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教育电影中优秀教师的精神结构评析
2020-08-21张荣伟
张荣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7)
电影作为一种审美文化,所塑造的优秀教师形象,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给人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若能在教师教育中得以恰当使用的话,会深刻地影响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职业理想和教育信念,为其专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笔者历经10 多年,在开设“中外教育电影赏析”公选课的基础上,先后主编出版了《电影教你当老师——60 部中外电影的教育意蕴》(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年版)和《电影教你当父母——60 部中外电影的教育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两本影视教育专著。在这两本专著中,分别探讨了中外教育电影中优秀教师和优秀父母的整体形象。其中,关于教育电影中优秀教师形象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拥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是优秀教师最为显著的职业特征。具体而言,中外经典教育电影中的优秀教师,无不在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方面出类拔萃,这四个方面的精神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风范和职业境界。
一、教育理想是优秀教师的职业动力
广大师范生对优秀教师形象的认知与憧憬,广大在职教师对优秀教师形象的领悟与建构,社会各界对优秀教师形象的期待与认同,使优秀教师形象研究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通过长期开设“中外教育电影赏析”公选课和相关课题研究,笔者目前共筛选出中外经典教育电影80 部,形成了一份“中外经典教育电影名录”。在这80 部影片所塑造的80 位优秀教师当中,有20 位教师在“教育理想”方面尤其凸显,可将他们称为“理想型教师”。
表1 “理想型教师”经典电影名录
人是一种有主体意识、有未来规划的创造性存在。一个人为了自主设定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搏,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坚定的教育理想是树立崇高师德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理想之于人生发展的动力价值毋庸置疑。[1]
《美丽的大脚》中塑造了两个教师,一个是苦命的乡村少妇张美丽,一个是来自京城的志愿者夏雨,顾名思义,大脚张美丽是本片的主角。之所以说张美丽命苦,是因为在她的娃儿一岁的时候,丈夫因为愚昧无知而触犯了法律(扒窃铁路道钉当废铁出卖,造成货车出轨翻车,司乘人员两死六伤),被枪毙了。她一个人带着娃娃,每天教他识字,希望娃娃能够有点儿文化,不要像她的男人那样愚昧无知。她最初教自己的娃娃,后来教村上其他人家的娃娃,再后来就办起了一所乡村学校。但学校办起来不久,自己的娃娃却夭折了。
影片特别感人之处在于,面对人生苦难,她把所有感情都寄托在了村里这群“泥孩子”身上。作为一名自发自愿但无依无靠的乡村教师,她并没有多少知识,只能用浓厚的地方话教孩子们识字读书,不着调地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也只能用她的侠骨柔肠为孩子争取资助,用她的一腔热血和真情实意挽留支教老师夏雨。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简单而淳朴的教育理想:“别看俺自己没有了娃,但就是见不得糟蹋娃儿的人。俺现在就是把学校里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娃,俺就是盼着他们都能上成个学,将来山里头就有希望了。俺这一辈子啥都不成功,但希望这些娃儿将来都是成功的。”
张美丽老师的教育理想简单而淳朴,同时又是那样艰难而沉重,这种艰难与沉重见诸于孩子们贫穷的家庭生活和落后的学习条件,更见诸他们面对京城繁华景象时的惊愕与茫然。当她的学生王大河受人耍弄之后,张美丽老师的教育理想愈加具体明确:“娃儿们,回去好好学习,咱就不用每天光吃洋芋,种洋芋有个啥出息嘛?咱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到北京来上大学。将来把咱们那个地方建设得跟北京一样……娃儿们,老师岁数大了,我再说一遍,好好学习,咱们山里不就是靠咱们嘛,对不对?你们就是得好好学习,将来就不用再种洋芋了。”在张美丽即将离京回乡之际,夏雨老师建议她留在北京找一份新工作,她平静而坚定地说:“俺留在北京工作,娃谁来教呢?”
影片最后,张美丽因为一次意外事故结束了短暂而执着的教育人生。在弥留之际,她平静安详,最后含笑离去,留给志愿者夏雨老师的遗言是:“我有个啥志向呢,我的志向咋不都在娃儿们身上嘛。”
二、教育激情是优秀教师的职业状态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坚定的教育信念,自然会焕发出澎湃的教育激情。所谓教育激情,即对于教育事业的一种热爱、专注、投入、执着。它是一种活力、一种朝气,也是一种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的职业精神。[2]在研制的“中外经典教育电影名录”中,有20 部影片塑造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激情”方面尤其凸显,可将他们称为“激情型教师”。
表2 “激情型教师”经典电影名录
教育激情是教育理想的行动化、立体化,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孜孜不倦地履行作为教育者的各项职责。“教育激情不仅是教师本人的精神状态,更是教师立德树人最好的兴奋剂。”[3]
在《热血教师》这部影片中,克拉克是一位聪明睿智、富有理想的教师,更是一位积极乐观、富有激情的教师。影片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到了北卡罗来纳州斯诺顿小学的教学楼里。那是克拉克报到上班的第一天,当他坐在过道长条椅上等待安排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男孩站在不远处的垃圾桶里。他马上起身走向这个男孩,问道:“嗨,你这是怎么回事?”小男孩怯生生地说:“老师说我学不会,就应该和垃圾一起扔出去。”听到这里,他又向这个男孩走近几步说:“我是克拉克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当这个男孩告诉他自己名叫哈德里·克雷格时,克拉克马上与他握手并说“很高兴认识你”。接下来,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克拉克稍微迟钝一下之后对哈德里说:“呃,很抱歉,我太健忘了,我叫什么名字来着?”哈德里有些惊奇地说:“你是克拉克老师。”这时克拉克很开心地说:“嗨,瞧见没?你刚才就学会了一样东西,我要先把你弄出来。”就这样,克拉克顺理成章地把哈德里从垃圾箱里抱了出来。
影片展示克拉克教师形象的第二个场景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庆功会”上,校长非常骄傲地宣布,克拉克以“临时教师”身份任教的班级已连续四年名列佛特郡考试第一名。当时,克拉克尽管没有口头回应,却用食指连续指点周围的学生,以示他的成功归因于同学们的积极努力。学校为了表彰他,在校园停车场的路边石上刻下了他的名字和入职时间:Ron Clark 1994。出人意料的是,面对成绩和荣誉,克拉克不仅淡定从容,而且由此开始了新的个人职业生涯。他回家后对父母说:“我喜欢这所学校,但我得换个地方,妈妈,在他们用那块停车的空地给我做墓地之前。纽约的公立学校急缺好老师,报纸上说他们跪求好老师,爸爸,每一年我都告诉我的学生们,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勇于冒险,现在是我来兑现自己所言的时候了。”
作为《热血教师》故事原型的克拉克,曾获得“全美最佳教师”殊荣,他根据自己从教经验写成的《教育的55 个细节》(The Essential 55)一书,曾高居2003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七位。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主要讲述的是克拉克在纽约哈莱姆区一所中学的教育故事。他凭借个人的教育激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巨大潜能,用一年时间把全校成绩最差、班风最乱、学生最懒散的一个班级转化为一个优秀班集体,并在全市统考中击败了所谓的“尖子班”,创造了一个教育的奇迹。在与这些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特别有智慧的一招是,为班级制定了三条班规,第一条班规是“我们是一家人”,第二条班规是“我们要相互尊重彼此”,第三条班规是“我们进出教室都要排队”。为了确保班规得以真正落实,他循循善诱、不屈不挠,经过一系列挑战和博弈之后,终于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展示克拉克“吸引”学生听课的片段非常精彩。那是一节语法课,为了能让学生用心听课,他在讲台上摆了一桌子的巧克力牛奶,跟学生“打赌”:只要大家能连续15 秒保持安静认真地听课,他就一口气喝掉一盒牛奶。尽管平时课堂纪律很差,但这一次“打赌”的结果是,克拉克喝了一盒又一盒,直至在课堂上当众呕吐。最终,老师“洋相百出”,学生“大获全胜”,一位热血教师的幽默风趣与良苦用心,一览无余。
三、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的职业灵魂
教育是一项富有诗意的事业,更是富有智慧的事业。要将教育理想转化为现实,不仅需要教育激情,还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一种教师内化的、能够以最佳方式迅速处理教育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充满思想和谋略的,又是不假思索的,还是瞬间反思的行动。”[4]在研制的“中外经典教育电影名录”中,有20 部影片塑造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智慧”方面尤其凸显,可将他们称为“智慧型教师”。
表3 “智慧型教师”经典电影名录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不能没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灵魂。
《小孩不笨》是一部由新加坡华人梁志强执导的教育喜剧片。影片以新加坡中西文化对撞与融合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为主线,揭示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的诸多缺陷。影片主要人物是就读于EM3 的3 个小男生,他们分别是乖顺听话、缺乏主见的妈宝Terry,有绘画天赋却得不到赏识的刘国彬和机智灵活、敢作敢为的小男子汉洪文福。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影片涉及的老师主要是EM3 的班主任李素贞。至于校长、训导主任和华文教师,他们三位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属于普普通通的教师身份,没有什么“亮点”所在,这里不予评论。
李老师第一次走进课堂,自我介绍还没有结束,就有学生直言不讳地问:“老师,你被派到这里来教我们,是不是英语不好,数学很烂啊?”特别值得品味的是,对于这种带有调侃味道的言语,李老师面带微笑、不愠不火的回答,充分显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精神气质和教育机智:“是的。我以前数学经常不及格,所以我讨厌数学。可是,我越讨厌数学,我就越不会。后来我花了很多时间,逼自己去了解它接近它,跟它做朋友,把它的底摸得清清楚楚,就把它打败了。所以呢,不管是英文也好,数学也好,你们不要因为考得不好,就讨厌它避开它。感觉上好像自己被它们打败了。其实它们都没有打败你,是你自己打败了自己。”
也正是在这堂课上,当李老师走到国彬身边,发现他在画画时,不但给予肯定和赞赏,还语重心长地说:“国彬,画一张你认为最美的送给老师,好吗?”在另外一次课上,当文福的数学考试成绩有了小小的进步时,李老师同样是给予肯定和赞赏,请他分享学习经验。在快下课的时候,李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其实,老师发现你们当中有很多人是可以读书的。只要你们肯做点牺牲,老师愿意额外为你们补课。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跟老师报名。”下课之后,当有同事对她的补课计划表示不理解时,她的说法是:“我发现其中有一些同学的素质是不差的,所以我想多花一点时间试试看,希望可以有一些奇迹。”
从教育学角度看,《小孩不笨》与新加坡电影《跑吧,孩子》一样,具有非常明确的“儿童立场”,那就是替孩子说话,为儿童代言。对于父母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来并没有错,但如果方法不当,甚至不择手段的话,则可能适得其反,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扭曲孩子的人格,扼杀孩子的天性。事实上,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非常可怕的是用固定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对于EM3 班的孩子而言,不但要面对家庭的日常“批评”,还要面对学校的各种“歧视”。影片一开始,便以Terry 的旁白表达了他们对于学校的总体感受:“这是一间每个人都曾经坐过的监牢,不要看它外表友善,其实它的无情和残酷大家都领教过。”
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学校。没有好学校,就没有好教育。没有好教育,就没有好人生。好老师是学生一生的贵人。Terry、国彬和文福这三个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那就是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不抛弃、不放弃,总能看到每个孩子的特长和潜力。李老师教文福学习方法,为Terry 讲理辩护,替国彬报名参加国际少儿绘画比赛,在国彬母亲住院期间送花慰问,并呼吁全校师生参与骨髓捐献活动……正是因为李老师的这些真诚付出,让Terry 改变了对于学校的“刻板印象”:“原来学校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有无情和残酷。其实学校除了求学之外,它也是一个温暖和处处充满爱心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儿童。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在有理想、有情怀、有智慧的李老师眼中,只要教育得法、循循善诱,每一个孩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四、教育良知是优秀教师的职业底线
所谓良知,即人之为人对于真、善、美的基本判断能力。所谓教育良知,即教育者对于教育之真、善、美的基本判断能力。[5]“拥有教育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就会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勇于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为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便会自觉地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6]在笔者研制的“中外经典教育电影名录”中,有20 部影片塑造的优秀教师,在“教育良知”方面尤其凸显,可以将他们称为“良知型教师”。
表4 “良知型教师”经典电影名录
教育理想、激情、智慧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三者的共同基础在于教育良知。作为教师教育的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主题词,在“知网”资源库中可以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已达137篇之多。从教育学角度看,影片中的克莱门特·马修老师之所以非常优秀,除了因为他循循善诱而富有教育智慧之外,尤为凸显的是他的教育良知——慈爱、宽容,不抛弃、不放弃,尊重、保护每一个学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以人性和良知感动观众而取得成功的教育影片。该片原名为Les Choristes,可译为“唱诗班男孩”。整部影片一次次响起天籁般的美好童声,闪耀着求真、向善、审美的教育光芒。影片主角马修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但因不磷不缁而怀才不遇,后为生活所迫而选择了代课教师这个职位。事实上,他所任教的学校是法国乡下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教养院,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无人收养、调皮捣蛋、喜欢恶作剧的“问题学生”。“池塘之底”本就是一个隐喻,暗示那是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没有人会关心那里孩子的存在与发展。非常幸运的是,新来的马修老师忍辱负重、恪尽职守,总是能够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与这些“问题学生”打交道,从不简单执行停课、禁闭、惩罚之类的陈规旧律。
其实,在马修的第一堂课上,学生们就没给他面子,相反,还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当他被暗置的“路障”绊倒之后,哄抢、抛掷他的手提包,课堂乱成了一团糟,直到校长闻声赶到,整个班级才安静下来。出人意料的是,即使在这种极其尴尬的情境之下,马修依然沉着冷静,并没有向校长汇报学生的恶作剧。这算是马修第一次被“戏弄”,也是他第一次“包庇”学生。还有一次,学生在宿舍里集体恶搞,一起奏唱:“光头、光头佬,你完蛋啦,这里轮不到你当王。光头、光头佬,你完蛋啦,这里轮不到你当王……”直面这种恶意嘲弄教师的行为,马修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转移话题,赞赏他们的音乐才能,并借机组建了班级合唱团,希望利用音乐来感化、引导这群顽劣成性的学生。片中类似这种学生直接与老师“唱对台戏”,甚至更为严重的“辱师”场景还有多处,但马修老师“难得糊涂”,他的一贯做法是“大人不记小人过”,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一次次地化解“危机”,进而达到“抑恶扬善”教化育人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马修作为一位任劳任怨、和蔼善良的教师,尽管“纵容”了学生各种各样的“胡作非为”,但他绝不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教师。例如,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顽劣的学生孟丹,有一天晚上,他欺凌弱小的同学,逼迫贝比诺交钱,否则不准上床睡觉。马修知道情况后,迅速找到在厨房偷吃东西的孟丹,怒不可遏地掐掉孟丹嘴里叼着的香烟,咬牙切齿地说:“这顿大餐,我睁只眼闭只眼,就当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但是,我警告你,不准和贝比诺说话,不准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明白吗?”当时,马修老师眼含泪水,一字一句地说:“你只要敢看他一眼,我会让你活得生不如死。”在马修老师的正义和仁慈面前,桀骜不驯的孟丹据轼低头,乖乖认错。
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马修老师的教育良知表现在他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表现在他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尊重与信任,也表现在他对校长“反教育行为”的坚决抵制和严厉批评。在影片的最后,马修老师被解聘了,但他对于校长的卑劣手段和各种威逼毫不畏惧,临行前一边恳请另一位老师留下来好好关心、照看这群弱势的孩子,一面严肃认真地对校长说:“你是一个既无能又坏心肠的人!”
文章对80 部中外经典教育电影中的80 位教师进行了分类,他们分别属于“理想型教师”“激情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和“良知型教师”。总体来看,这80部电影比较生动地演绎了优秀教师的方方面面,可以由此审视不同类型优秀教师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帮助师范生和广大在职教师更为直观地感受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追求。