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诗情画意的构建
2020-08-21顾学会
顾学会
摘要:诗词本身蕴含的知识情感哲理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科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诗词库和构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诗情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构建;诗词;历史与社会;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98-2
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历史与社会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通俗易懂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风土人情和人生哲理,如果把这些古诗词跟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让历史与社会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呢?本文将从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诗词库和构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诗情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诗词库
要想让我们的教学充满着诗情画意,得先让我们储存好丰富的诗词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诗词的运用如鱼得水、顺畅自如。教师除了要增强自己的诗词储备外,还要组织学生构建自己的诗词库。我们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组建不同类型的诗词兴趣小组,分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既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強学生收集诗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活动能力。
学生们通过收集整理,形成不同的诗词库,如“藏在地图中”的诗词、“藏在历史中”的诗词、“藏在节日中”的诗词、“藏在社会变迁中”的诗词、“藏在人物故事中”的诗词、“藏在战争中”的诗词以及“藏在试题中”的诗词,等等。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了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地理、历史等知识。
如许多著名诗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那些地方留下许多地理知识丰富的的古诗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古诗词组织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的组织教学,还能把地理历史知识蕴含在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中进行讲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我们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的《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时,我们可以运用王昌龄的《出塞》,让学生分别指出此诗中的“秦”、“汉”分别指什么朝代,“龙城”、“飞将”、“胡马”又分别指什么?我们在授课过程运用此诗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就更能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再如:我们在讲解《感受身边的传统》时,可运用藏在节日中的诗词,如王安石的《元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词,让学生感受这些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了解过去的主要民俗活动,以及这些传统节日在内涵和活动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从而领悟如何承继和发展传统节日中蕴涵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种诗词库构建的训练,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从而体现出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师生就算是拥有最好的诗词储备,如果不在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出来,那就变成了单纯的文学知识的积累了。那么,怎样在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诗词教学,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1.诗词在教学过程中的零星使用
诗词在教学中零星使用的课堂模式构建,主要是为了教学内容和诗词的引用更加密切,使诗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1)课首诗词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想成功,也必须有一个新颖有趣有效的课首。当然一个好课首可以用多种方法呈现,但是不管用哪一种,都抵不过一句朗朗上口、寓意深远地诗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诗意焕发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如:在讲述中国河流长江时,我们可以先用一组诗词导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然后问学生:这些诗句描述的是中国的哪条河流?学生们迅速说出是长江。我继续追问:这两首诗描述的分别是长江的哪个河段,有什么水文特征?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又流入哪里呢?长江有多少条支流,又流经哪些地形单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来共同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的导入设计,既能自然导入到新课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中引用诗词增效
一节课若只是开了一个良好的头,却没有课中良好环节的有效跟进,那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且不说形成不了好课,对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不仅学不到知识,更得不到心灵的洗涤。而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味说教,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反之,如果我们在课中引用诗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教育,对于我们的教学而言,则是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的工具。如:在教学《文人的世界》课时,引读苏轼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教学《盛世文化)时可引用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載乡”,感受豪情万丈的审美情感。
(3)课尾诗词小结画龙点睛
我们的课堂教学越到最后,其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往往会起到对整堂课的归纳总结画龙点睛的提升作用。那么一个好的课尾,会提升教学效果,能把整堂课的教学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课的高潮中结束听课,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犹如“余音绕梁,三日未绝”,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成功的。那么在诗歌中结束课的教学也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如: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下面这首诗词作为课尾小结:“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跟课首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遥相呼应,又起到对整堂课的回顾总结作用,而且在现在新考试规定下,更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落实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
2.以诗词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模式
相对与“古诗词在课堂教学中零星的使用”这种模式而言,“诗词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更难。它会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只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遇到合适的诗歌时,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案例。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付出足够的努力,在合适的“土壤”中总能开出合适的“花”。
(1)诗意造境授新课,引领学生畅游课堂教学
如2018年浙江省社会教学改革30周年活动中石梦婷老师的《一个人、一些城、一段历史》这节课,整堂课下来,讲述的就是苏轼这个人到过的地方、发生的事、写过的诗词、作过的画,以这些素材作为课堂框架,紧扣教材,让学生从史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事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想象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所为。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诗意,师生接受彼此的心灵,相互思考,相互启发,它散发着创作的智慧和优美的诗歌艺术,使听课者如沐春风,感触深远。
(2)诗意搭起复习课,引领学生纵横古今中外
复习课是对多个知识点的整合。用诗詞构建复习课,相对与授新课,它的难度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这一构建的难度,导致我们若是用诗词串起整个知识面,用诗词的蕴含的美丽的诗意改变复习课沉闷泛味无趣的课堂氛围,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们在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时,可以分别运用这几首诗歌:《历史转折》(伍修权1935)、《西江月》(毛泽东1927)和《祭黄帝陵》(毛泽东1937),根据这些诗词,提出相应的问题,如:诗中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设问,让学生在诗词中归纳出相关的复习线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在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诗意串起练习课,引领学生遨游习题海
一般来说,练习课中不会出现所有的习题都是诗词组成的,但是我们若是为了一个主题而专门设置的教学内容,也是可以构建的。如2017年宋小琴老师上的那节《吟着诗文走神州》专题课,她就是从“诗文入考题”、“诗文含地名”、“诗文话山川”、“诗文话历史”三个角度展开,寻找相应的诗文试题进行训练讲解,把练习课也上得充满诗情画意的,让人仿佛徜徉在诗画中,没有练习课枯燥无味的诟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映刚.地理教学中古诗的妙用[J].文学教育,2009(24).
[2]王宗超.千古诗醇香醉人:谈古诗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功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8(24).
[3]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下各第二中学,浙江 台州 3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