究:

(1)小学生修改病句困难原因的研究;(2)小学常见病句类型的研究;(3)让学生学会运用常见的修改符号研究;(4)让学生掌握辨析病句病因的研究;(5)指导小学生修改病句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成果

(一)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本校四年级一班4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学生掌握了常见的病句类型及病因,学会了辨析病句和修改病句的策略。学生由最初的困惑而无从下手,到现在的明朗而得心应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明显提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二,课题组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针对“病句的类型”和“病句的病因”,在“专项练习”“提升练习”“综合型练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辨析病句”的方法,探索出“指导小学生修改病句的策略”。

第三,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论文《浅谈小学语文病句的修改对策》《浅谈小学生修改病句的有效方法》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制作的微课《怎样修改病句》获得市级叁等奖。

第四,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亦是提升自我的过程。课题组成员多次承担公开课,践行课堂模式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活动。这些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升为此次专题研究的结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认识成果

第一,通过此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识到:学生对修改病句这个知识点一知半解,同时对修改病句存在畏难情绪,修改时无从下手,习作中出現病句的频率很高,是因为教师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有效策略少。平时教学中渗透了修改病句的方法,没有系统、全面、主动地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策略,教学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学生处于“见了病句才修改”的被动之中。

第二,重视修改的结果,轻视修改的过程,没有反复读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如果换个角度寻找语言积累的方法,如果把功夫放在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学生有了正确的语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后盾,厚积而薄发,病句的语病在学生的眼里是不是就能够显而易见了呢?

第三,怎样教学生把正确的语言融入文字之中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既培养了分析判断等发散思维方式,又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因此笔者和同事们还将继续在教学中研究探索。

(三)操作成果

第一,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专项训练课、公开课、微课),开展多题目类型(判断、选择、专项)的练习,实行多种形式(互相批改、竞赛、奖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并逐步提高习作修改水平。研究中尊重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对学困生进行单独指导、加强训练。

第二,此次研究,探索出指导学生修改病句的策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1)学生熟练掌握了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词序混乱、前后矛盾、重复啰嗦、分类不当、指代不明、不合事理;(2)掌握了修改病句的四个步骤:一读(把把脉——读原意);二找(找病因);三改(开药方——增删调换);四查(康复了——少改保原意);(3)牢记修改病句要遵循的原则——原意要保,改动要少;改法要巧,越简越好;(4)掌握了辨析病句的方法:首先,缩句法。就是对病句进行缩句,“谁做什么?”或者“谁怎么样?”用缩句法判断“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类型的病句颇为有效。如,“翻滚的乌云和滂沱的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缩句后:“乌云和大雨倾泻下来。”“乌云”是不能倾泻下来的,很容易判断出是搭配不当的病因。其次,抓关键词。第一,抓否定词。一句话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可能造成病句,句子的意义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就要删除其中之一。如“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防止”是预先设法制止,不让其发生、发展,否定的意思,和“不要”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恰和欲表达之意相反。)(删除“避免”“防止”或“不”)。第二,抓介词。常见的介词结构淹没主语,造成成分残缺,“通過……使……”就是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成分残缺”的典型案例。如,“通过学习《搭石》,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撤销了“我”的主语身份,所以要恢复“我”的主语身份,就要删除“使”。(删除“通过”“由于”“经过”或删除“使”两种改正方法。)第三,抓并列词。句子中出现并列词“和、并、与、及、同、跟”等,其实是把不该并列的词语、成分并列了,常出现“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的错误。如班委会通过并讨论了班长的建议。(语序不当,先讨论后通过);参加升旗仪式的有全校师生和班主任。(“全校师生”就包括“班主任”,要删除其中表示种类的一项“班主任”。)(修改为:参加升旗仪式的有全校师生。)(5)学会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学生会使用“补充成分法用于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更换词语法是修改搭配不当、用词不当、分类不当、指代不明的病句;调整词序法修改词序颠倒的病句;化解矛盾法修改前后矛盾、重复啰嗦的病句;删繁就简法修改重复啰嗦的病句;辨析事理法,不合事理就是逻辑混乱,是由于对事物本身属性认识不够造成的,包括分类不当。如“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他”一个人不能“异口同声”,所以“他”应改为“他们”。

五、成果创新点: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微课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微课的制作成本显著降低,同时微课具有易传播、时间不固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研究当中使用微课的教学策略能够对小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培养产生良好效果。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针对修改病句的学困点和难点自己制作微课和课件,把“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如何辨别搭配不当和用词不当”这样难度大、抽象的语法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有趣的语言和动画,唤醒了小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策略小学语文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