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德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0-08-23何庆玲
何庆玲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德育。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学科中的教学案例,初步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的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稳态与平衡的观念,播下学生感恩的种子,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德育;有效渗透;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3-096-2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1],其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其以独特的生命气息,拥有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效的贯穿德育理念[2],引导学生建立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核心素养[3]。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立德教育。
一、注重立德教育渗透,促培珍爱生命的意识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科丰富的生命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美好,培养生命意识。
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鸟的生殖”时,教师用角色扮演自述“幼小生命——鸟的诞生”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鸟卵要想孕育成一个小生命,要解决好空气,营养,水分以及天敌等诸多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最后又以“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来启发学生如何正确的面对生命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易。
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生物学”时,教师通过动画展示“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和“神奇的动物世界”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现象的美好,对比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又以“化茧成蝶,落红护花”等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扎根于努力与奉献,用爱的力量感染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被子植物的一生”时,教师讲解了种子的萌发到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过程,这是对植物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带给自然界价值的描述,由此激发学生对植物和生命产生敬畏感,引导学生对有限生命和价值的思考[5],鼓励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美好时光。
二、注重立德教育渗透,助培稳态与平衡观念
古人云“万物相育而不相害”,天地万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动态的,变化的[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在变化中找寻平衡点,树立动态平衡的观点。
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一章时,教师通过对几种生物(仙人掌、迎客松、猪笼草、兰花螳螂)的分析,引导学生建立“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的概念,又通过展示池塘里的成分揭示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生态系统,并且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稳定是动态的、变化的。通过播放“河流污染”和“凉山火灾”的视频让学生感知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引发学生思考实现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稳态与平衡观的建立,并积极倡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为维护大自然的稳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教师以“学校运动会中同学们会产生哪些生活废物,又是如何处理的”导入,引出“人类在进行生命活动中又会产生哪些废物,又是如何处理的”来阐述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如何来维持体内代谢废物的平衡。又通过蛋白尿,血尿以及尿毒症形成原因的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人体的稳态是相对的,如何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注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时,教师通过游戏与学生互动,展开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建构“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只有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在学习“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教师以“泰国红顶艺人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为例,指出过度使用激素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又通过分析“大脖子病,糖尿病”等疾病形成的原因,倡议学生关注健康,关注自己的“两稳态”即学习压力与健康成长的平衡。让学生意识到稳态并不意味着稳定不变,而是一种可变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抵制不平衡的状态。
三、注重立德教育渗透,助播感恩的种子
学会感恩是目前提升学生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7],初中生在物教学中可以结合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开展感恩教育,在学生的心灵处播种下感恩的种子,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人的生殖”一节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播放“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视频后让学生感慨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身体不仅孕育了生命,在分娩时还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倡议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又以自然界中“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为例呼吁学生努力学习本领,孝顺父母。
又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生物之间“竞争与互助”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同伴的帮助,同伴的友谊,让学生领悟“竞争的好处和对手的作用”,让学生以情及理,感恩自己与他人的竞争。
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饮食与营养”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消耗着食物,食物从哪来的呢?是谁保证了我们食物的安全呢?又是谁给了我们现在如此美好生活呢?作为生态地球村的一名成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事物呢?……通过反思互动,学生们自发地在课堂上提出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等倡议,并在课后开展了“感恩农民伯伯,光盘从我做起”等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感恩大自然。
四、注重立德教育渗透,唤醒责任与担当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勇于探究,勇于担当的科学精神[8]。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和探究过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科学家、科学史的学习,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没有偶然,每一次成功都来源于不断的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任何一项伟大的发现都是辛苦和坚持的积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志向,立志像科学家一样去勇于尝试,勇于担当。
如在讲解苏科版八年级下册“遗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阅孟德尔的故事,学习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如在学习“人的激素调节”这一章节过程中,可以对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展开学习,学习他们用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換来的成果,为国争光。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生物学”一节主要介绍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讲授在袁隆平没有研制杂交水稻前,中国乃至世界粮食短缺;然后通过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袁隆平为国家、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最后再通过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袁隆平杂交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对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产生敬佩,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之路往往是曲折和辛苦的,但同时也是自豪和骄傲的。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项持久不懈而又润物无声的工作,正如教育家所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教师应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上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品德,持之以恒地进行立德教育的渗透,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赖进铭,潘树英.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9(C1).
[2]肖丽华.对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机制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24).
[3]刘芳芳.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优化探究[J].读与写,2019,16(30).
[4]齐雪芬.《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2).
[5]张茵.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J].中国教师,2019(08).
[6]王建华.基于“稳态与平衡观”的“血糖平衡调节”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8,43(11).
[7]王宝君.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谈感恩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0).
[8]李小伟.探究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9).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南学校,江苏 镇江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